平凉最后的彩扎灯笼手艺人
温存林,平凉温记彩扎灯笼的第三代传人,从小凭着耳濡目染习得制作彩扎灯笼的技艺。温师今年67岁,做了近40年彩扎灯笼。做灯笼使的家伙什儿,在他爷爷那辈就已经有了,可以想见温记彩扎灯笼的历史。每年春节前夕,温师早早地就开始做灯笼,从染纸到糊纸,全是他一个人的活儿。去年,他一共做了180盏灯笼,不到一周时间就卖光了。然而,随着温师傅的逐渐苍老,与其他传统手艺人一样,彩扎灯笼技艺后继无人,正在一步步走向没落。
重回童年 有一种回忆叫猴擀面
机缘巧合,笔者在一个隆冬的上午,踏进了温师的家门。阳光隔着干净的玻璃洒进屋里,给阳台上一盆新开的倒挂金钟镀上了一层金色。屋里很亮堂,能看到阳光里纷乱飞舞的细微尘土颗粒。温师坐在一架略显陈旧气息的沙发上粘着纸花瓣,整间屋子挂满了彩扎灯笼的成品或是半成品。
温师非常愿意介绍彩扎灯笼及其技艺。“今年做的最多的是‘猴擀面’,一共做了20盏灯,因为今年是猴年,想着大家都会喜欢!”温师说。一间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小客厅里,被灯笼挂得满满当当,有温师最得意的莲花灯,也有最难做的西瓜灯,还有温师创作的新品——甲甲虫灯。
在这些灯品中,笔者最熟悉的是莲花灯和猴擀面灯,因为孩提时家里大人都曾买来掌过。在许多平凉人的记忆中,猴擀面灯是彩扎灯笼中的经典造型,不仅是因为它深入人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具有一定娱乐性。温师先将竹篾圈成圆环状,三个圆环状竹篾构造出金丝猴的身体。基本形态框架打好后,开始糊纸,再在纸上着以金色的梭状材质,成为金丝猴身上的绒毛。金丝猴的手被头顶的一根细绳控制,只要掌灯人稍微一摇晃,猴子的手就会做出“擀面”地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发笑。
关于灯笼,有句谚语:正月十五打灯笼——照舅(旧)。于是,很多小孩子在正月十五当天,都会缠着舅舅给自己买一盏灯笼。掌着灯笼游览夜景,是正月十五的传统惯例。然而,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这个传统早已不复存在。因为,没有一家用工单位会将假期延续至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所以,过正月十五的人越来越少,掌灯笼的人也越来越少,做彩扎灯笼的人更少。
一心一艺 买灯送蜡成了老规矩
温师自打从平凉市红旗印刷厂退休后,每年正月都会制作、销售自己的彩扎灯笼。温师卖灯笼有个老规矩,每卖一盏灯笼一定要送一把蜡烛。
小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册日历,在“11月1日”处有一笔浓重的勾画印记。温师说,他今年是从11月1日开始制作彩扎灯笼的,现在屋子里已经有大大小小的灯笼近180盏。温师傅制作彩扎灯笼先难后易,先做最难扎的六牙西瓜灯,其次是甲甲虫灯和金蝉吐宝,再其次是石榴和长寿桃灯,最后才是猴擀面灯和莲花灯及长毛兔灯。
一些灯,温师一丝不苟地沿用传承下来的手法制作,而另外一些灯,却已经变得不再传统。以金蟾吐宝灯为例,在温师父亲那一代,金蟾吐宝灯的形态框架是分为身体和嘴巴两部分,最后再组合连成一体。到了温师这里,金蟾吐宝灯变成了身体与嘴巴“合二为一”,但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区别。
温师每年制作彩扎灯笼前,都会给自己列出一份名单:莲花、猴擀面、长毛兔、长寿桃、石榴、金蝉吐宝、六牙西瓜、甲甲虫……这是猴年制作灯笼的品种,金蝉闹莲灯的寓意很好,但由于制作工序繁复,他今年只少量做了几盏。
后继无人 老手艺人的“沉默”
由于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不够,当下的年轻人变得对祖宗传下来的节日不再感冒,而是一味地追逐一些洋节日。传统节日日渐式微,抑或是在种种因素下显得越发没有仪式感,就像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在笔者小的时候,还能见到人们掌灯游百病的情景,如今又能见到几个人掌灯出游呢?孩子们都拎着精致小巧的电子灯笼,人们在硕大的灯箱前拍照留影后纷纷散去,早已失去了古人过上元佳节时的风韵。
没有市场,掌握制灯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就变得很“沉默”,像温师这样还在坚持做彩扎灯笼的老艺人不多。“每年多少做一些,有人要就卖,如果没有人要,就算给自己过节添个景致,看见这些灯笼我也开心。”温师说,从这几年卖灯笼状况不难看出,人们对于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彩扎灯笼还是抱着很大的好奇心和喜爱。春节期间,温师每天清晨出去带20多盏灯笼,有时候早早就卖完了,还得再回家拿几次。
温师回忆,他的父亲年轻时曾做过一条身长一米多的金鱼灯笼,用竹竿撑着,人走起来时,金鱼就像在水中游动。因为那时候,平凉人还遵循着掌灯游百病的习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遵循这个习惯了。
温师有一套压制莲花花瓣的制灯工具,据说是从他爷爷手里传下来的,到温师这辈已经是三代人了。(赵越)
上一篇: 联村联户养殖致富
下一篇: 剪纸大师何霞:猴娃贺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