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学 > 佳作欣赏

战神白起迁阴密

  • 时间:2024-01-30 09:55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秦国名将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灵台县百里镇与白起曾有一段渊源,如今在百里镇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很多白姓之人,据说就是白起的后代。

白起出身平民,精通文韬武略,因与相国魏冉交好,在魏冉举荐下受到秦国重用。公元前293年,白起率领十万秦军东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大破韩、魏两国联军,一战成名。当时韩魏联军有24万之多,秦军兵力不到韩魏联军一半,秦国上下很多人都持悲观态度。白起却毫不畏惧,通过分析研判,敏锐地察觉到韩魏联军内部有分歧,韩国不想先行冒险出击,而魏国也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抓住这一点,白起部署了少量的疑兵与韩军对阵,在正面牵制韩军主力,抽调秦军全部精锐悄悄迂回到魏军后方,突然向魏军后方和侧翼发起进攻。正在坐山观虎斗的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仓促应战,被打得大败而逃。韩军失去了臂膀,也很快溃败。伊阙南北两侧出口皆被秦军封锁,被困在狭窄谷地的韩、魏两军,既无路可逃,也难以展开有效的反击,最终全军覆没。据史书记载,此战秦军“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

这次战役,白起以少胜多,闻名天下,升迁至国尉,韩魏两国国力大损,主力被秦军歼灭,被迫割地求和。

随后,白起在攻魏、楚两国的时候,又取得了巨大胜利,因功被封为武安君。后来又击破赵、魏联军,斩敌15万。不久更是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大破赵军,坑杀赵国降卒45万。

由于白起屡立大功,遭到时任秦相范雎的嫉妒,两人有了嫌隙,为白起以后被杀埋下了祸根。

长平大战以后,赵国本来承诺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可是几个月过去了,赵国不仅没有兑现承诺,反而与韩、魏等国联合起来继续对抗秦国。秦王对此大为恼火,打算再次出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白起劝秦王说:“赵国的实力虽然受到一定的削弱,但仍然很强大,秦国目前尚不具备将其灭亡的实力,所以还是不要对赵国用兵为好!”此时秦王业已决定发兵,故此白起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由于白起当时患病,无法统军出征,秦王派别的大将攻赵。结果正如白起所料,秦军久攻赵国却不能取得胜利。在白起病愈之后,秦王打算派白起为将继续进攻邯郸,白起再次建议说:“既然邯郸久攻不下,就应该撤军。秦国虽然在长平大破赵军,但自己伤亡也过了半数,现在远隔河山争夺别人的国都,如果赵国从内反攻,诸侯派兵在外策应,秦军腹背受敌必定陷入困境。因此,还是停止攻赵为好!”秦王已经铁了心,发誓要拿下邯郸,没有听从白起的建议,继续增兵攻赵,双方陷入久战僵局,随后楚、魏联军出兵救援赵国,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知道消息之后,私下抱怨秦王不听他的劝告,才会有此大败。秦王闻讯大怒,强行命令白起出兵,白起称病,拒绝出征。由于多次抗拒王命,白起被免去武安君的爵号,贬为平民,迁往阴密,也就是今天的灵台县百里镇。

白起借口病体不便,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接连战败的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去阴密不得逗留。白起只得上路,行至杜邮(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又停下不愿再走。白起站在渭河岸边望着滔滔逝水,想到自己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却落得如此下场,不觉感慨万千。一名随从说:“当年周文王姬昌占领位于阴密的密须国之后,夯筑灵台祭天,号召天下各方国和平共处,切勿随意动起刀兵,但是将军你却杀孽太重,数次作战杀人总共过了百万。以此看来,密须故地阴密正是将军最好的去处,在那里可以好好体会文王的仁慈,反省一下自己!”

白起闻听此言,如同醍醐灌顶。就在他准备起身赶往阴密的时候,在相国范雎的撺掇下,秦王以白起对迁往阴密有怨言为借口,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接到命令,联想到那位随从所说的话,自思虽然对江山社稷有功,但却杀人太多,单就拿以欺骗手段坑杀赵卒40万来说,他做得就实在不该!于是仰天长叹,自杀谢罪!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各国交兵共战死两百多万人,仅白起就斩杀二分之一,为秦国灭亡六国,实现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神。白起一生指挥大小战役70多场,从无败绩。《中国历代军事家》一书认为,他作战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时人又称为“杀神”。一方面,这源于秦国所实行的军功爵制度,它根据将士所斩获的敌军首级数量计功授爵。另一方面,这可能也是白起出于削弱敌国力量的考虑。司马迁曾经赞叹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白起死后,他的家人就地埋葬了他,随后继续向阴密进发,在阴密定居下来,繁衍了今天生活在百里镇、星火乡一带的白姓后代。(安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战神白起迁阴密
时间:2024-01-30 09:55

秦国名将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灵台县百里镇与白起曾有一段渊源,如今在百里镇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很多白姓之人,据说就是白起的后代。

白起出身平民,精通文韬武略,因与相国魏冉交好,在魏冉举荐下受到秦国重用。公元前293年,白起率领十万秦军东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大破韩、魏两国联军,一战成名。当时韩魏联军有24万之多,秦军兵力不到韩魏联军一半,秦国上下很多人都持悲观态度。白起却毫不畏惧,通过分析研判,敏锐地察觉到韩魏联军内部有分歧,韩国不想先行冒险出击,而魏国也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抓住这一点,白起部署了少量的疑兵与韩军对阵,在正面牵制韩军主力,抽调秦军全部精锐悄悄迂回到魏军后方,突然向魏军后方和侧翼发起进攻。正在坐山观虎斗的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仓促应战,被打得大败而逃。韩军失去了臂膀,也很快溃败。伊阙南北两侧出口皆被秦军封锁,被困在狭窄谷地的韩、魏两军,既无路可逃,也难以展开有效的反击,最终全军覆没。据史书记载,此战秦军“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

这次战役,白起以少胜多,闻名天下,升迁至国尉,韩魏两国国力大损,主力被秦军歼灭,被迫割地求和。

随后,白起在攻魏、楚两国的时候,又取得了巨大胜利,因功被封为武安君。后来又击破赵、魏联军,斩敌15万。不久更是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大破赵军,坑杀赵国降卒45万。

由于白起屡立大功,遭到时任秦相范雎的嫉妒,两人有了嫌隙,为白起以后被杀埋下了祸根。

长平大战以后,赵国本来承诺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可是几个月过去了,赵国不仅没有兑现承诺,反而与韩、魏等国联合起来继续对抗秦国。秦王对此大为恼火,打算再次出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白起劝秦王说:“赵国的实力虽然受到一定的削弱,但仍然很强大,秦国目前尚不具备将其灭亡的实力,所以还是不要对赵国用兵为好!”此时秦王业已决定发兵,故此白起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由于白起当时患病,无法统军出征,秦王派别的大将攻赵。结果正如白起所料,秦军久攻赵国却不能取得胜利。在白起病愈之后,秦王打算派白起为将继续进攻邯郸,白起再次建议说:“既然邯郸久攻不下,就应该撤军。秦国虽然在长平大破赵军,但自己伤亡也过了半数,现在远隔河山争夺别人的国都,如果赵国从内反攻,诸侯派兵在外策应,秦军腹背受敌必定陷入困境。因此,还是停止攻赵为好!”秦王已经铁了心,发誓要拿下邯郸,没有听从白起的建议,继续增兵攻赵,双方陷入久战僵局,随后楚、魏联军出兵救援赵国,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知道消息之后,私下抱怨秦王不听他的劝告,才会有此大败。秦王闻讯大怒,强行命令白起出兵,白起称病,拒绝出征。由于多次抗拒王命,白起被免去武安君的爵号,贬为平民,迁往阴密,也就是今天的灵台县百里镇。

白起借口病体不便,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接连战败的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去阴密不得逗留。白起只得上路,行至杜邮(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又停下不愿再走。白起站在渭河岸边望着滔滔逝水,想到自己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却落得如此下场,不觉感慨万千。一名随从说:“当年周文王姬昌占领位于阴密的密须国之后,夯筑灵台祭天,号召天下各方国和平共处,切勿随意动起刀兵,但是将军你却杀孽太重,数次作战杀人总共过了百万。以此看来,密须故地阴密正是将军最好的去处,在那里可以好好体会文王的仁慈,反省一下自己!”

白起闻听此言,如同醍醐灌顶。就在他准备起身赶往阴密的时候,在相国范雎的撺掇下,秦王以白起对迁往阴密有怨言为借口,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接到命令,联想到那位随从所说的话,自思虽然对江山社稷有功,但却杀人太多,单就拿以欺骗手段坑杀赵卒40万来说,他做得就实在不该!于是仰天长叹,自杀谢罪!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各国交兵共战死两百多万人,仅白起就斩杀二分之一,为秦国灭亡六国,实现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神。白起一生指挥大小战役70多场,从无败绩。《中国历代军事家》一书认为,他作战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时人又称为“杀神”。一方面,这源于秦国所实行的军功爵制度,它根据将士所斩获的敌军首级数量计功授爵。另一方面,这可能也是白起出于削弱敌国力量的考虑。司马迁曾经赞叹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白起死后,他的家人就地埋葬了他,随后继续向阴密进发,在阴密定居下来,繁衍了今天生活在百里镇、星火乡一带的白姓后代。(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