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童子回答黄帝之问的启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中,包括不包括少年儿童,孔子语焉不详。不过,他曾经参与两个少儿的争论,似乎表明也包括孩子。《列子》记载,两个少儿“辩斗”,一个认为早晨太阳大,一个认为中午太阳大。到底谁说得对,孔子也莫衷一是。两个少儿嘲笑说:“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谁说你是懂得多的人?显然,孔子在与两个少儿的对话中,得到了一定的“师”教:孩子的探索,对大人的求知是有启发的。
童心真诚、真率,与真理天然相连。不耻下问,把少年儿童纳入“三人”之中,以其之“真”为“师”,也是符合孺子可教、后生可畏的道理的。
岂止孔子,远在其之前,黄帝就曾向一个少年请教过一个高大上的问题。这是庄子在黄帝问道马童子的故事中讲述的。有一次,黄帝乘车前往具茨山拜访圣人大隗,半道上迷路了,六个随从也弄不清方向。正徘徊间,一个牧马的童子出现了。黄帝便向马童子问路、问人。这马童子不仅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的居住处。黄帝惊喜,觉得马童子不简单,就顺便向他请教治理天下之道。
马童子起先推辞,但见黄帝态度诚恳、一再求问,就坦直回答:“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意思是说,治理天下,与我牧马没有什么不同,只要把害群之马清除出去就可以了。黄帝听了,顿开茅塞。于是朝着马童子,“再拜稽首,称天师而返。”
马童子,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平常的放马娃。看一看,黄帝叩头、拜谢不够,还恭称这个放马娃为“天师”。“天师”者,师之师也!黄帝够礼贤“下士”的了
治理天下,与牧马一样,“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马童子这句朴实的话,说出了一个亘古不易的大道理。
联系当今的现实社会,不正是如此吗?我们的社会治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清除害群之马。腐败分子是害群之马,黑恶势力是害群之马,黄赌毒秽,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牛头马面,如此等等,统统都是害群之马。我们的千军万马,之所以出现一些蹄履不齐的乱象,皆源于害群之马之作怪。显然,要营造春风得意、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唯有依法惩治、不断清除害群之马。
真理天然姓真,从来都是真纯的、朴实的,她的萌芽往往蕴藏在天真、纯朴的童心里。我们说不泯童心,其实就是不泯追求真理之心。现在,我们常讲不忘初心。在一定意义上讲,初心来自童心,与童心相通。不是吗?正是马童子牧马的童心,变成了黄帝治国的初心。历史表明,黄帝“为天下者”,战蚩尤,斗榆冈,消灭魑魅魍魉,干的多是“去其害马者”的事情。
童心可信,童言可鉴。把少儿纳入可“师”的“三人”之中,“择其善者而从之”,想来也是符合孔子的原意的。
上一篇: 心态对了,人生就顺了
下一篇: 田野里的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