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要以作品立身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中国有一个诗人是“山寨版”获奖专业户》的文章,文中写到一位在农村当小学教师的“诗人”,花钱买“获奖证书”(其实也是买所谓的荣誉)达到入魔程度,17年省吃俭用,花在各种“获奖证书”上的钱有十多万元,几乎倾尽毕生积蓄。而他为此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金钱,还耽误了自己的前程——由于他一心想“获奖”成名,没有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他所带的科目成绩也总是在年级倒数的位置。“学生们发现这位老师讲课天南海北,学生们听得也是云里雾里。每次上他的课,不少学生都到外面逃课。”十多年间,他先后从重点中学到普通中学,再到镇中心小学及至农村小学,而即便是当小学教师,他也不“合格”。
凡爱好过文学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想让自己写的诗文变成铅字。记得,我第一次在当地一家小报发表了处女作后,是非常兴奋的,并由此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热情,那时,和许多文学青年一样,我也花钱参加过多次文学创作函授班,以期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这就是说,作为文学初学者,为提高写作水平你“交点学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当你的写作水平进入“成熟期”后,就大可不必花钱去“发表”文章了。你若想在文坛立足,得到社会认可,主要还要靠自己的作品说话,现在的文学刊物很多,大量的报纸也都开辟有文学副刊,只要你的作品写得好,发表机会还是很多的,关键你自己要在写作上多下些功夫,而不是投机取巧地靠花钱和拉关系发表文章,这样做,固然会有一时的收获,毕竟不能持久。
从上述那位乡村教师的情况看,他最初迷恋写诗也是经历了这么个“学习”阶段,一定也是写得非常刻苦,对文学充满敬畏,因而,付出一番真挚的感情和心血后,他也有所收获,先后在《星星诗刊》《青年诗人》《西江日报》等报刊发表过不少诗歌。尽管,这里面“发表”的作品,也有花了钱的,但应该说,这样的成绩蛮大。如果,他能够像毛泽东说的那样“戒骄戒躁”,继续潜心读书,认真创作,他还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遗憾的是,也许是自己奋斗多年了,中国文坛新人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即便有些名气的作家,也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依然默默无闻的他便冷板凳坐不住了,错误地认为只有多“获奖”才能成名,于是,就不惜花血本用钱买各种文学奖项,以致走火入魔,误了前程,教师的角色没有当好,误了人子弟。而获得的100多种奖项和许多“馆长、院长、名誉教授”等诸多头衔,也并没能将他推向文坛那令人瞩目的“位置”,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读者的尊敬。
付出那么多,却落得个如此可悲的结局,需要清醒的不光是上述这位“诗人”本人,还有许多像他一样过分看重虚名的文学信徒吧。
当今中国文坛,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一些因种种原因办不下去的文学刊物,直接为获利降低门槛的文学组织和机构,还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类民间文学刊物,正是发现到了许多文学爱好者想发稿、渴望出名的心理,或说“商机”,便投其所好,打着繁荣文学的旗号,想方设法以各种名目掏文学爱好者的口袋,或拿出版面发大家的作品,其质量放在次要位置,谁掏钱谁就有在刊物亮相的机会;或举办各类文学大赛,凡按规定交了钱的一律获奖,即便不能参加颁奖活动,只要掏了钱,也照样能获得“获奖证书”;或通过在正式出版社出版文学作品集汇编发表参与者的作品,发表作品的对等条件就是你必须买书,等等。
当然,我所例举的上述做法,并非都动机不纯。有些刊物及文学机构举办的活动,确实是出于繁荣文学事业的需要去做的。但其中不乏“唯利是图”者,这一点,需要广大文学爱好者擦亮眼睛去仔细分辨。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能证明他成绩的,不是花钱发表的文学作品或花钱买来的各类奖项,而是他的作品数量和质量。这个“底线”,不论在什么时候都需要坚守,这也应该是评判一个作家合不合格的尺度。
上一篇: 家是读书的好地方
下一篇: 泾川两大姓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