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放炮仗
对生活在平凉这座小城的人而言,如果偶尔哪天听不见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炮仗声,绝对会纳闷:今天怎么了?不是平凉人爱听那刺耳的噪音,而是长年累月让这噪音折磨得麻木了,对之已经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天天受折磨,习惯了,间或听闻不到,就生出了有什么不正常的反应。
放炮仗是一种民俗文化,炮仗脱胎于爆竹。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没有火药和纸张的年代,人们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意在驱逐瘟神,竹子燃烧时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这一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到了现代,每逢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甚或是丧葬出殡,几乎都会燃放炮仗,春节更甚。按说,作为沿袭下来的民俗,需要燃放炮仗时放放,没有什么不合适,问题在于,用火药制成的炮仗和取材于竹子的爆竹从环保角度来讲有了质的不同,衍生于爆竹的炮仗所造成的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环境污染已严重影响到大众的日常生活,那么,无节制地燃放这东西,就有了太多的不合适了。
有人开玩笑说,平凉城的人放炮仗实行的是“三班倒”,具体讲,就是每天凌晨有人家出殡时放一次,中午举行婚娶、开业的庆典仪式时放一次,晚上放的多半是买了新车的在贺车,有时半夜三更不明来由乱放一通的也被归入了这一班。不仅爱放,平凉城现在的有钱人多了,买炮仗时出手阔绰,数量要多,声响要大,还要配上声如闷雷的礼花炮,似乎不这样,就体现不出豪气、排场、身价,炮仗放舒服了,他们尽兴遂愿了,却苦了周围的居民,面对比其他污染更烦人的噪音干扰,不能干涉,不能制止,只有忍气吞声强忍着。面对着无休无止、了无终期的干扰折磨,就有刻薄尖酸的人揶揄说,放炮多图的是喜庆,可是罔顾他人感受,在别人不满、抱怨以至诅咒中,意欲得到的喜得大打折扣了。
多年来,关于禁放烟花爆竹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引发禁放政策几起几落,落实禁放政策的难度集中在保护民俗文化和保护环境孰轻孰重上,争论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相持不下,只是随着人们在受够了环境恶化之苦后环保意识和现代文明意识的日渐增强,才慢慢明白了禁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尽管在一些大中城市禁放效果远未达到预期,但情况已大为改观,先前的争论优劣自见,与许多东西相比,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才是重中之重。
对传统习俗沿袭较重的平凉城而言,要断然禁止放炮仗实非易事,但放任自流置若罔闻,绝不是明智之举,以现实的情况而论,应先从营造对无度燃放烟花爆竹危害性的认识、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文明意识的社会舆论氛围入手,引导大众建立禁止放炮仗的认同感和自觉意识,再循序渐进逐步增强政策法规的约束力,多管齐下,方可抑制并弱化无度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质量的破坏和对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噪音干扰。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但终究得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