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艺资讯

秋来万物粲珠玑 慧手妙笔写芳华——“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平凉表达”文学志愿服务活动暨作家“驻村”创作座谈交流会走笔

  • 时间:2024-10-23 10:08
  • 来源:平凉市文联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10月20日,“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平凉表达”文学志愿服务活动暨作家“驻村”创作座谈会,在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举办。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精神,对2023年度“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平凉表达”文学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作了全面总结,对2024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特邀参会的多家文学期刊的编辑、市作协主席团成员和“驻村”作家做了精彩的交流发言。

2023年中央1号文件公布,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市文联、作协在市委宣传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及时启动了“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平凉表达”文学志愿服务活动。两年来,在全市共招募27名中青年作家深入乡村,以文学视角观察新时代以来的乡村生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乡村振兴,用散文、诗歌、小说的方式记述山乡巨变,创作了一批优秀文学作品。陈宝全散文《地的脾气》在《人民文学》发表,田华小说集《望鹑觚》出版,还有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刊》《福建文学》《滇池》《飞天》《朔方》《六盘山》等省内外文学期刊,对赋能乡村振兴和宣传平凉、推介平凉发挥了积极作用。


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飞天》杂志社副主编郭晓琦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的文学表达》为题,就“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作家如何对此进行文学表达”这个问题,作深度阐释。他认为,新时代创作要坚持“五性”:

一是时代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三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文学当然不会缺席。文学是时代的呼吸与心跳,文学表达必须要体现时代性。对于一个国家战略的落实,文学的担当和使命不是说教,不是鼓动,而是深度呈现和思考。

二是地域性。大家都在关注这一片地域上的事,关注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作家以及他们的创作动态。这里所说的“地域性”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艺术形式和内涵上的,是“乡村振兴战略构架下”的,这需要足够的艺术驾驭能力、体现能力和捕捉能力来实现。

三是主动性。命题式的写作,限制了诗人的想象和叙述空间,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诗人的书写自由。所以,“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这样的主题写作,单凭以往的经验是不够的,这就要求作家诗人们有一种主动参与意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步,达到情感与之共鸣。

四是纵深性。乡村振兴这类主题诗歌,最容易沦为对生活简单描摹或者是对某件事情拙劣的叙述。虽说是主题写作,但是对真正深入乡村现场的写作者来说,可以书写的素材是很多的。新乡村主题诗歌同样需要追求叙述的留白、抒情的节制、语言的意味,言有尽而意无穷,要让人回味。

五是方向性。在表现“三农”事业的前景这个过程中,肯定要受到主流话语引领,但诗人一定要把控好“诗歌”和“口号”的区别,我觉得诗人写这类主题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和其他诗歌写作一样,让写作行为是自发的、主动性的。写这类诗歌,必须要做到自然流露才能具备更好的说服力。它首先是诗,其次才是乡村振兴题材的诗。

乡村振兴题材写作,以及其他主题创作,也产生了不少类型化、同质化写作,跟风写作,因为其“方向性”的需要,许多写作者难以把控诗性与经验之间的分寸,滋生了大量无效的、平庸的投机写作、功利性写作。需要明白的是,优秀的主题诗歌永远都是紧扣时代精神的,最终呈现的是去主题化,具有较高的诗意浓度。


宁夏文艺研究院副院长、《朔方》副主编马占祥对小说和诗歌创作分别作阐述。他讲到,如何把故事处理成小说,有三点很重要:

一是语言。最基本的要把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关过了。再者需要多练多写,长期锤炼打磨。要把小说处理“好看”,有吸引力,一定要有阅读、写作上的训练。要有经典阅读,读书时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去读,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二是推敲。小说要逻辑合理,不能杂乱无章。一篇好的短篇小说,合理字数大致为六千至八千。三是深邃的现实照应。反应当下的小说应照应到现实,而不是停留在回忆上。小说文本在一定程度可以反观出作家本人对现实理解到什么程度。作品的要求是作家理解一定要大于现实生活。关于诗歌,有三点很重要:一是思想。诗言志。你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得由表象上升到思想的高度。二还是语言。无论是个人思想还是情感,都得上升到一种文学表达,即使用文学语言。

三是精神气象。要把生活状态转化到写作状态,写作要有在场感,这样写出的东西才能情真意切。生命过程就是理解世界的过程,而写作也就是理解世界的过程。


银川文学院院长、《黄河文学》副主编计虹在发言中表示,乡村振兴创作有三个关键字:新、真、平。

“新”——乡村振兴创作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乡村,早已不再是那个被遗忘在时光角落的存在,而是成了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广阔舞台。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五湖四海,智能灌溉系统如同灵动的水精灵,无人机如天空中的舞者。这些科技的力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让乡村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真”——真诚炽热的浓烈情感。乡村振兴,更是一场情感的盛宴,那炽热充盈的情感,如熊熊烈火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肆意燃烧。农民对土地的热爱,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乡村干部对百姓的关怀……这种炽热充盈的情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推动着乡村不断向前发展。

“平”——回归平凡而悠远的日常。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它离不开平凡平淡的寻常日子。乡村振兴创作归根结底也是回归日常。乡村的每一天,都是真实而质朴的。这种平凡平淡的日子,是乡村生活的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这也说明,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在每一个平凡的瞬间中。

乡村振兴,是时代的使命,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平凡日子的升华。作家就是用手中的笔勾勒乡村的绚丽画卷,描绘乡村的美好未来,奏响乡村的激昂乐章。让乡村成为心中永远的家园,成为灵魂的栖息之地。

宁夏作协副主席闫宏伟、诗人王国仓也分别作了精彩交流发言。


市作协主席陈宝全在发言中表示,艺术创作离不开采风,采风实际上是一种初级的创作形式,闭门造车的情况下,很难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只有真正走进笔下的地方,才能建立真切的关系,浮光掠影式的“驻村”在作品中多有折射,这就要求“驻村”作家深入村庄的内核,捕捉感人的细节。新闻结束的地方,文学才开始。“驻村”作品中不乏新闻通讯稿,要在此基础上深化提炼进行文学创作。文学也不是照搬生活,有些作品的文学性不强、日记体的叙述,像在记流水账,采风痕迹明显,缺乏对一个村庄的深入思考和个性表达。


市作协副主席李新立对一篇2023年驻村作家创作的乡村振兴题材小说《白村蝶变》做了点评。他认为,这篇小说故事完整、以小见大,通过父子两代人的认识冲突、观念转变,最后在政策支持下创业创新,使贫困落后的村庄面貌和乡亲们的艰难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小说中的一些问题在包括自己在内的平凉小说作者创作中普遍存在。一是线索逻辑梳理不够明晰,“埋线”的技巧与打开方式不佳。二是细节罗列过于繁杂,缺少取舍,削弱了作品的可读性。相信作者通过这次座谈,对作品再审视,再打磨,必能使之成为优秀佳作。


市作协副主席李满强对“驻村”作家几组写乡村生活的新诗作了点评。他认为,这几组诗语言都比较成熟,切入角度比较好。格调向上,底色温暖,描绘出了一个诗意的栖居之所,为乡村振兴赋予了诗歌力量。但它们有一个共性的缺点,就是对当下生活细节表达不够。唐诗为什么伟大,尤其是一些边塞诗人,为什么他们的作品到今天还有生命力,就是因为他们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写什么是每个写作者必须要过的关口,生活在一个新时代,新的生活和历史正在发生,记录下这一切,是写作者无法逃避的责任,也是“驻村”的意义所在。


市作协副主席张彩红传达学习王蒙、莫言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对青年作家的寄语,并结合今年“驻村”开展文学创作做了表态发言。她认为要深入乡村,与村民交流,参与乡村生活,全面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深度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社会问题等深层次内涵。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深入探讨乡村振兴、人与自然、传统文化传承等主题,使作品具有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崆峒区作协副主席闫瑛是第一批13名志愿者之一,她表示,本次文学志愿活动不仅带动了文学下乡,更启动了文字写乡村。对于“驻村”作家而言,在书写乡村的同时,拓展了对新时代乡村的认识,也让自己的心得到了沉淀。“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平凉表达”这个命题宏大广阔,使命光荣而艰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文学工作者要走在前列,宣传传播优秀文化,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根在哪里,就在要去书写的土地上。作为文学创作者,除了书写,还应该做好引领,真正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人民心中。


华亭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华亭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邬龙龙谈到,通过这次“驻村”采风创作,感触很深。要写出好作品,一是要有广泛阅读。阅读古人、书本、时代、群众、花草、生活,甚至农家一堵断墙……阅读一切驻村过程中所能阅读到的。二是要有创作信心。作家李娟高中辍学,刚开始写写记记时,从没想到她能两次荣获鲁迅文学奖。三是要向基层深入。“没有生活经验的作品很难打动读者……文学是抓住现实灵魂的虚构”,只有通过参与乡村的日常生活、劳动和节庆等活动,才能增加与群众频繁交流互动,从而建立深厚的感情联系,获取真实的、深入的乡村经验。四是要有思维转变。为什么部分写作者的作品不被大刊名刊认可、无法发表?因为农村题材依然停留在“悯农”传统,没摆脱知识分子单向度启蒙的视角,不能回到当下中国乡村的现场,建立起时代的现实感。


中国作协会员、泾川县作协副主席王丽娟(笔名雨歌)在白家村“驻村”。她说,她对这里的人和事相对比较熟悉,但正因为太过熟悉,加之自己驾驭素材的能力欠缺,第一次尝试写纪实性的小说,在素材的取舍上,存在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的弊病。在白家村,她前后写过三篇散文和一篇小说,还有未完成的十几首诗歌。通过这次活动,知道创作不只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还有多位前辈老师的指点和提携,这让她坚持写下去的勇气又一次被激发。罗曼·罗兰说: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其实作家也一样,在认清了文学的真相以后依然酷爱文学,用一颗朴素克制的心,用自己的爱好影响身边的人。


中国作协会员田华“驻村”的地方是灵台县邵寨镇干槐树村,是秦代鹑觚县所在。干槐树村这几年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得风生水起。他们依托“一棵树、一块煤、一碗面”这个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谈到“驻村”经历,她希望以后,制度更加健全,各级衔接更为畅通,为作家创作提供方便,让作家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以文学的角度书写乡村的巨大变化。


庄浪县作协副主席苏卯卯在韩店镇石桥村“驻村”。期间写的组诗《石桥秘语》侧重乡村物景的描写和小情绪的抒发,自认没有面对山乡的发展和变化做理性思考,缺乏对石桥村时代变化的真实关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创作者,面对如何走好乡村题材文学创作之路,他认为有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要带着时代使命驻足乡村,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乡村题材,创作不再拘泥于对以往乡村的惯性认知。二是要带着思考进入乡村,全面去审视新的乡村现状,以理性思辨看到乡村人事物景,讲好山乡故事。三是要躬身乡村大地,成为乡村文学经验的在场者、探索者、开拓者。


武瑛在静宁县城川镇吴庙村“驻村”,撰写了《吴庙村,在时光里的飞翔》等文章。她认为,书写乡村振兴,需要走出小圈子,摆脱个人的小情绪,放眼力、动脑力、强笔力,迈向广阔的天地,融入火热的生活,做时代的书写者。乡村振兴关系着民生大事,要带着问题和思考去看乡村,多视角感知新时代乡村巨变的内涵、形象和风貌。中华大地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书写乡村巨变,是新时代的呼唤,唯有真诚,才能用感情写出力作。乡村文学的本身,需要贴近生活,真诚如实地反映乡村振兴这一过程,也许这其中有创伤与挫折,写作者不该回避,而是要正视,更好地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引发共鸣。要透过现象观察、感悟乡村本质,挖掘生活的真正内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秋来万物粲珠玑 慧手妙笔写芳华——“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平凉表达”文学志愿服务活动暨作家“驻村”创作座谈交流会走笔
时间:2024-10-23 10:08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10月20日,“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平凉表达”文学志愿服务活动暨作家“驻村”创作座谈会,在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举办。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精神,对2023年度“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平凉表达”文学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作了全面总结,对2024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特邀参会的多家文学期刊的编辑、市作协主席团成员和“驻村”作家做了精彩的交流发言。

2023年中央1号文件公布,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市文联、作协在市委宣传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及时启动了“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平凉表达”文学志愿服务活动。两年来,在全市共招募27名中青年作家深入乡村,以文学视角观察新时代以来的乡村生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乡村振兴,用散文、诗歌、小说的方式记述山乡巨变,创作了一批优秀文学作品。陈宝全散文《地的脾气》在《人民文学》发表,田华小说集《望鹑觚》出版,还有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刊》《福建文学》《滇池》《飞天》《朔方》《六盘山》等省内外文学期刊,对赋能乡村振兴和宣传平凉、推介平凉发挥了积极作用。


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飞天》杂志社副主编郭晓琦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的文学表达》为题,就“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作家如何对此进行文学表达”这个问题,作深度阐释。他认为,新时代创作要坚持“五性”:

一是时代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三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文学当然不会缺席。文学是时代的呼吸与心跳,文学表达必须要体现时代性。对于一个国家战略的落实,文学的担当和使命不是说教,不是鼓动,而是深度呈现和思考。

二是地域性。大家都在关注这一片地域上的事,关注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作家以及他们的创作动态。这里所说的“地域性”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艺术形式和内涵上的,是“乡村振兴战略构架下”的,这需要足够的艺术驾驭能力、体现能力和捕捉能力来实现。

三是主动性。命题式的写作,限制了诗人的想象和叙述空间,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诗人的书写自由。所以,“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这样的主题写作,单凭以往的经验是不够的,这就要求作家诗人们有一种主动参与意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步,达到情感与之共鸣。

四是纵深性。乡村振兴这类主题诗歌,最容易沦为对生活简单描摹或者是对某件事情拙劣的叙述。虽说是主题写作,但是对真正深入乡村现场的写作者来说,可以书写的素材是很多的。新乡村主题诗歌同样需要追求叙述的留白、抒情的节制、语言的意味,言有尽而意无穷,要让人回味。

五是方向性。在表现“三农”事业的前景这个过程中,肯定要受到主流话语引领,但诗人一定要把控好“诗歌”和“口号”的区别,我觉得诗人写这类主题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和其他诗歌写作一样,让写作行为是自发的、主动性的。写这类诗歌,必须要做到自然流露才能具备更好的说服力。它首先是诗,其次才是乡村振兴题材的诗。

乡村振兴题材写作,以及其他主题创作,也产生了不少类型化、同质化写作,跟风写作,因为其“方向性”的需要,许多写作者难以把控诗性与经验之间的分寸,滋生了大量无效的、平庸的投机写作、功利性写作。需要明白的是,优秀的主题诗歌永远都是紧扣时代精神的,最终呈现的是去主题化,具有较高的诗意浓度。


宁夏文艺研究院副院长、《朔方》副主编马占祥对小说和诗歌创作分别作阐述。他讲到,如何把故事处理成小说,有三点很重要:

一是语言。最基本的要把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关过了。再者需要多练多写,长期锤炼打磨。要把小说处理“好看”,有吸引力,一定要有阅读、写作上的训练。要有经典阅读,读书时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去读,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二是推敲。小说要逻辑合理,不能杂乱无章。一篇好的短篇小说,合理字数大致为六千至八千。三是深邃的现实照应。反应当下的小说应照应到现实,而不是停留在回忆上。小说文本在一定程度可以反观出作家本人对现实理解到什么程度。作品的要求是作家理解一定要大于现实生活。关于诗歌,有三点很重要:一是思想。诗言志。你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得由表象上升到思想的高度。二还是语言。无论是个人思想还是情感,都得上升到一种文学表达,即使用文学语言。

三是精神气象。要把生活状态转化到写作状态,写作要有在场感,这样写出的东西才能情真意切。生命过程就是理解世界的过程,而写作也就是理解世界的过程。


银川文学院院长、《黄河文学》副主编计虹在发言中表示,乡村振兴创作有三个关键字:新、真、平。

“新”——乡村振兴创作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乡村,早已不再是那个被遗忘在时光角落的存在,而是成了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广阔舞台。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五湖四海,智能灌溉系统如同灵动的水精灵,无人机如天空中的舞者。这些科技的力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让乡村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真”——真诚炽热的浓烈情感。乡村振兴,更是一场情感的盛宴,那炽热充盈的情感,如熊熊烈火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肆意燃烧。农民对土地的热爱,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乡村干部对百姓的关怀……这种炽热充盈的情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推动着乡村不断向前发展。

“平”——回归平凡而悠远的日常。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它离不开平凡平淡的寻常日子。乡村振兴创作归根结底也是回归日常。乡村的每一天,都是真实而质朴的。这种平凡平淡的日子,是乡村生活的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这也说明,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在每一个平凡的瞬间中。

乡村振兴,是时代的使命,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平凡日子的升华。作家就是用手中的笔勾勒乡村的绚丽画卷,描绘乡村的美好未来,奏响乡村的激昂乐章。让乡村成为心中永远的家园,成为灵魂的栖息之地。

宁夏作协副主席闫宏伟、诗人王国仓也分别作了精彩交流发言。


市作协主席陈宝全在发言中表示,艺术创作离不开采风,采风实际上是一种初级的创作形式,闭门造车的情况下,很难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只有真正走进笔下的地方,才能建立真切的关系,浮光掠影式的“驻村”在作品中多有折射,这就要求“驻村”作家深入村庄的内核,捕捉感人的细节。新闻结束的地方,文学才开始。“驻村”作品中不乏新闻通讯稿,要在此基础上深化提炼进行文学创作。文学也不是照搬生活,有些作品的文学性不强、日记体的叙述,像在记流水账,采风痕迹明显,缺乏对一个村庄的深入思考和个性表达。


市作协副主席李新立对一篇2023年驻村作家创作的乡村振兴题材小说《白村蝶变》做了点评。他认为,这篇小说故事完整、以小见大,通过父子两代人的认识冲突、观念转变,最后在政策支持下创业创新,使贫困落后的村庄面貌和乡亲们的艰难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小说中的一些问题在包括自己在内的平凉小说作者创作中普遍存在。一是线索逻辑梳理不够明晰,“埋线”的技巧与打开方式不佳。二是细节罗列过于繁杂,缺少取舍,削弱了作品的可读性。相信作者通过这次座谈,对作品再审视,再打磨,必能使之成为优秀佳作。


市作协副主席李满强对“驻村”作家几组写乡村生活的新诗作了点评。他认为,这几组诗语言都比较成熟,切入角度比较好。格调向上,底色温暖,描绘出了一个诗意的栖居之所,为乡村振兴赋予了诗歌力量。但它们有一个共性的缺点,就是对当下生活细节表达不够。唐诗为什么伟大,尤其是一些边塞诗人,为什么他们的作品到今天还有生命力,就是因为他们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写什么是每个写作者必须要过的关口,生活在一个新时代,新的生活和历史正在发生,记录下这一切,是写作者无法逃避的责任,也是“驻村”的意义所在。


市作协副主席张彩红传达学习王蒙、莫言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对青年作家的寄语,并结合今年“驻村”开展文学创作做了表态发言。她认为要深入乡村,与村民交流,参与乡村生活,全面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深度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社会问题等深层次内涵。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深入探讨乡村振兴、人与自然、传统文化传承等主题,使作品具有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崆峒区作协副主席闫瑛是第一批13名志愿者之一,她表示,本次文学志愿活动不仅带动了文学下乡,更启动了文字写乡村。对于“驻村”作家而言,在书写乡村的同时,拓展了对新时代乡村的认识,也让自己的心得到了沉淀。“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平凉表达”这个命题宏大广阔,使命光荣而艰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文学工作者要走在前列,宣传传播优秀文化,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根在哪里,就在要去书写的土地上。作为文学创作者,除了书写,还应该做好引领,真正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人民心中。


华亭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华亭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邬龙龙谈到,通过这次“驻村”采风创作,感触很深。要写出好作品,一是要有广泛阅读。阅读古人、书本、时代、群众、花草、生活,甚至农家一堵断墙……阅读一切驻村过程中所能阅读到的。二是要有创作信心。作家李娟高中辍学,刚开始写写记记时,从没想到她能两次荣获鲁迅文学奖。三是要向基层深入。“没有生活经验的作品很难打动读者……文学是抓住现实灵魂的虚构”,只有通过参与乡村的日常生活、劳动和节庆等活动,才能增加与群众频繁交流互动,从而建立深厚的感情联系,获取真实的、深入的乡村经验。四是要有思维转变。为什么部分写作者的作品不被大刊名刊认可、无法发表?因为农村题材依然停留在“悯农”传统,没摆脱知识分子单向度启蒙的视角,不能回到当下中国乡村的现场,建立起时代的现实感。


中国作协会员、泾川县作协副主席王丽娟(笔名雨歌)在白家村“驻村”。她说,她对这里的人和事相对比较熟悉,但正因为太过熟悉,加之自己驾驭素材的能力欠缺,第一次尝试写纪实性的小说,在素材的取舍上,存在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的弊病。在白家村,她前后写过三篇散文和一篇小说,还有未完成的十几首诗歌。通过这次活动,知道创作不只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还有多位前辈老师的指点和提携,这让她坚持写下去的勇气又一次被激发。罗曼·罗兰说: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其实作家也一样,在认清了文学的真相以后依然酷爱文学,用一颗朴素克制的心,用自己的爱好影响身边的人。


中国作协会员田华“驻村”的地方是灵台县邵寨镇干槐树村,是秦代鹑觚县所在。干槐树村这几年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得风生水起。他们依托“一棵树、一块煤、一碗面”这个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谈到“驻村”经历,她希望以后,制度更加健全,各级衔接更为畅通,为作家创作提供方便,让作家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以文学的角度书写乡村的巨大变化。


庄浪县作协副主席苏卯卯在韩店镇石桥村“驻村”。期间写的组诗《石桥秘语》侧重乡村物景的描写和小情绪的抒发,自认没有面对山乡的发展和变化做理性思考,缺乏对石桥村时代变化的真实关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创作者,面对如何走好乡村题材文学创作之路,他认为有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要带着时代使命驻足乡村,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乡村题材,创作不再拘泥于对以往乡村的惯性认知。二是要带着思考进入乡村,全面去审视新的乡村现状,以理性思辨看到乡村人事物景,讲好山乡故事。三是要躬身乡村大地,成为乡村文学经验的在场者、探索者、开拓者。


武瑛在静宁县城川镇吴庙村“驻村”,撰写了《吴庙村,在时光里的飞翔》等文章。她认为,书写乡村振兴,需要走出小圈子,摆脱个人的小情绪,放眼力、动脑力、强笔力,迈向广阔的天地,融入火热的生活,做时代的书写者。乡村振兴关系着民生大事,要带着问题和思考去看乡村,多视角感知新时代乡村巨变的内涵、形象和风貌。中华大地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书写乡村巨变,是新时代的呼唤,唯有真诚,才能用感情写出力作。乡村文学的本身,需要贴近生活,真诚如实地反映乡村振兴这一过程,也许这其中有创伤与挫折,写作者不该回避,而是要正视,更好地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引发共鸣。要透过现象观察、感悟乡村本质,挖掘生活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