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艺评论 > 佳作欣赏

李利军:心下无块垒 笔端有情怀 ——简评马宇龙散文集《龙行江湖》

  • 时间:2022-05-30 15:21
  • 来源:平凉市文联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心下无块垒  笔端有情怀

——简评马宇龙散文集《龙行江湖》

李利军

好多年前,还是在马宇龙供职于崇信县委报道组的时候,经我手编发过他的不少文学作品,和新闻版编辑爱编发他行文流畅、逻辑严密、视角独特的新闻稿件一样,我也喜欢发他的稿子,他的文采飞扬、大气别样的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常常能为《平凉日报》的“泾水”版增色。每次审读他的稿件抑或是我们一起与一帮文朋诗友们借酒兴高谈阔论时,总会触发我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段文字与他有某种关联的联想,一个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再配上翩翩风度,这文人的品位就很有些不一般了。一直以来,我有个或许难于为别人所苟同的观点,亦即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鲜有在纯文学创作上取得卓越成绩的,原因无他,新闻写作的原则要求,让新闻记者在撰写文章时太过注重逻辑思维,无形中限制和销蚀了形象思维的能力,虚构和想象成为了自身的短板。但我的近乎固执和迂腐的观点,还是让马宇龙给颠覆了,很有一段时间内,他新闻文学两不误,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在高产优秀新闻稿件的同时,文学创作一路高歌猛进。是新闻从业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还是文学创作练就的功力为他的新闻稿件锦上添花,我不能下最准确的结论,但内中一定有某种相辅相成的形成互补的联系。

当年频频亮相于“泾水”版的文字,应该只属于他的练笔之作,当诗集《大风过耳》、与人合著的诗集《江湖秋水》、散文集《穿过血液的河流》、长篇小说《山河碎》《江河谣》《楼外楼》《云归楼》以及纪实散文集《平凉扶贫笔记》接踵面世后,马宇龙成功地完成了由文学爱好者到作者到知名作家的嬗变。步入文学之途的人,似他这般显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轻松洒脱的,并不多见,这与他的天资禀赋有关,更与他的勤奋刻苦有关。高产作家的界定标准我不是很清楚,但按照我的评判,马宇龙绝对算得上,这不,他于日前出版的30多万字的散文集《龙行江湖》,又摆上了我的案头。在不断物化的世情下,能热爱文学,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能把巨大的热情交付给文学并且玩命似地进行激情满满的创作,就更让人无法不叹服。马宇龙用他的创作成就告诉我们,只要这个世界有诗和远方的憧憬和追求,就不乏有为这憧憬和追求去献身的人,因为这世界不是仅仅为物质而存在的,它依然需要文学!

《龙行江湖》是马宇龙在小说和诗歌创作之外,对自己文学功力又一次高水平的集中展示。阅读作品的过程,实则是在作者优美而富有张力的文字陪伴下,我们心无旁骛展开的一次心灵之旅、文化之旅、山水之旅、文学之旅,脱身于山水江湖的旅行体验后,我们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在作者精心营造的哲理与思辨有机结合、历史与现实互为观照的氛围中,融入人生江湖和社会江湖,这难道不是我们所需要的阅读体验和作者倾情抒写所要达成的目的吗?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最中意的一件事,便是在自己的经行处,留下最用情、最用功、最心仪的文字和墨宝,行万里云水长路,读万卷雄文宝典,写人生快意篇章,这是有远大抱负、有雄心壮志的文人所痴迷的生活意趣和人生追求。在《龙行江湖》中,马宇龙“行”的足迹被标注得异常明白。《咫尺》一辑,是他对故土发自肺腑的爱恋的表白,这里面居多的篇目,融入着很浓烈的少年意气,散发着直白的大胆和真诚。雏鹰无法飞向遥远的高空,是因为它的翅膀还不够坚硬,围绕着栖身之所盘桓折冲,是因为它要为来日的一飞冲天做足功课。那个时候的马宇龙,就似雏鹰,暂没有走向远方的机会和条件,就忘情地徜徉于故乡近在咫尺的山水间,比之其他地方,他最爱的当然是他的出生地崇信,他浓墨重彩地讴歌描绘崇信就不难理解了。《汭水流长》《龙泉寺寻梦》《树魂》《黄花塬上娑罗树》《那个情深意长的地方》等等篇什,既是他对生他养他的那方美丽而神奇的土地的深情礼赞,也是他以文人的方式给予故乡的乌鸦反哺式的真诚报答。“寂寞的黄土地上一支古老的歌子,一咏三叹地从夏禹唱到周礼,一直悠悠地唱进《诗经·大雅》。这就是绕我膝、濯我足、激荡我心灵的汭水。其冷峻的歌声旷远而流长。千百年来,汭水出峡口,由泾及渭而百川归海,有幸生于其侧,感受其来自历史深处的质感,年年相同又不相同,老死的是人与事,不老的是山川日月。”这是《龙行江湖》的开篇之作《汭水流长》的开篇之言,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段文字看作是他为讴歌描绘崇信的一众篇章定的调、为整部文集定的调:游记散文除了文意融通、跌宕开合、神游万仞,更要讲求“来自历史深处的质感”。诚哉斯言!

流连于崇信的山水间的同时,马宇龙也把盼顾的目光投向了一衣带水的周边,《走过庄浪》一组散文中的《紫荆山听鸟》《孤绝云崖》《倒回沟里听流年》,《在静宁》中的《悠悠葫芦河》《山高水深知天香》,《华亭五题》中的《上关的关》《夜雨莲花湖》《隐在龙门》,包括《风雨大云寺》《灵台夜吟》《行走的皇甫谧》《雪落崆峒》《平凉看塔》《天使飞过你的城》,我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么多篇名,意在让那些看不到作品全貌的读者诸君,由篇名而窥见《龙行江湖》为平凉所绘就的山水田园立体画图鲜亮的神采:皇天后土,气象万千,人文绵长,内蕴无限。在我所秉持的理念中,心中没有大爱的文人,不配称之为文人,而一个对哺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故乡没有切肤之爱的文人,更没有资格以文人自居。深情地爱着自己故乡的马宇龙,赞礼故乡时,没有掺杂如展开喉咙撕心裂肺地呐喊“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时那些悲凉伤感的意绪,而是轻言细语、心平气和、情深意长地进行着文雅含蓄的表达,即便是进行冷峻的思考时,也是拿捏得恰到好处,见不到激烈的言辞和年少轻狂的语气。读《咫尺》里收录的作品,我最直接的感受是,文字的优美,意境的宏阔,想象的丰富,倒在其次,对游记散文人文内涵的挖掘,对描摹对象在历史积淀和现代意识碰撞和融合方面的思考,对我们的启示才显得更为直接。

《咫尺》一辑的写作对于平凉文学界的意义,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启示平凉本土的文学爱好者、作者,在努力远眺的时候,也给予本土物事以足够的关注,讴歌故乡的山川大地,记录故乡的人文历史,让故乡文化的灵魂、山水的绮丽、历史的脉动永远存活于灵动的文字中;在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日益紧密的当下,用文学的方式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平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助力旅游业,是平凉文学界的有心人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拓展创作视野和题材的需要;文学不是象牙塔,不能被搭建成空中楼阁,写作者要以自身的文学实践去践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无缝对接和高度融合。把马宇龙的散文与旅游业相提并论,并非我的想法功利落俗,谁能否认他为平凉旅游业在代言上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呢?出自作家的本能和本心,多年来,他满怀激情地歌唱故乡,向人们如数家珍地介绍故乡,用笔下的文字真情地缩短着现实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之间需要弥合的距离,无意间,他这些有张力有热度的文字,就成为了替平凉旅游业代言的精品,这一价值远远超越了游记散文本身。

崇尚古风和侠义之气的文人,心中不会少了仗剑走天涯的梦想,那是多么美妙而富有情趣的生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为实现梦想做准备的机会。马宇龙当然也不例外。在流年迁变中,马宇龙的职位和工作环境变了许多,不变的是他云游四海、浪迹天涯的向往。翅膀坚硬了,阅历丰富了,积淀厚实了,笔锋老辣了,马宇龙开始了对梦想的实现之旅,在山南海北的游走中,就有了格调雅致的《天涯》。《天涯》一辑收录的65篇游记,要说和《咫尺》一辑有什么区别的话,在我看来,最大的区别是,《天涯》的格局更大,视野更宽阔,显现的情怀更为深厚宽广,在浮华功利时代对山水自然与人性之仁、之善相融为一的呼吁与对回归的期待表达得更为透彻和宽泛,尤为重要的是,写平凉本土的游记,好多知名度不高的山水风物外人了解得并不多,加之写作者寥寥,写作的回旋余地相对就大点,而他乡的名山大川、奇水丽景,永远是文人慕名游览、恣意歌咏的对象,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参照的奇文佳作不胜枚举,这就对后来者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么写出新意,超越他人,要么谨慎动笔,以免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或留下贻笑大方的缺失而遭人诟病,马宇龙以作品证明,《天涯》中的多篇游记散文,不乏凌虚高蹈的超拔之处和新意,这亦是本辑作品的价值所在。

读《天涯》各篇,我明显感觉到,马宇龙写山东、北京、山西、宁夏、湖南有关景点的游记,功力上、情感上、扎实程度上要高于写他处的,山东是他的祖籍,写济宁的《回乡记》,写“天下第一泉”的《趵突之力》,写“五岳独尊”的《你的泰山》,写名闻天下的蓬莱阁的《蓬莱访仙》,把一腔爱意和衷情表露给根脉之地,这是有情有义的游子该做的,那么生发于北京的《颐和园三题》、山西的《山西笔记》、宁夏的《宁夏小札》、湖南的《诗中的长沙》,在阅读中探究他的写作初衷时,就需要费些思量了,把所列各组游记放一起做比照,我们会发现,作者的出发点并非泛泛地对相关景点作复读式的讲解,他的笔触所及,是其历史的纵深感、沧桑感和时空的变幻莫测感,更是其文化含蕴的厚重感、不可复制的独特感和面临没落的失落感。天下喜欢写游记散文的人车载斗量,但要让自己的文字具备崇高脱俗的格调、深厚宽广的情怀、能激发出读者的庄严感,恐怕能做到的人不会很多,而这正是马宇龙《天涯》各篇体现出的特色和可贵之处。回到前面的话题,有了“来自历史深处的质感”的游记散文,才是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思考、借鉴的好作品,这“质感”,是游记散文的骨骼,是其不可替代的灵魂,失去了它,游记散文就会形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谈不到什么意义和价值了。

《龙行江湖》中的《穿越》一辑,语言是诗话的极为讲究的,意境是朦胧的时而是虚幻的,部分价值取向是曲高寡和的,一些篇目理解起来虽然有点吃力,但表现手法是新颖别致的,我们不妨权且把这些作品看作是对游记散文创作的一种探索、尝试和创新吧。

《龙行江湖》中辑录的作品,成文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早期的部分作品肯定存在某些方面的稚嫩和不够温润通达之处,行文中难免有个别芜杂和不够精准的地方,一些思考也稍欠火候,马宇龙在编撰成书时基本以原貌将一应作品展示给读者,这也算得他为文为人的一大特点,殊为难得。

马宇龙正值盛年,创作已入佳境,他为文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捧出更为广大读者所注目的精品佳作鸿篇巨制、以自身的创作引领带动平凉的文学创作不断走向繁荣的愿景来日可期。让我们衷心祝愿他!

转载于《平凉日报》2021年11月3日

作者简介:

李利军,笔名黎君,甘肃省灵台县人。平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平凉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个人作品集《回望家园》《驿路写意》(上、下册)、纪实散文集《梦里家山》、评论集《心若向暖》,与他人合编出版《泾河文丛》5本、大型文史资料丛书《百年平凉》及平凉民间故事传说集萃《平凉故事》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李利军:心下无块垒 笔端有情怀 ——简评马宇龙散文集《龙行江湖》
时间:2022-05-30 15:21

心下无块垒  笔端有情怀

——简评马宇龙散文集《龙行江湖》

李利军

好多年前,还是在马宇龙供职于崇信县委报道组的时候,经我手编发过他的不少文学作品,和新闻版编辑爱编发他行文流畅、逻辑严密、视角独特的新闻稿件一样,我也喜欢发他的稿子,他的文采飞扬、大气别样的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常常能为《平凉日报》的“泾水”版增色。每次审读他的稿件抑或是我们一起与一帮文朋诗友们借酒兴高谈阔论时,总会触发我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段文字与他有某种关联的联想,一个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再配上翩翩风度,这文人的品位就很有些不一般了。一直以来,我有个或许难于为别人所苟同的观点,亦即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鲜有在纯文学创作上取得卓越成绩的,原因无他,新闻写作的原则要求,让新闻记者在撰写文章时太过注重逻辑思维,无形中限制和销蚀了形象思维的能力,虚构和想象成为了自身的短板。但我的近乎固执和迂腐的观点,还是让马宇龙给颠覆了,很有一段时间内,他新闻文学两不误,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在高产优秀新闻稿件的同时,文学创作一路高歌猛进。是新闻从业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还是文学创作练就的功力为他的新闻稿件锦上添花,我不能下最准确的结论,但内中一定有某种相辅相成的形成互补的联系。

当年频频亮相于“泾水”版的文字,应该只属于他的练笔之作,当诗集《大风过耳》、与人合著的诗集《江湖秋水》、散文集《穿过血液的河流》、长篇小说《山河碎》《江河谣》《楼外楼》《云归楼》以及纪实散文集《平凉扶贫笔记》接踵面世后,马宇龙成功地完成了由文学爱好者到作者到知名作家的嬗变。步入文学之途的人,似他这般显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轻松洒脱的,并不多见,这与他的天资禀赋有关,更与他的勤奋刻苦有关。高产作家的界定标准我不是很清楚,但按照我的评判,马宇龙绝对算得上,这不,他于日前出版的30多万字的散文集《龙行江湖》,又摆上了我的案头。在不断物化的世情下,能热爱文学,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能把巨大的热情交付给文学并且玩命似地进行激情满满的创作,就更让人无法不叹服。马宇龙用他的创作成就告诉我们,只要这个世界有诗和远方的憧憬和追求,就不乏有为这憧憬和追求去献身的人,因为这世界不是仅仅为物质而存在的,它依然需要文学!

《龙行江湖》是马宇龙在小说和诗歌创作之外,对自己文学功力又一次高水平的集中展示。阅读作品的过程,实则是在作者优美而富有张力的文字陪伴下,我们心无旁骛展开的一次心灵之旅、文化之旅、山水之旅、文学之旅,脱身于山水江湖的旅行体验后,我们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在作者精心营造的哲理与思辨有机结合、历史与现实互为观照的氛围中,融入人生江湖和社会江湖,这难道不是我们所需要的阅读体验和作者倾情抒写所要达成的目的吗?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最中意的一件事,便是在自己的经行处,留下最用情、最用功、最心仪的文字和墨宝,行万里云水长路,读万卷雄文宝典,写人生快意篇章,这是有远大抱负、有雄心壮志的文人所痴迷的生活意趣和人生追求。在《龙行江湖》中,马宇龙“行”的足迹被标注得异常明白。《咫尺》一辑,是他对故土发自肺腑的爱恋的表白,这里面居多的篇目,融入着很浓烈的少年意气,散发着直白的大胆和真诚。雏鹰无法飞向遥远的高空,是因为它的翅膀还不够坚硬,围绕着栖身之所盘桓折冲,是因为它要为来日的一飞冲天做足功课。那个时候的马宇龙,就似雏鹰,暂没有走向远方的机会和条件,就忘情地徜徉于故乡近在咫尺的山水间,比之其他地方,他最爱的当然是他的出生地崇信,他浓墨重彩地讴歌描绘崇信就不难理解了。《汭水流长》《龙泉寺寻梦》《树魂》《黄花塬上娑罗树》《那个情深意长的地方》等等篇什,既是他对生他养他的那方美丽而神奇的土地的深情礼赞,也是他以文人的方式给予故乡的乌鸦反哺式的真诚报答。“寂寞的黄土地上一支古老的歌子,一咏三叹地从夏禹唱到周礼,一直悠悠地唱进《诗经·大雅》。这就是绕我膝、濯我足、激荡我心灵的汭水。其冷峻的歌声旷远而流长。千百年来,汭水出峡口,由泾及渭而百川归海,有幸生于其侧,感受其来自历史深处的质感,年年相同又不相同,老死的是人与事,不老的是山川日月。”这是《龙行江湖》的开篇之作《汭水流长》的开篇之言,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段文字看作是他为讴歌描绘崇信的一众篇章定的调、为整部文集定的调:游记散文除了文意融通、跌宕开合、神游万仞,更要讲求“来自历史深处的质感”。诚哉斯言!

流连于崇信的山水间的同时,马宇龙也把盼顾的目光投向了一衣带水的周边,《走过庄浪》一组散文中的《紫荆山听鸟》《孤绝云崖》《倒回沟里听流年》,《在静宁》中的《悠悠葫芦河》《山高水深知天香》,《华亭五题》中的《上关的关》《夜雨莲花湖》《隐在龙门》,包括《风雨大云寺》《灵台夜吟》《行走的皇甫谧》《雪落崆峒》《平凉看塔》《天使飞过你的城》,我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么多篇名,意在让那些看不到作品全貌的读者诸君,由篇名而窥见《龙行江湖》为平凉所绘就的山水田园立体画图鲜亮的神采:皇天后土,气象万千,人文绵长,内蕴无限。在我所秉持的理念中,心中没有大爱的文人,不配称之为文人,而一个对哺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故乡没有切肤之爱的文人,更没有资格以文人自居。深情地爱着自己故乡的马宇龙,赞礼故乡时,没有掺杂如展开喉咙撕心裂肺地呐喊“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时那些悲凉伤感的意绪,而是轻言细语、心平气和、情深意长地进行着文雅含蓄的表达,即便是进行冷峻的思考时,也是拿捏得恰到好处,见不到激烈的言辞和年少轻狂的语气。读《咫尺》里收录的作品,我最直接的感受是,文字的优美,意境的宏阔,想象的丰富,倒在其次,对游记散文人文内涵的挖掘,对描摹对象在历史积淀和现代意识碰撞和融合方面的思考,对我们的启示才显得更为直接。

《咫尺》一辑的写作对于平凉文学界的意义,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启示平凉本土的文学爱好者、作者,在努力远眺的时候,也给予本土物事以足够的关注,讴歌故乡的山川大地,记录故乡的人文历史,让故乡文化的灵魂、山水的绮丽、历史的脉动永远存活于灵动的文字中;在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日益紧密的当下,用文学的方式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平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助力旅游业,是平凉文学界的有心人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拓展创作视野和题材的需要;文学不是象牙塔,不能被搭建成空中楼阁,写作者要以自身的文学实践去践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无缝对接和高度融合。把马宇龙的散文与旅游业相提并论,并非我的想法功利落俗,谁能否认他为平凉旅游业在代言上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呢?出自作家的本能和本心,多年来,他满怀激情地歌唱故乡,向人们如数家珍地介绍故乡,用笔下的文字真情地缩短着现实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之间需要弥合的距离,无意间,他这些有张力有热度的文字,就成为了替平凉旅游业代言的精品,这一价值远远超越了游记散文本身。

崇尚古风和侠义之气的文人,心中不会少了仗剑走天涯的梦想,那是多么美妙而富有情趣的生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为实现梦想做准备的机会。马宇龙当然也不例外。在流年迁变中,马宇龙的职位和工作环境变了许多,不变的是他云游四海、浪迹天涯的向往。翅膀坚硬了,阅历丰富了,积淀厚实了,笔锋老辣了,马宇龙开始了对梦想的实现之旅,在山南海北的游走中,就有了格调雅致的《天涯》。《天涯》一辑收录的65篇游记,要说和《咫尺》一辑有什么区别的话,在我看来,最大的区别是,《天涯》的格局更大,视野更宽阔,显现的情怀更为深厚宽广,在浮华功利时代对山水自然与人性之仁、之善相融为一的呼吁与对回归的期待表达得更为透彻和宽泛,尤为重要的是,写平凉本土的游记,好多知名度不高的山水风物外人了解得并不多,加之写作者寥寥,写作的回旋余地相对就大点,而他乡的名山大川、奇水丽景,永远是文人慕名游览、恣意歌咏的对象,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参照的奇文佳作不胜枚举,这就对后来者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么写出新意,超越他人,要么谨慎动笔,以免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或留下贻笑大方的缺失而遭人诟病,马宇龙以作品证明,《天涯》中的多篇游记散文,不乏凌虚高蹈的超拔之处和新意,这亦是本辑作品的价值所在。

读《天涯》各篇,我明显感觉到,马宇龙写山东、北京、山西、宁夏、湖南有关景点的游记,功力上、情感上、扎实程度上要高于写他处的,山东是他的祖籍,写济宁的《回乡记》,写“天下第一泉”的《趵突之力》,写“五岳独尊”的《你的泰山》,写名闻天下的蓬莱阁的《蓬莱访仙》,把一腔爱意和衷情表露给根脉之地,这是有情有义的游子该做的,那么生发于北京的《颐和园三题》、山西的《山西笔记》、宁夏的《宁夏小札》、湖南的《诗中的长沙》,在阅读中探究他的写作初衷时,就需要费些思量了,把所列各组游记放一起做比照,我们会发现,作者的出发点并非泛泛地对相关景点作复读式的讲解,他的笔触所及,是其历史的纵深感、沧桑感和时空的变幻莫测感,更是其文化含蕴的厚重感、不可复制的独特感和面临没落的失落感。天下喜欢写游记散文的人车载斗量,但要让自己的文字具备崇高脱俗的格调、深厚宽广的情怀、能激发出读者的庄严感,恐怕能做到的人不会很多,而这正是马宇龙《天涯》各篇体现出的特色和可贵之处。回到前面的话题,有了“来自历史深处的质感”的游记散文,才是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思考、借鉴的好作品,这“质感”,是游记散文的骨骼,是其不可替代的灵魂,失去了它,游记散文就会形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谈不到什么意义和价值了。

《龙行江湖》中的《穿越》一辑,语言是诗话的极为讲究的,意境是朦胧的时而是虚幻的,部分价值取向是曲高寡和的,一些篇目理解起来虽然有点吃力,但表现手法是新颖别致的,我们不妨权且把这些作品看作是对游记散文创作的一种探索、尝试和创新吧。

《龙行江湖》中辑录的作品,成文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早期的部分作品肯定存在某些方面的稚嫩和不够温润通达之处,行文中难免有个别芜杂和不够精准的地方,一些思考也稍欠火候,马宇龙在编撰成书时基本以原貌将一应作品展示给读者,这也算得他为文为人的一大特点,殊为难得。

马宇龙正值盛年,创作已入佳境,他为文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捧出更为广大读者所注目的精品佳作鸿篇巨制、以自身的创作引领带动平凉的文学创作不断走向繁荣的愿景来日可期。让我们衷心祝愿他!

转载于《平凉日报》2021年11月3日

作者简介:

李利军,笔名黎君,甘肃省灵台县人。平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平凉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个人作品集《回望家园》《驿路写意》(上、下册)、纪实散文集《梦里家山》、评论集《心若向暖》,与他人合编出版《泾河文丛》5本、大型文史资料丛书《百年平凉》及平凉民间故事传说集萃《平凉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