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戏曲 > 交流平台

访秦腔音乐理论研究者张得荣

  • 时间:2018-08-19 11:33
  • 来源:马志远/文 朱孝才 马鹏/图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张得荣近照

张得荣的书稿

  崆峒山因其风景秀美、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天下;平凉一中也因百年名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之才而誉满关陇。近日,笔者驱车来到平凉一中教职工住宅区,专访了一位痴心秦腔音乐理论研究的耄耋老人张得荣。

  80岁的张老住在90年代修建的3楼大约8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陈设虽然略显简陋,但和74岁的老伴长相厮守也显得十分温馨。客套寒暄之后,进入采访主题:“您的《秦腔源流与音乐》这本书很有特色,请您说说这方面的有关情况吧”!张老略思片刻后说:“我的老家在河北邢台,应该说与秦腔是不沾边的。但是命运却把我跟秦腔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1942年,日本鬼子占领了我的家乡,6岁的我和母亲只好流离失所,千里迢迢来平凉,找在这里工作的父亲躲灾避难,一住就是70多年!所以说在这里从小到老,咋能跟秦腔无缘呢?”“有缘!是有缘!那你咋又想起来要写这本秦腔专著呢?”接他的话茬问道。“这和我到平凉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关。”张老叹了一口长气接着说:“在河北因为年龄小,好像没有看过我们那里的戏,一到平凉看到的戏全都是秦腔,在平凉师范上学时因为穷,一角钱的戏票也买不起,就只好看巴巴戏(后半场不收票)。工作后的40多年中,就有近一半时间在秦腔剧团里,做过领导,当过演员,从选戏、排戏到演戏全过程参与,所以对秦腔这个行当比较熟悉。因此,写一本秦腔音乐方面的书,把秦腔老前辈口口相传的一些东西整理出来,留给后人,这是我最想做、最喜欢做的事。退休之后,用了15年时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四易其稿,到了75岁才写成了这本约80万字、有430多张图片的《秦腔源流与音乐》的文稿。里面涉及的秦腔人物从明正德年间开始到明清时期的有105人,民国时期的有86人,建国后的有80人。”

  喝口茶、抽支烟,稍事休息过后,张老正色道:“其实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因为一件事和一句话,一直困扰了我50年,我不得不这样做。”“那件事和那句话?”我问道。张老说:“一件事就是现在有些人把梆子戏秦腔曲牌化了,失去了秦腔的原汁原味。我首创了秦腔音乐律制,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一句话就是脱离了秦腔音乐的理论基础‘反打正着’,这是老艺人王生平手把手教给我的,它说明了秦腔梆子在打法上的奇妙变化给唱腔上带来的无穷趣味。这些就是近三年来我所写《秦腔退食集》的基本内容”。在这本书里,为了证明这些秦腔音乐的变化学公式求证方法,确定了秦腔音乐的规律,张老第一次把数学、物理甚至哲学的东西应用到了里面,采取数制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书中用了比较多的篇幅论述了“反打正着”这一古老而又新颖理论的一般规律。可以说用尽了他一生中所学到的全部知识,可见秦腔音乐的博大精深!张老的这种对秦腔的深深痴爱和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令人折服!是啊,秦腔,就是我们古秦地之腔,如果有像张老这样痴心秦腔的一大批人,何愁我们的秦腔不能振兴?我们的文艺不能繁荣!

  采访结束时,我们叮嘱张得荣老人注意身体,祝愿他健康长寿!他拉着我的手说:“我虽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算好,但是我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我正在编写一本秦腔声乐教程,这样,才算对历史和自己有一个好的交代!”

  走出平凉一中教职工住宅大院门口,向右望去,只见人民广场上的几棵明代古槐枝叶繁茂,一片郁郁葱葱,脑海里突然冒出一句不知那位哲人说过的一句话:“树老根弥壮,枝繁叶更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访秦腔音乐理论研究者张得荣
时间:2018-08-19 11:33

张得荣近照

张得荣的书稿

  崆峒山因其风景秀美、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天下;平凉一中也因百年名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之才而誉满关陇。近日,笔者驱车来到平凉一中教职工住宅区,专访了一位痴心秦腔音乐理论研究的耄耋老人张得荣。

  80岁的张老住在90年代修建的3楼大约8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陈设虽然略显简陋,但和74岁的老伴长相厮守也显得十分温馨。客套寒暄之后,进入采访主题:“您的《秦腔源流与音乐》这本书很有特色,请您说说这方面的有关情况吧”!张老略思片刻后说:“我的老家在河北邢台,应该说与秦腔是不沾边的。但是命运却把我跟秦腔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1942年,日本鬼子占领了我的家乡,6岁的我和母亲只好流离失所,千里迢迢来平凉,找在这里工作的父亲躲灾避难,一住就是70多年!所以说在这里从小到老,咋能跟秦腔无缘呢?”“有缘!是有缘!那你咋又想起来要写这本秦腔专著呢?”接他的话茬问道。“这和我到平凉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关。”张老叹了一口长气接着说:“在河北因为年龄小,好像没有看过我们那里的戏,一到平凉看到的戏全都是秦腔,在平凉师范上学时因为穷,一角钱的戏票也买不起,就只好看巴巴戏(后半场不收票)。工作后的40多年中,就有近一半时间在秦腔剧团里,做过领导,当过演员,从选戏、排戏到演戏全过程参与,所以对秦腔这个行当比较熟悉。因此,写一本秦腔音乐方面的书,把秦腔老前辈口口相传的一些东西整理出来,留给后人,这是我最想做、最喜欢做的事。退休之后,用了15年时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四易其稿,到了75岁才写成了这本约80万字、有430多张图片的《秦腔源流与音乐》的文稿。里面涉及的秦腔人物从明正德年间开始到明清时期的有105人,民国时期的有86人,建国后的有80人。”

  喝口茶、抽支烟,稍事休息过后,张老正色道:“其实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因为一件事和一句话,一直困扰了我50年,我不得不这样做。”“那件事和那句话?”我问道。张老说:“一件事就是现在有些人把梆子戏秦腔曲牌化了,失去了秦腔的原汁原味。我首创了秦腔音乐律制,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一句话就是脱离了秦腔音乐的理论基础‘反打正着’,这是老艺人王生平手把手教给我的,它说明了秦腔梆子在打法上的奇妙变化给唱腔上带来的无穷趣味。这些就是近三年来我所写《秦腔退食集》的基本内容”。在这本书里,为了证明这些秦腔音乐的变化学公式求证方法,确定了秦腔音乐的规律,张老第一次把数学、物理甚至哲学的东西应用到了里面,采取数制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书中用了比较多的篇幅论述了“反打正着”这一古老而又新颖理论的一般规律。可以说用尽了他一生中所学到的全部知识,可见秦腔音乐的博大精深!张老的这种对秦腔的深深痴爱和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令人折服!是啊,秦腔,就是我们古秦地之腔,如果有像张老这样痴心秦腔的一大批人,何愁我们的秦腔不能振兴?我们的文艺不能繁荣!

  采访结束时,我们叮嘱张得荣老人注意身体,祝愿他健康长寿!他拉着我的手说:“我虽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算好,但是我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我正在编写一本秦腔声乐教程,这样,才算对历史和自己有一个好的交代!”

  走出平凉一中教职工住宅大院门口,向右望去,只见人民广场上的几棵明代古槐枝叶繁茂,一片郁郁葱葱,脑海里突然冒出一句不知那位哲人说过的一句话:“树老根弥壮,枝繁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