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好人王金叶:孝心撑起拼盘之家

  • 时间:2018-05-05 12:06
  • 来源:平凉市文明办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一棵树,承载一种忠与义的文化;一个家,传承一种孝与爱的力量。

  在灵台县独店镇中庆村,村头有一棵矗立了几百年的龙爪槐,枝枝叉叉盘根错节,最终又紧紧的拧成了三股,象征刘关张的结义之情,当地群众也称它为“三义槐”,村里人崇尚儒家的忠义道德,更愿意以一棵树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孝爱文化。

  住在树后面的人家叫王金叶,一个复杂却幸福的“拼盘”之家。

  患肺结核的公公,脑梗塞瘫痪在床的婆婆,双目失明的继父,四个年幼的小叔子……

  照料老人,抚养孩子,供弟弟们念书、帮他们成家,这是王金叶大半辈子都在忙的“事业”,从22岁结婚,到如今57岁,37年赡养三位老人,照顾小叔子们长大成人,如今他们一家四世同堂,生活的和美幸福。她说:“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要好好珍惜!”

  贫寒之家多坎坷

  “公公婆婆都是很好的人,那时候就是看上这家人的忠厚老诚才走进他们家的……”王金叶的大半生在外人看来应该是辛苦劳累的,而她自己却认为,幸福就在其中。1979年,22岁的王金叶嫁入了这个贫寒的七口之家,丈夫王拴子是五兄弟中的老大,那时候公公患有肺结核,繁重的劳动之余,王金叶还要和婆婆一道照顾公公。也许是农村姑娘特有的朴实,王金叶并不怨悔家庭贫寒、负担重,而是一门心思想着好好劳动、挣工分,把日子过好,一家人吃玉米糊糊、喝菜汤的日子在她看来也是幸福的。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日子也没能长久,结婚不到一年,公公病逝。那一年,四个弟弟都还小,年纪最小的五弟才12岁,所谓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也便落在了王金叶夫妇身上。

  丈夫王拴子靠着自己的木匠手艺,走村串巷为家里挣些零花钱,种庄稼、照顾一家老小的事王金叶便一手包揽了下来。“那时候庄稼面积大,真的是没日没夜的劳动,好在几个弟弟都很懂事,也愿意听我这个嫂子的‘指挥’。”王金叶如是说。但家里人多,又没有精壮劳力,艰辛的日子,王金叶还是尽力操持着,照顾婆婆、供弟妹读书。

  在一家人最艰辛的时候,继父王明孝走入了他们家,继父很能干,也是把干活的好手,这也让他们一家的日子好这了不少。弟妹们也逐渐长大,参军的参军,读书的读书。

  不幸却再一次降临这个贫寒之家。1987年,在新疆当兵的四弟在修中巴公路时不幸阵亡,不堪打击的婆婆从此一病不起,王金叶一边安慰婆婆,心里也默默发誓,一定要好好孝敬婆婆,弥补老人缺失了的亲情。

  在弟弟们眼里,父亲去世、母亲患病的日子里,真的是长嫂如母,嫂子就是最亲的亲人。在兄嫂的照顾下,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并成家娶妻,甚至连他们结婚买衣服的钱都是兄嫂帮他们凑来的,房子也是哥哥一砖一瓦帮他们修起来的。据他的弟回忆,自己是89年结的婚,为了给他娶妻,哥嫂卖了家里仅有的两头牛,为了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

  孝心撑起拼盘之家

  “婆婆活了80多岁,继父今年也78岁了,老人们长寿,多亏了金叶!”这句话,不光在中庆村,就是在邻近的村社也是家喻户晓。

  王金叶的婆婆由于长年劳累,加之丈夫和四子相继去世的打击,从此便一病不起,后来更是患上了青光眼,视力一日不如一日,加之高血压的困扰,吃药住院是常有的事,到最后干脆因脑梗塞瘫痪在床。

  青光眼患者不能流泪,也不宜劳累,所以即便日子过的再艰难,也尽量不让婆婆操心,并经常安慰她要乐观。得知多吃新鲜水果对青光眼病人降低眼压有好处,王金叶便和丈夫省吃俭用给婆婆买一些给孩子们都舍不得买的时令水果。

  婆婆患有高血压,时常会头晕,王金叶便时常为婆婆备着降压药,每天即便再忙也要叮咛婆婆按时服药。但婆婆的病情还是一日日的加重,在一次晕倒之后,辗转县城、平凉、西安等医院治疗,但最终还是因脑梗塞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从此瘫痪在床。

  在一家人带着瘫痪的婆婆回家的途中,王金叶也暗自发誓,绝不能再让婆婆多受一丝苦。“养儿娶媳妇,就是要养老送终的,我没有理由不对婆婆好。”王金叶人朴实,话也朴实,他告诉记者:“老人一辈子太不容易了,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相处这么多年,她就是我的亲妈。”

  婆婆瘫痪在床的日子,王金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让老人少受苦,她每隔两三天就将奶奶的衣服换下来,从里到外洗。抱婆婆翻身、背婆婆晒太阳、喂吃喂喝,这也是王金叶和丈夫每日的必修课。婆婆瘫痪在床的两年多里,无论多忙,她都要先安置好婆婆,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不敢有半点疏忽大意。

  在王金叶的精心照料下,2011年,成为“寿星老人”的婆婆以86岁高龄安详离世。

  常年的劳作和生活的重压,继父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终有一天,继你双目失明了。

  于是,除照顾婆婆外,继父的吃喝要人喂,衣服要人整理,就连出门溜弯、晒太阳也需要人扶着,王金叶凭着一颗赤诚的孝心,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在王金叶家房门外最向阳的角落里,摆着一把擦的干干净净的椅子,“这把椅子是从来不挪位置的,这是爸出门晒太阳坐的。”王金叶告诉记者。

  继父喜欢喝茶,王金叶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帮他熬上一杯浓浓的茶。在继父住的上房里,有一个“特制”的衣柜,里面分了许多小格子,外套、内衣、毛衣等等都分门别类叠放的整整齐齐,这样,继父不需要人帮忙也能一下子找到自己需要的衣物。

  “把老人照顾的这么好,好多亲生女儿都做不到!”领导李冬兰说,她每天经过王金叶家门前时,都会发现院子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王金叶的继父坐在椅子上安闲地晒着太阳。

  谈起王金叶一家,村支书刘万瑞赞赏有加:“两口子人本份,照顾了三位老人,这在十里八村都是典范!”

  王金叶的继父也活到了78岁。谁家儿女不孝顺父母了,支书都会拿王金叶做例子教育,“看人家把老人照顾的多好,一家老少日子都过得和和睦睦,你们都是亲生的,还闹腾啥!”

  如今,王金叶的两个儿子也都已娶妻成家,分别在北京和榆林工作,小孙子也已两岁多,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儿子们也都非常孝顺,如今还凑钱给父母新建了一处小康屋,王金叶夫妇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大儿子便把父亲接到北京住了两年,几乎逛遍了北京城大大小小的景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平凉好人王金叶:孝心撑起拼盘之家
时间:2018-05-05 12:06

  一棵树,承载一种忠与义的文化;一个家,传承一种孝与爱的力量。

  在灵台县独店镇中庆村,村头有一棵矗立了几百年的龙爪槐,枝枝叉叉盘根错节,最终又紧紧的拧成了三股,象征刘关张的结义之情,当地群众也称它为“三义槐”,村里人崇尚儒家的忠义道德,更愿意以一棵树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孝爱文化。

  住在树后面的人家叫王金叶,一个复杂却幸福的“拼盘”之家。

  患肺结核的公公,脑梗塞瘫痪在床的婆婆,双目失明的继父,四个年幼的小叔子……

  照料老人,抚养孩子,供弟弟们念书、帮他们成家,这是王金叶大半辈子都在忙的“事业”,从22岁结婚,到如今57岁,37年赡养三位老人,照顾小叔子们长大成人,如今他们一家四世同堂,生活的和美幸福。她说:“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要好好珍惜!”

  贫寒之家多坎坷

  “公公婆婆都是很好的人,那时候就是看上这家人的忠厚老诚才走进他们家的……”王金叶的大半生在外人看来应该是辛苦劳累的,而她自己却认为,幸福就在其中。1979年,22岁的王金叶嫁入了这个贫寒的七口之家,丈夫王拴子是五兄弟中的老大,那时候公公患有肺结核,繁重的劳动之余,王金叶还要和婆婆一道照顾公公。也许是农村姑娘特有的朴实,王金叶并不怨悔家庭贫寒、负担重,而是一门心思想着好好劳动、挣工分,把日子过好,一家人吃玉米糊糊、喝菜汤的日子在她看来也是幸福的。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日子也没能长久,结婚不到一年,公公病逝。那一年,四个弟弟都还小,年纪最小的五弟才12岁,所谓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也便落在了王金叶夫妇身上。

  丈夫王拴子靠着自己的木匠手艺,走村串巷为家里挣些零花钱,种庄稼、照顾一家老小的事王金叶便一手包揽了下来。“那时候庄稼面积大,真的是没日没夜的劳动,好在几个弟弟都很懂事,也愿意听我这个嫂子的‘指挥’。”王金叶如是说。但家里人多,又没有精壮劳力,艰辛的日子,王金叶还是尽力操持着,照顾婆婆、供弟妹读书。

  在一家人最艰辛的时候,继父王明孝走入了他们家,继父很能干,也是把干活的好手,这也让他们一家的日子好这了不少。弟妹们也逐渐长大,参军的参军,读书的读书。

  不幸却再一次降临这个贫寒之家。1987年,在新疆当兵的四弟在修中巴公路时不幸阵亡,不堪打击的婆婆从此一病不起,王金叶一边安慰婆婆,心里也默默发誓,一定要好好孝敬婆婆,弥补老人缺失了的亲情。

  在弟弟们眼里,父亲去世、母亲患病的日子里,真的是长嫂如母,嫂子就是最亲的亲人。在兄嫂的照顾下,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并成家娶妻,甚至连他们结婚买衣服的钱都是兄嫂帮他们凑来的,房子也是哥哥一砖一瓦帮他们修起来的。据他的弟回忆,自己是89年结的婚,为了给他娶妻,哥嫂卖了家里仅有的两头牛,为了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

  孝心撑起拼盘之家

  “婆婆活了80多岁,继父今年也78岁了,老人们长寿,多亏了金叶!”这句话,不光在中庆村,就是在邻近的村社也是家喻户晓。

  王金叶的婆婆由于长年劳累,加之丈夫和四子相继去世的打击,从此便一病不起,后来更是患上了青光眼,视力一日不如一日,加之高血压的困扰,吃药住院是常有的事,到最后干脆因脑梗塞瘫痪在床。

  青光眼患者不能流泪,也不宜劳累,所以即便日子过的再艰难,也尽量不让婆婆操心,并经常安慰她要乐观。得知多吃新鲜水果对青光眼病人降低眼压有好处,王金叶便和丈夫省吃俭用给婆婆买一些给孩子们都舍不得买的时令水果。

  婆婆患有高血压,时常会头晕,王金叶便时常为婆婆备着降压药,每天即便再忙也要叮咛婆婆按时服药。但婆婆的病情还是一日日的加重,在一次晕倒之后,辗转县城、平凉、西安等医院治疗,但最终还是因脑梗塞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从此瘫痪在床。

  在一家人带着瘫痪的婆婆回家的途中,王金叶也暗自发誓,绝不能再让婆婆多受一丝苦。“养儿娶媳妇,就是要养老送终的,我没有理由不对婆婆好。”王金叶人朴实,话也朴实,他告诉记者:“老人一辈子太不容易了,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相处这么多年,她就是我的亲妈。”

  婆婆瘫痪在床的日子,王金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让老人少受苦,她每隔两三天就将奶奶的衣服换下来,从里到外洗。抱婆婆翻身、背婆婆晒太阳、喂吃喂喝,这也是王金叶和丈夫每日的必修课。婆婆瘫痪在床的两年多里,无论多忙,她都要先安置好婆婆,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不敢有半点疏忽大意。

  在王金叶的精心照料下,2011年,成为“寿星老人”的婆婆以86岁高龄安详离世。

  常年的劳作和生活的重压,继父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终有一天,继你双目失明了。

  于是,除照顾婆婆外,继父的吃喝要人喂,衣服要人整理,就连出门溜弯、晒太阳也需要人扶着,王金叶凭着一颗赤诚的孝心,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在王金叶家房门外最向阳的角落里,摆着一把擦的干干净净的椅子,“这把椅子是从来不挪位置的,这是爸出门晒太阳坐的。”王金叶告诉记者。

  继父喜欢喝茶,王金叶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帮他熬上一杯浓浓的茶。在继父住的上房里,有一个“特制”的衣柜,里面分了许多小格子,外套、内衣、毛衣等等都分门别类叠放的整整齐齐,这样,继父不需要人帮忙也能一下子找到自己需要的衣物。

  “把老人照顾的这么好,好多亲生女儿都做不到!”领导李冬兰说,她每天经过王金叶家门前时,都会发现院子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王金叶的继父坐在椅子上安闲地晒着太阳。

  谈起王金叶一家,村支书刘万瑞赞赏有加:“两口子人本份,照顾了三位老人,这在十里八村都是典范!”

  王金叶的继父也活到了78岁。谁家儿女不孝顺父母了,支书都会拿王金叶做例子教育,“看人家把老人照顾的多好,一家老少日子都过得和和睦睦,你们都是亲生的,还闹腾啥!”

  如今,王金叶的两个儿子也都已娶妻成家,分别在北京和榆林工作,小孙子也已两岁多,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儿子们也都非常孝顺,如今还凑钱给父母新建了一处小康屋,王金叶夫妇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大儿子便把父亲接到北京住了两年,几乎逛遍了北京城大大小小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