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助推绿色发展
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绿色发展,持续巩固拓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标杆样板引领示范创建。平凉市是首批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11个地级市州之一,也是甘肃省第一个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市州。2018年为推广平凉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全面提升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省政府组织在平凉市召开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指出平凉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省创建工作提振了信心,也提供了可复制经验。近来年,平凉市积极培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拓展新思路、探索新途径,积极构建全域创建模式,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2020年11月,崇信县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市11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56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荣誉;174个行政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全市累计创建省、市级绿色(示范)学校109所、绿色(示范)社区64个。形成了一批创建典范和样板。积极推进崇信县“两山”思想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探索从“理论实践”上升为“实践创新”,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升级。
环境质量见证创建成效。坚持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2021年,平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8天,优良率92.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15,较2018年下降26.7%。全市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和7个省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全部达标,水质优良率达到100%;14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6个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全部达标。
生态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全力推动九大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煤电、文旅特色产业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煤电化冶一体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以光电产业为引领的集群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点起步,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绿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3.97亿元,比上年增长7.8%,绿色、循环、清洁、低碳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到70%以上,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5%、25.5%和43.0%,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39.2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5.1%,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三线一单”筑牢安全屏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空间布局、产业准入和投资强度等方面生态保护红线约束机制,坚持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框住空间利用格局,限定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用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规范开发行为,把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矩立在前。全市共划定环境管控单元61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共32个,重点管控单元22个,一般管控单元7个,划定生态空间1293.76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1.63%。划定生态红线615.21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面积的5.52% 。
(撰稿:徐文杰,审核:马发荣,责任编辑:徐文杰)
上一篇: 五届市政协委员培训班圆满结业
下一篇: 市委政研室传达学习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