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采取十二条措施,保障肉牛产业稳定发展
为降低活牛价格下行影响,稳定牛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安全保障能力,平凉市制定出台十二条措施,应对市场波动对牛产业发展的冲击影响。
一、全面落实扶持政策。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全面落实《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6年)》和《关于加快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持续加大能繁母牛补贴、见犊补母、育种群补贴等补助力度,调动群众养殖积极性,稳固全市牛产业发展根基。
二、不断优化养殖结构。抢抓平凉红牛价格相对稳定的有利机遇,加强宣传引导,提振养殖场(户)信心,引导广大养殖场(户)优化养殖结构,扩大平凉红牛养殖规模。推广应用性控技术,提高平凉红牛能繁母牛比例,快速扩大平凉红牛种群。
三、着力促进降本增效。采取“户繁场育”模式,解决部分养殖户低水平投入、低效率育肥、低效益回报的粗放经营问题。大力宣传贯彻《平凉红牛繁殖技术规程》等系列团体标准,积极推行阉割公牛、少胎母牛高效育肥模式,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配方饲料(TMR)等高效饲喂方式,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水平。
四、大力推进高端定制。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一二线城市高品质牛肉消费市场,引导企业主动对接产业链、供应链资源,推行高端定制,推广“红牛宴”、高档涮肉(煎烤)等特色餐饮,开发西餐牛排、煎烤料理等高端菜品,打造高端品鉴店,进一步提升平凉红牛品牌优势。
五、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紧盯三类“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精准制定“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目标企业名录库、行业企业家名录库”,广泛开展招商宣传推介,招引更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有条件的企业来平投资开发平凉红牛产业,打造龙头企业集群。
六、加快推进品种培育。深入实施平凉红牛育种联合科研攻关和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等项目,加快种公牛站、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地方牛种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育种场管理,巩固育种群、提升核心群,为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红牛芯”,提高平凉红牛繁育质效。
七、全面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优质高档平凉红牛产品研发生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推进皮、骨、血、内脏等副产品开发利用,提高产业附加值。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育屠宰分割、精深加工企业,补齐冷链配送环节,开发农旅融合产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八、全力保障饲草供应。推广粮饲兼用玉米“一年两作”等饲草高效种植模式,提升饲草种植效益。加大优质饲草料生产技术指导,通过开展饲草新品种种植试验、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提升秸秆转化利用质效。全面落实饲草补助、机械补贴等政策,降低饲草生产成本,保障优质饲草供给。
九、持续加强疫病防控。抓好牛布病、结核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免疫、检测及净化,建立健全平凉红牛布病监测净化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制度。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春、秋两季动物强制免疫、消毒灭源工作,确保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十、探索创新金融支持。持续推广“红牛贷”“小额担保贷”“活牛或设施抵押贷”,创新融资担保等多元化金融服务产品,为中小企业和养殖场(户)提供资金保障。鼓励银行、农担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适当延长即将到期或已到期贷款期限,帮助养殖场(户)渡过难关。
十一、全力加强产销对接。通过推介会、招商会展销推动,线上、线下营销互动,拓展平凉红牛产销渠道。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开办平凉红牛专卖店、直营店,在大型综合商超、高速服务区开设平凉红牛产品销售专区、店中店,扩大平凉红牛销售领域。
十二、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信息共享和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深度参与农户养殖环节,采取低价投牛、订单饲养、优价收购等方式,最大限度让利于养殖群众。引导屠宰加工企业通过高价收购屠宰平凉红牛高档肥牛,调动群众饲养平凉红牛的积极性。
撰稿:张长庆 校稿:李 浩 责编: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