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每日头条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 时间:2023-08-28 11:06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我市举办崆峒大讲堂第六十四讲,邀请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生态环保督察专员夏光作了题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题辅导报告。现将报告主要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第一部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石。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看,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留下根基,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中的更加突出位置,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发展与保护对立的思维束缚。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必须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功能。

六、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规范各类开发、利用、保护活动,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

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观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

八、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共赢全球观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同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效实践,也是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第二部分 绿色发展理论视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绿色发展”的本质

绿色发展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发展进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发展是本体,绿色为约束。提出绿色发展,就是树立了发展的绿色价值导向,要求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这是一种很高的价值追求。

我们今天推进绿色发展的努力,不仅是为了改善当前的环境,而是要为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可靠的框架。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具有人口多、资源紧、经济强特点的国家,追求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性最强烈,必将逐步走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前列。

二、为什么要推进绿色发展?

第一,是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经受了百年屈辱,人民群众对于强化国家实力、提升发展水平、享受富裕生活具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国家。这二者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我们不能停下发展来拯救环境,也不能不顾资源环境而盲目发展,唯一的出路是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

第二,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机遇

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如果我们不加强应对和适应,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对外贸易就可能受阻,国际发展空间就可能受到挤压。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加对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替代能源的开发,加快全社会的绿色转型。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实施零利率的贷款政策,创造100万个新的绿色就业机会。

第三,是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长期以来,中国人心中一直有个隐痛:尽管我国综合国力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受到世界称赞,但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国家形象却一直差强人意。

近年来,通过采取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整治生态环境等措施,不但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也出现好转态势,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全国城市空气优良率明显上升。与此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还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和突出影响力。

三、绿色发展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1.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绿色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2.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城市环境、乡村环境等生态环境均有明显改善。

3.初步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

4.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水资源消耗明显下降,实施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制造业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四、绿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进入“十四五”,绿色发展面临新形势,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困难的一面,总体处于积极态势。一是展现了推动绿色发展的坚定政治意志,二是全球变局中绿色因素影响力增大,三是启动了绿色发展的转向效应和加速效应。

第三部分 绿色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我国绿色发展目前处于初期阶段,任重道远,“十四五”将会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推进绿色发展进程。

“十四五”规划提出的20项主要指标中,绿色生态指标共5项,占四分之一。

“十四五”绿色发展三大任务:

任务一: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1.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

2.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及功能分区,加快整合归并优化各类保护地,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3.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系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地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通过资金补偿、产业扶持等多种形式开展横向生态补偿。

任务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1.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2.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3.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建立健全重点风险源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整治固体废物非法堆存,提升危险废弃物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

4.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5.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现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核发,推动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任务三: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1.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推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能效提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

2.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补齐和延伸产业链,推进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置。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

3.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

4.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实施有利于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新完善自然资源、污水垃圾处理、用水用能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

第四部分 “双碳”目标下的生产与消费

“双碳”战略在国内特别是经济领域引起了强烈响应,从专家到企业家都热情参与,言必称“碳”。从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文件。   这些顶层设计使实现“双碳”目标正式进入行动阶段。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工作原则: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

“双碳”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

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二、实现“双碳”目标的八项任务

1.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3.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4.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

5.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6.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

7.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8.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三、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三大政策

1.推动力(强制性,“大棒”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计量体系,提升统计监测能力。

2.拉动力(激励性,“胡萝卜”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完善财税价格政策,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

3.行动力(自觉性,“意识培育”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压实地方责任,严格监督考核。

四、“双碳”战略重构环境与经济关系

1.“双碳”目标着眼点是生态环境,着力点是经济社会。

2.“双碳”目标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约束条件。

3.“双碳”目标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同推进。

4.“双碳”目标倚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突破。

五、“双碳”目标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全社会特别是经济界面临很多发展机遇,这些机遇既反映在碳达峰中,也反映在碳中和中。

1.新产业发展机遇。按照“双碳”目标,为了降低单位经济产出的碳排放,必然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绿色低碳改造机遇。未来很长时期内,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将是这些产业完成“双碳”重任的主要路径。

3.碳汇建设机遇。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湿地保护等,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提高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生态要素的固碳能力及其附生的生态经济效益。

六、“双碳”战略对生活方式的挑战

“双碳”行动不仅倒逼人类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也在催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培育绿色低碳消费方式迫在眉睫、呼之欲出。

1.现行高度依赖能源消耗的社会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还将发生深刻变化,低碳消费是未来消费方式的重要导向。

2.快递包装物在其生产过程中也消耗了很多能源并排放了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其过度使用也是“双碳”行动的重要内容。

3.必须加强对消费后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即在减量化基础上加强其资源化,这是“双碳”行动的重要内容。

七、绿色低碳消费之路

在开展“双碳”行动、实现“双碳”目标中,加快推进生产领域的绿色转型与大力促进绿色低碳消费是“鸟之双翼”,比翼齐飞方为正道。

“双碳”行动下倡导绿色低碳消费。衣:推行合理服装消费。食:制止舌尖上的浪费。住:推广绿色家居生活。行:发展绿色交通。用: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玩:引导绿色文化旅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时间:2023-08-28 11:06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我市举办崆峒大讲堂第六十四讲,邀请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生态环保督察专员夏光作了题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题辅导报告。现将报告主要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第一部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石。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看,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留下根基,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中的更加突出位置,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发展与保护对立的思维束缚。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必须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功能。

六、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规范各类开发、利用、保护活动,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

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观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

八、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共赢全球观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同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效实践,也是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第二部分 绿色发展理论视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绿色发展”的本质

绿色发展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发展进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发展是本体,绿色为约束。提出绿色发展,就是树立了发展的绿色价值导向,要求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这是一种很高的价值追求。

我们今天推进绿色发展的努力,不仅是为了改善当前的环境,而是要为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可靠的框架。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具有人口多、资源紧、经济强特点的国家,追求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性最强烈,必将逐步走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前列。

二、为什么要推进绿色发展?

第一,是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经受了百年屈辱,人民群众对于强化国家实力、提升发展水平、享受富裕生活具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国家。这二者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我们不能停下发展来拯救环境,也不能不顾资源环境而盲目发展,唯一的出路是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

第二,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机遇

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如果我们不加强应对和适应,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对外贸易就可能受阻,国际发展空间就可能受到挤压。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加对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替代能源的开发,加快全社会的绿色转型。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实施零利率的贷款政策,创造100万个新的绿色就业机会。

第三,是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长期以来,中国人心中一直有个隐痛:尽管我国综合国力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受到世界称赞,但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国家形象却一直差强人意。

近年来,通过采取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整治生态环境等措施,不但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也出现好转态势,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全国城市空气优良率明显上升。与此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还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和突出影响力。

三、绿色发展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1.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绿色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2.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城市环境、乡村环境等生态环境均有明显改善。

3.初步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

4.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水资源消耗明显下降,实施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制造业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四、绿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进入“十四五”,绿色发展面临新形势,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困难的一面,总体处于积极态势。一是展现了推动绿色发展的坚定政治意志,二是全球变局中绿色因素影响力增大,三是启动了绿色发展的转向效应和加速效应。

第三部分 绿色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我国绿色发展目前处于初期阶段,任重道远,“十四五”将会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推进绿色发展进程。

“十四五”规划提出的20项主要指标中,绿色生态指标共5项,占四分之一。

“十四五”绿色发展三大任务:

任务一: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1.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

2.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及功能分区,加快整合归并优化各类保护地,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3.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系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地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通过资金补偿、产业扶持等多种形式开展横向生态补偿。

任务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1.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2.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3.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建立健全重点风险源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整治固体废物非法堆存,提升危险废弃物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

4.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5.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现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核发,推动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任务三: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1.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推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能效提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

2.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补齐和延伸产业链,推进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置。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

3.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

4.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实施有利于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新完善自然资源、污水垃圾处理、用水用能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

第四部分 “双碳”目标下的生产与消费

“双碳”战略在国内特别是经济领域引起了强烈响应,从专家到企业家都热情参与,言必称“碳”。从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文件。   这些顶层设计使实现“双碳”目标正式进入行动阶段。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工作原则: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

“双碳”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

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二、实现“双碳”目标的八项任务

1.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3.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4.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

5.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6.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

7.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8.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三、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三大政策

1.推动力(强制性,“大棒”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计量体系,提升统计监测能力。

2.拉动力(激励性,“胡萝卜”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完善财税价格政策,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

3.行动力(自觉性,“意识培育”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压实地方责任,严格监督考核。

四、“双碳”战略重构环境与经济关系

1.“双碳”目标着眼点是生态环境,着力点是经济社会。

2.“双碳”目标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约束条件。

3.“双碳”目标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同推进。

4.“双碳”目标倚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突破。

五、“双碳”目标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全社会特别是经济界面临很多发展机遇,这些机遇既反映在碳达峰中,也反映在碳中和中。

1.新产业发展机遇。按照“双碳”目标,为了降低单位经济产出的碳排放,必然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绿色低碳改造机遇。未来很长时期内,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将是这些产业完成“双碳”重任的主要路径。

3.碳汇建设机遇。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湿地保护等,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提高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生态要素的固碳能力及其附生的生态经济效益。

六、“双碳”战略对生活方式的挑战

“双碳”行动不仅倒逼人类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也在催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培育绿色低碳消费方式迫在眉睫、呼之欲出。

1.现行高度依赖能源消耗的社会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还将发生深刻变化,低碳消费是未来消费方式的重要导向。

2.快递包装物在其生产过程中也消耗了很多能源并排放了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其过度使用也是“双碳”行动的重要内容。

3.必须加强对消费后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即在减量化基础上加强其资源化,这是“双碳”行动的重要内容。

七、绿色低碳消费之路

在开展“双碳”行动、实现“双碳”目标中,加快推进生产领域的绿色转型与大力促进绿色低碳消费是“鸟之双翼”,比翼齐飞方为正道。

“双碳”行动下倡导绿色低碳消费。衣:推行合理服装消费。食:制止舌尖上的浪费。住:推广绿色家居生活。行:发展绿色交通。用: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玩:引导绿色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