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隐藏在城市里的“生态杰作”
——平凉市全力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纪实

  • 时间:2023-10-30 09:47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海绵城市,是雨水和大地的相拥,更是生态平凉的基底。

“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是平凉一直以来的追求。近年来,平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蓝绿交织、山水共融的发展思路,采用“治水、润城”技术路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屏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和宜居生活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梳理一个个“海绵生态杰作”,我们可以窥见平凉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

生态修复,浑然天成

崆峒山下,泾河岸边,朝阳喷薄欲出,光芒染红天边的云彩,染红河水的粼粼细浪,河岸里烂漫的花朵开到荼蘼,不远千里造访的鸟儿在空中张着梦想的羽翼,自由盘旋、飞翔……这难得的浪漫之景,与泾河沿河景观带相互呼应,一切都在平静中相互融合,共同交织成深邃优美的泾水画卷。

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是平凉市委、市政府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短板弱项,决策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如今,绿色文化海绵长廊,延续清澈纯粹的生态文明,用恰如其分的笔墨,生成静远的诗意。

泾河,是黄河二级支流,是平凉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宁夏泾源县的泾河奔腾而下,一路向东而行,悄无声息地滋润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平凉大地的兴衰变迁。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丽的泾河变得黯然失色:

——上游来水减少,泾河河道干涸,逐渐断流,裸露的河床沙化严重,风一刮,沙尘弥漫;

——非法采砂的人,将河道挖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

每个平凉人都盼着它能够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

顺应时代要求,回应人民期盼。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启动!

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是省列重大项目,是平凉市委、市政府重点规划项目。2021年1月1日,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正式开工。项目打造一带八景,以河为轴,贯穿龙隐广场(龙隐泾湄)、泾河生态园(泾水流韵)、崇文园(水墨洒泾)、传书广场(泾波传情)、嘉禾园(陇耕仓廪)、虎山广场(流泾岁月)、泾水园(百鸟鸣翠)、河兴园(万涓归淙)8个景点,坚持“有水则清、无水则绿”,把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山水环境、人文生活融合起来,把泾河建设成为平凉人民的生态河、文化河和幸福河。

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西起平凉市博物馆西,东至纸坊沟,全长9.25公里,支流颉河0.89公里。建设内容主要分为岸上、岸下两部分。岸下部分主要包括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滩地绿化工程;岸上部分主要包括景观、海绵城市提升改造,土建、植物、水电工程等。泾河治理点多面广,怎么治,考验着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智慧。

攻坚号子响起来!

平凉市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深入项目密集调研,研究破解难题之策,要求把泾河治理这件很多年想干却没有干成的大事,一定干成干好。

工程建设期间,建设单位平凉市城乡发展建设投资集团、施工单位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每日一总结,每周一调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两年时间,召开项目研商会、协调会、施工推进会上百次……硬是啃下泾河治理的“硬骨头”。

建设植草沟9.4公里,砾石盲沟2.9公里,雨水花园0.49公顷,下沉式绿地10.7公顷,透水铺装9.25公顷,生态岸线17.6公里,堤防加高3.67公里,堤防基础加固11.93公里,河道内生态修复及滩区治理约36.8公顷……岸下夯基,岸上绿化美化,一串串数字背后,彰显的是坚强决心,交出的是合格答卷。

海绵理念融入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成为让市民“会心一笑”的城市元素。漫步泾河沿岸,线形排水管隐藏于透水铺装路面,阶梯式水草驳岸既美化了沿河风景,又净化了地表径流,所有的设计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与景观相互交融,在细节处体现巧思。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平凉市城乡发展建设投资集团、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泾河进行了整体清淤,同时修建雨水花园、植草沟,让雨水层层渗透净化后从而达到二次利用效果。

如今的泾河,如海绵般富有生态弹性,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9.32%。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项目让曾经市民望而却步的泾河“华丽变身”,成为河水清澈、水鸟翱翔、河岸如茵、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观带。人们在龙隐广场驻足休闲,在泾河生态园散步健身,在崇文园悠然练琴,在传书广场打卡拍照……站在泾河岸边放眼望去,碧波荡漾,无限美好。

以“水”为墨擘画泾河新图景,以“点”带面传承泾河文化新内涵……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项目的完工不仅改善了全域生态环境,带来了沿岸产业之变,也开辟了城市旅游的新天地,一个个“破茧而出”的新业态依托美丽泾河风景线“火热绽放”。

烧烤店老板杨志远对记者说:“我们这里出门就是湿地、公园、绿荫道,河水清澈、水鸟嬉戏,栈道平台人来人往,美丽的城市水景,带动了城市的‘夜间’‘周末’‘假日’经济,我们店的生意随着泾河的治理也越来越好了。”

让城市回归自然,使水源得以涵养,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泾河干流综合治理将水文化、水景观与区域防洪排涝完美结合,形成一条绿廊贯通的生态廊道,助推平凉文旅产业发展,堪称平凉海绵项目建设典范。

以水润城,共筑美好

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更有品质的生活。

这两年,有好几个大“海绵”与市民见面。2022年10月1日,平凉活力公园建成开园。这里被称为平凉的“活力之源”。以开放式理念主导设计,人们可以便捷进入,开敞的空间营建,确保人们在各个视角都能收揽通透的景观。公园的设计中融入了更多趣味景观空间,包括生态草阶和树木林地。活力跑道、儿童游乐区、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带有夜光的跑道营造出柔和的视觉体验,慢跑于跑道之中,置身于绿色世界,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情也重获宁静,重焕活力。

对城市建设来说,活力公园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公园的范畴。公园建设全面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透水混凝土、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措施,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及利用,增强城市韧性。更重要的是,公园的建成,对于保护和改善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绿地生态功能,营造丰富的市民娱乐空间,让居民就近体验到生态、活力、智慧的海绵公园魅力,有效提升了群众发幸福感、获得感。

前不久开园的平凉市体育运动公园,也具有强大的“吸水”功能。下雨时,雨水能够通过渗透以及植草沟,收集到蓄水池里去,防止内涝;天旱时,蓄水池收集起来的雨水,再用于整个公园里的花草浇水及植物养护。 

会“呼吸”的不止有公园、绿地,还有街道、居住小区、学校医院、机关单位等。

在没有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平凉市顺着城市原本的“肌理”与“脉络”,将整个城市变成一块“大海绵”。  

行走在崆峒区新洲嘉苑附近的天塬路,微型景观带绿意盎然。“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景观带,是雨水公园。”崆峒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低矮植物和鲜花的环抱中,鹅卵石铺就的下凹状小花坛呈现在眼前。“花坛底部,就像一个筛子。”该负责人说,下雨天,雨水在花坛里蓄积,再通过渗漏系统慢慢流入不远处的水体中,这样的雨水花园在平凉至少有几百个。

小微湿地、植草沟、透水砖……一个个不起眼的海绵小系统,聚起来发挥大作用。

对社区的“海绵化”改造也是平凉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大重点。海绵城市建设是一次对平凉整体城市建设、老旧城区修复、改造、升级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件民生实事,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全面提升了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春暖催花开、夏雨润清透、秋风吹落叶、冬雪映夕阳……海绵化改造后的铁路小区,四季皆是景。行走在小区“海绵化”透水铺装的甬路上,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居民在景观旁围坐聊天。这样和谐的图景正是平凉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重塑“亲、清”水城关系的真实写照。

“自从小区海绵化改造后,夏天即使连续降大雨,小区里都不积水,一年四季都很漂亮。”居民李凤琴笑着说。

修建于1995年至2000年的铁路小区,共有36幢住宅楼、1784户居民,属于平凉城区的超大型住宅小区。随着20多年时间的推移,往日的风采一点一点黯淡下来,基础设施落后且年久失修,楼体外墙斑驳破败,绿化带杂草丛生,道路低洼不平,便民设施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居民的幸福感不断降低。 

2022年崆峒区将铁路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社区广泛征集居民意见、收集民情民意并进行汇总,通过实地查看,对老旧小区更新方案进行设计,小区的更新拉开帷幕。小区重点进行了海绵城市改造,绿化地带的道路用透水砖进行铺设,绿地打造采用的是下沉式,可以削弱降水峰值对小区排水压力;还可以有组织地汇集雨水,补充和节约绿地灌溉用水。 

平凉以“海绵”改造为核心,与城市更紧密结合起来,补齐了城市基础设施短板,让人们的获得感更加真切。

蓝绿结合,多措并举

在平凉,一块块收放自如的“吸水海绵”正在逐步由点连线再成片。市政道路加强集水功能、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泾河绿廊形成调蓄枢纽,正因为有这么多“喝水能手”,大街小巷、街头广场、公园小径都已不见雨水踪迹。平日里,被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市政园林浇灌。

平凉市获批“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思路,着眼构建“立法推动—项目闭环管理—制度保障—技术扶植—理念转变”的长效工作模式,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区特点,把“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和生态措施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部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新建小区全面落实海绵化措施,老旧小区全面实施海绵化改造,基础设施全部按照海绵化标准建设。2022至2024年示范期内共谋划梳理7大类237个项目,估算海绵化投资38.32亿元,截至目前,谋划实施237个项目,开工建设162个,已完工58个。

平凉给雨水“一个家”,雨水还平凉“一片绿”。经监测,天然水域面积无缩减,内涝积水区段基本消除,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到40.64%,绿色岸线达18.5公里,新增雨水调蓄设施容积2.17万立方米。

通过先行先试、科研实践、摸索总结,平凉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在宏观层面探索黄土高原河谷地区防洪排涝系统治理、西北水资源缺乏地区雨水资源化利用、黄土高原小流域水生态修复三种示范模式;在中观层面构建适用于平凉本地“9+3”特色指标体系,提出示范期末建成区绿色岸线比例不低于45%、雨水下渗量提高30%以上、合流制溢流频率小于4次,实现合流制污水管网20毫米以下降雨不溢流的目标;在微观层面将中心城区建成区划分为3个海绵城市功能分区,重点建设6个连片海绵城市示范片区,打造涵盖流域治理、多功能调蓄空间、海绵城市廊道等多类型典型项目,通过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发力,构建可持续的城市健康水循环,从而提升城市生态服务价值、韧性和宜居性。

总有一种力量在积蓄、总有一种精神在汇集。海绵城市建设,让平凉重塑起了“亲、清”的水城关系,更凝结着这里的人心。海绵城市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其中受益的不仅仅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百姓,其在努力实践中形成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也将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独特而宝贵的经验。

未来,海绵城市终将进一步升级为生态城市。那时候,城市就是森林,森林就是城市,不但城市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就连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也融入了大自然—接受光照、雨露,接受土地滋养,尽情地呼吸,尽情地拥抱所热爱的和谐共生的新世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隐藏在城市里的“生态杰作” ——平凉市全力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纪实
时间:2023-10-30 09:47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海绵城市,是雨水和大地的相拥,更是生态平凉的基底。

“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是平凉一直以来的追求。近年来,平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蓝绿交织、山水共融的发展思路,采用“治水、润城”技术路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屏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和宜居生活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梳理一个个“海绵生态杰作”,我们可以窥见平凉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

生态修复,浑然天成

崆峒山下,泾河岸边,朝阳喷薄欲出,光芒染红天边的云彩,染红河水的粼粼细浪,河岸里烂漫的花朵开到荼蘼,不远千里造访的鸟儿在空中张着梦想的羽翼,自由盘旋、飞翔……这难得的浪漫之景,与泾河沿河景观带相互呼应,一切都在平静中相互融合,共同交织成深邃优美的泾水画卷。

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是平凉市委、市政府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短板弱项,决策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如今,绿色文化海绵长廊,延续清澈纯粹的生态文明,用恰如其分的笔墨,生成静远的诗意。

泾河,是黄河二级支流,是平凉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宁夏泾源县的泾河奔腾而下,一路向东而行,悄无声息地滋润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平凉大地的兴衰变迁。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丽的泾河变得黯然失色:

——上游来水减少,泾河河道干涸,逐渐断流,裸露的河床沙化严重,风一刮,沙尘弥漫;

——非法采砂的人,将河道挖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

每个平凉人都盼着它能够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

顺应时代要求,回应人民期盼。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启动!

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是省列重大项目,是平凉市委、市政府重点规划项目。2021年1月1日,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正式开工。项目打造一带八景,以河为轴,贯穿龙隐广场(龙隐泾湄)、泾河生态园(泾水流韵)、崇文园(水墨洒泾)、传书广场(泾波传情)、嘉禾园(陇耕仓廪)、虎山广场(流泾岁月)、泾水园(百鸟鸣翠)、河兴园(万涓归淙)8个景点,坚持“有水则清、无水则绿”,把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山水环境、人文生活融合起来,把泾河建设成为平凉人民的生态河、文化河和幸福河。

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西起平凉市博物馆西,东至纸坊沟,全长9.25公里,支流颉河0.89公里。建设内容主要分为岸上、岸下两部分。岸下部分主要包括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滩地绿化工程;岸上部分主要包括景观、海绵城市提升改造,土建、植物、水电工程等。泾河治理点多面广,怎么治,考验着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智慧。

攻坚号子响起来!

平凉市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深入项目密集调研,研究破解难题之策,要求把泾河治理这件很多年想干却没有干成的大事,一定干成干好。

工程建设期间,建设单位平凉市城乡发展建设投资集团、施工单位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每日一总结,每周一调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两年时间,召开项目研商会、协调会、施工推进会上百次……硬是啃下泾河治理的“硬骨头”。

建设植草沟9.4公里,砾石盲沟2.9公里,雨水花园0.49公顷,下沉式绿地10.7公顷,透水铺装9.25公顷,生态岸线17.6公里,堤防加高3.67公里,堤防基础加固11.93公里,河道内生态修复及滩区治理约36.8公顷……岸下夯基,岸上绿化美化,一串串数字背后,彰显的是坚强决心,交出的是合格答卷。

海绵理念融入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成为让市民“会心一笑”的城市元素。漫步泾河沿岸,线形排水管隐藏于透水铺装路面,阶梯式水草驳岸既美化了沿河风景,又净化了地表径流,所有的设计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与景观相互交融,在细节处体现巧思。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平凉市城乡发展建设投资集团、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泾河进行了整体清淤,同时修建雨水花园、植草沟,让雨水层层渗透净化后从而达到二次利用效果。

如今的泾河,如海绵般富有生态弹性,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9.32%。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项目让曾经市民望而却步的泾河“华丽变身”,成为河水清澈、水鸟翱翔、河岸如茵、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观带。人们在龙隐广场驻足休闲,在泾河生态园散步健身,在崇文园悠然练琴,在传书广场打卡拍照……站在泾河岸边放眼望去,碧波荡漾,无限美好。

以“水”为墨擘画泾河新图景,以“点”带面传承泾河文化新内涵……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项目的完工不仅改善了全域生态环境,带来了沿岸产业之变,也开辟了城市旅游的新天地,一个个“破茧而出”的新业态依托美丽泾河风景线“火热绽放”。

烧烤店老板杨志远对记者说:“我们这里出门就是湿地、公园、绿荫道,河水清澈、水鸟嬉戏,栈道平台人来人往,美丽的城市水景,带动了城市的‘夜间’‘周末’‘假日’经济,我们店的生意随着泾河的治理也越来越好了。”

让城市回归自然,使水源得以涵养,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泾河干流综合治理将水文化、水景观与区域防洪排涝完美结合,形成一条绿廊贯通的生态廊道,助推平凉文旅产业发展,堪称平凉海绵项目建设典范。

以水润城,共筑美好

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更有品质的生活。

这两年,有好几个大“海绵”与市民见面。2022年10月1日,平凉活力公园建成开园。这里被称为平凉的“活力之源”。以开放式理念主导设计,人们可以便捷进入,开敞的空间营建,确保人们在各个视角都能收揽通透的景观。公园的设计中融入了更多趣味景观空间,包括生态草阶和树木林地。活力跑道、儿童游乐区、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带有夜光的跑道营造出柔和的视觉体验,慢跑于跑道之中,置身于绿色世界,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情也重获宁静,重焕活力。

对城市建设来说,活力公园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公园的范畴。公园建设全面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透水混凝土、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措施,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及利用,增强城市韧性。更重要的是,公园的建成,对于保护和改善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绿地生态功能,营造丰富的市民娱乐空间,让居民就近体验到生态、活力、智慧的海绵公园魅力,有效提升了群众发幸福感、获得感。

前不久开园的平凉市体育运动公园,也具有强大的“吸水”功能。下雨时,雨水能够通过渗透以及植草沟,收集到蓄水池里去,防止内涝;天旱时,蓄水池收集起来的雨水,再用于整个公园里的花草浇水及植物养护。 

会“呼吸”的不止有公园、绿地,还有街道、居住小区、学校医院、机关单位等。

在没有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平凉市顺着城市原本的“肌理”与“脉络”,将整个城市变成一块“大海绵”。  

行走在崆峒区新洲嘉苑附近的天塬路,微型景观带绿意盎然。“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景观带,是雨水公园。”崆峒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低矮植物和鲜花的环抱中,鹅卵石铺就的下凹状小花坛呈现在眼前。“花坛底部,就像一个筛子。”该负责人说,下雨天,雨水在花坛里蓄积,再通过渗漏系统慢慢流入不远处的水体中,这样的雨水花园在平凉至少有几百个。

小微湿地、植草沟、透水砖……一个个不起眼的海绵小系统,聚起来发挥大作用。

对社区的“海绵化”改造也是平凉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大重点。海绵城市建设是一次对平凉整体城市建设、老旧城区修复、改造、升级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件民生实事,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全面提升了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春暖催花开、夏雨润清透、秋风吹落叶、冬雪映夕阳……海绵化改造后的铁路小区,四季皆是景。行走在小区“海绵化”透水铺装的甬路上,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居民在景观旁围坐聊天。这样和谐的图景正是平凉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重塑“亲、清”水城关系的真实写照。

“自从小区海绵化改造后,夏天即使连续降大雨,小区里都不积水,一年四季都很漂亮。”居民李凤琴笑着说。

修建于1995年至2000年的铁路小区,共有36幢住宅楼、1784户居民,属于平凉城区的超大型住宅小区。随着20多年时间的推移,往日的风采一点一点黯淡下来,基础设施落后且年久失修,楼体外墙斑驳破败,绿化带杂草丛生,道路低洼不平,便民设施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居民的幸福感不断降低。 

2022年崆峒区将铁路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社区广泛征集居民意见、收集民情民意并进行汇总,通过实地查看,对老旧小区更新方案进行设计,小区的更新拉开帷幕。小区重点进行了海绵城市改造,绿化地带的道路用透水砖进行铺设,绿地打造采用的是下沉式,可以削弱降水峰值对小区排水压力;还可以有组织地汇集雨水,补充和节约绿地灌溉用水。 

平凉以“海绵”改造为核心,与城市更紧密结合起来,补齐了城市基础设施短板,让人们的获得感更加真切。

蓝绿结合,多措并举

在平凉,一块块收放自如的“吸水海绵”正在逐步由点连线再成片。市政道路加强集水功能、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泾河绿廊形成调蓄枢纽,正因为有这么多“喝水能手”,大街小巷、街头广场、公园小径都已不见雨水踪迹。平日里,被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市政园林浇灌。

平凉市获批“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思路,着眼构建“立法推动—项目闭环管理—制度保障—技术扶植—理念转变”的长效工作模式,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区特点,把“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和生态措施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部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新建小区全面落实海绵化措施,老旧小区全面实施海绵化改造,基础设施全部按照海绵化标准建设。2022至2024年示范期内共谋划梳理7大类237个项目,估算海绵化投资38.32亿元,截至目前,谋划实施237个项目,开工建设162个,已完工58个。

平凉给雨水“一个家”,雨水还平凉“一片绿”。经监测,天然水域面积无缩减,内涝积水区段基本消除,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到40.64%,绿色岸线达18.5公里,新增雨水调蓄设施容积2.17万立方米。

通过先行先试、科研实践、摸索总结,平凉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在宏观层面探索黄土高原河谷地区防洪排涝系统治理、西北水资源缺乏地区雨水资源化利用、黄土高原小流域水生态修复三种示范模式;在中观层面构建适用于平凉本地“9+3”特色指标体系,提出示范期末建成区绿色岸线比例不低于45%、雨水下渗量提高30%以上、合流制溢流频率小于4次,实现合流制污水管网20毫米以下降雨不溢流的目标;在微观层面将中心城区建成区划分为3个海绵城市功能分区,重点建设6个连片海绵城市示范片区,打造涵盖流域治理、多功能调蓄空间、海绵城市廊道等多类型典型项目,通过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发力,构建可持续的城市健康水循环,从而提升城市生态服务价值、韧性和宜居性。

总有一种力量在积蓄、总有一种精神在汇集。海绵城市建设,让平凉重塑起了“亲、清”的水城关系,更凝结着这里的人心。海绵城市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其中受益的不仅仅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百姓,其在努力实践中形成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也将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独特而宝贵的经验。

未来,海绵城市终将进一步升级为生态城市。那时候,城市就是森林,森林就是城市,不但城市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就连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也融入了大自然—接受光照、雨露,接受土地滋养,尽情地呼吸,尽情地拥抱所热爱的和谐共生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