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栉风沐雨写春秋 勇毅前行谱新篇——平凉市审计机关成立40周年综述

  • 时间:2023-10-16 11:18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1982年,宪法确立审计监督制度和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1983年10月,平凉地区行政公署审计处成立,2002年平凉撤地设市,更名为平凉市审计局。
  2019年4月,中共平凉市委审计委员会成立。
  40年来,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中,平凉审计始终围绕各个时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主责主业,自觉服务大局,在维护经济秩序、推进深化改革、严肃财经纪律、推动反腐倡廉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国家财产“看门人”、资金安全“守护者”及经济监督“特种部队”的作用。
  从单一财务审计到审计全覆盖,审计领域逐步拓展
  走进市审计局档案室,一排排码放整齐的案卷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变迁。
  “审计机关成立之初,主要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及金融保险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1987年参加工作的市审计局二级调研员朱江说,当时没有成熟的经验,也无可供参考的样本,平凉审计边组建、边学习、边探索,1983年共对15个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检查审查。
  在朱江的介绍下,翻阅这些历史的痕迹,可以看到审计领域在逐年拓展,审计“版图”越来越大。
  1985年,原平凉地区行政公署审计处对静宁县财政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试审,初步探索了财政审计“上审下”的路子。
  1992年,在基本建设项目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和技改项目的投资效益审计。
  1993年,首次对平凉地区运输公司经理离任经济责任进行审计。1995年,《平凉地区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试行办法》出台,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展开。
  1997年,地、县(市)两级全面开展财政“同级审”,抽查预算执行单位211个,抽审资金5.2亿元。实现对本级财政的审计,标志着审计职能的真正到位。
  2010年,对脱贫攻坚、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保障等民生项目资金开展持续跟踪审计。
  2014年,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起步实施;2017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迈出步伐。
  ……
  纵观全市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审计领域的发展历史,审计工作始终围绕党委决策部署和政府中心工作,由最初单一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财政预算执行、社会保障、民生专项、国资国企、项目建设、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等多个领域拓展延伸,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审计工作、完善审计制度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提出,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2020年10月,中共平凉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全市审计机关在摸清审计对象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审计对象数据库,分类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次,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地推进审计全覆盖。

这项制度的出台,进一步拓展了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使全市审计工作驶入了应审尽审、凡审必严的“快车道”。据统计,全市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共审计单位1.63万个,促进增收节支30.75亿元,推动建章立制5200余项,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审计服务保障。
从一副算盘到大数据审计,
审计方式全面改进
  2023年10月8日,在市审计局的大数据分析室内,电子审计中心主任孙向风正坐在电脑前,对全市乡村振兴资金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筛查。
  她将相关个人信息、工商、车辆、住房等相关基础数据准确导入SQL软件,然后将审计思路转换成编程语言输入电脑,一行行疑点数据立刻显示了出来。
  “接下来审计组会带着这些疑点数据去审计现场核实取证。”孙向风说,这些疑点数据要是人工筛查的话,没有一个多月时间是出不来的。
  看着眼前的一切,朱江感叹道:“这要在3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往往是进点后,才从被审计单位庞杂的会计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有时候忙活一天,也没有任何收获。”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审计方式转变带来了彻底革命。审计机关成立之初,工作条件相当艰苦,一副算盘、一把尺子、一张万用表、一辆自行车,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从2010年开始,计算机辅助审计在财政预算执行、社会保障审计等领域中尝试应用。
  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42万元实施“金审工程”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建成了中心机房、视频会商室、数据分析室,构建起覆盖全市,上连审计署(厅)、下通县(市、区)审计局的审计专网和数据分析网,探索形成了“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大数据审计思路模式,审计方式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如今,运用大数据审计已植根于审计干部的思维理念,全市构建数据分析模型200多个、大数据审计案例39个,在财政预算执行、乡村振兴、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审计中,充分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深入开展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真正实现了变人员“现场跑”为数据“线上跑”,有效提高了审计核查的精准度和工作效率。
  近年来,全市审计机关紧扣“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将研究型审计理念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贯通闭合审前、审中、审后研究链条,顺向做深做实研究,逆向分析提炼归纳,灵活运用“1+N”“兵团式”、嵌入式、交叉式、融合式等审计方法,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从“经济卫士”到“特种部队”,
审计队伍不断加强
  在市审计局,有一本珍贵的《干部花名册》,凡是分配或调入审计机关的干部,都会把个人信息登记在上面。40年来,先后有115人的信息记录在册。
  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承载着几代审计人的追求和梦想,也记录着审计队伍的薪火相传和发展壮大。审计机关成立之初,市县两级只有29名干部,大多是从企业选调来的财务人员。
  对这些“拓荒者”来说,选择了审计就是选择了奋斗和奉献。在当时物质极度匮乏、人员捉襟见肘、没有统一规范标准和审计工具支撑的现状下,老一辈审计人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和吃苦钻研的敬业精神,围绕维护财经法纪、促进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用双手和毅力完成了一个个审计项目,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索形成了计划管理、质量管控、审计整改等多种较为统一的规范标准,审计监督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在市审计局工作了37年的二级调研员李修范,因其坚持原则、敢查敢言的精神,被誉为全市审计系统的“铁包公”,多年来一直从事法规审理和审计报告复核工作。
  当了一辈子的“经济卫士”,今年10月底,李修范就要离开她为之奉献一生的工作岗位,开启退休生活。“要告别的时候,还真有点不舍。”她感慨地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时间一晃,我们这批曾经的“生力军”已到了花甲之年,相信新时代的审计人会跑好接力赛,再创新辉煌。
  前辈虽已老去,精神却代代相传。老一辈审计人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和热爱,犹如星星之火,激励着后来人奋楫争先,行稳致远。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一大批财务会计、审计、计算机、工程造价、地理信息、资源环境等专业的新鲜血液不断补充进来,为全市审计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目前,市县两级共有审计干部229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2%,中、高级以上职称102人。
  “人员多了,能力素质的提升和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尚辉说,近年来,我们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上挂锻炼、集中整训等方式,全方位培养干部。今年结合主题教育和“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建立了“师带徒”目标培养机制,引导干部加强学习,互促共进,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时代在变迁,环境在改善,但一代代审计人对这份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从未褪色,他们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始终如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市审计机关和审计干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承审计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自我加压、感恩奋进,按照五届市委审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部署要求,扎实开展政治立审、法治兴审、创新活审、科技强审、从严治审“五大行动”,塑造职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努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着力打造经济监督“特种部队”。
从查错纠弊到经济体检,
审计改革持续深化
  回望40年的审计发展史,平凉审计工作始终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
  成立之初,恰逢改革开放初期,两级审计机关以查错纠弊为己任,有效维护了财经秩序,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准确信息和依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平凉审计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在推动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全市审计机关在加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力度的同时,推进审计工作侧重于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向财务收支与效益审计并重转变,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加强审计工作、完善审计制度、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审计工作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2018年5月起,习近平总书记每年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会议,对审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审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2023年5月23日,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审计担负重要使命,要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审计工作有了“压舱石”“定盘星”,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按照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市县两级于2019年4月先后成立党委审计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及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定期研究谋划审计领域的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积极推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五届市委审计委员会立足平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2026年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目标和“三基地两区”发展定位,相继出台《“十四五”平凉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实化细化制度化。
  市委审计委员会成立以来,随着纪巡审“三类监督”贯通协同制度的完善,监督合力不断增强,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做得更实,审计成果运用贯通协同更加顺畅、权威、高效,审计查出问题按期整改率达95%以上。
  砥砺奋进铸华章,继往开来谱新篇。迈上新征程,全市审计机关在党委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大领域改革、保障改善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绿色转型发展、规范权力运行等重点,如臂使指强站位,如影随形强覆盖,如雷贯耳强震慑,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护航高质量发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春华秋实,全市审计工作收获满满,成绩耀眼。1986年、1994年,平凉地区行政公署审计处、灵台县审计局先后被评为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2004年国家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表彰原华亭县审计局为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先进单位;2021年静宁县审计局实施的2019年县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获国家级优秀审计项目二等奖;市审计局多次被评为全省审计系统先进集体……
  铭记光辉历程,汲取奋进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审计机关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的重要指示要求,着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奋力谱写全市审计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栉风沐雨写春秋 勇毅前行谱新篇——平凉市审计机关成立40周年综述
时间:2023-10-16 11:18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1982年,宪法确立审计监督制度和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1983年10月,平凉地区行政公署审计处成立,2002年平凉撤地设市,更名为平凉市审计局。
  2019年4月,中共平凉市委审计委员会成立。
  40年来,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中,平凉审计始终围绕各个时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主责主业,自觉服务大局,在维护经济秩序、推进深化改革、严肃财经纪律、推动反腐倡廉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国家财产“看门人”、资金安全“守护者”及经济监督“特种部队”的作用。
  从单一财务审计到审计全覆盖,审计领域逐步拓展
  走进市审计局档案室,一排排码放整齐的案卷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变迁。
  “审计机关成立之初,主要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及金融保险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1987年参加工作的市审计局二级调研员朱江说,当时没有成熟的经验,也无可供参考的样本,平凉审计边组建、边学习、边探索,1983年共对15个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检查审查。
  在朱江的介绍下,翻阅这些历史的痕迹,可以看到审计领域在逐年拓展,审计“版图”越来越大。
  1985年,原平凉地区行政公署审计处对静宁县财政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试审,初步探索了财政审计“上审下”的路子。
  1992年,在基本建设项目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和技改项目的投资效益审计。
  1993年,首次对平凉地区运输公司经理离任经济责任进行审计。1995年,《平凉地区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试行办法》出台,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展开。
  1997年,地、县(市)两级全面开展财政“同级审”,抽查预算执行单位211个,抽审资金5.2亿元。实现对本级财政的审计,标志着审计职能的真正到位。
  2010年,对脱贫攻坚、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保障等民生项目资金开展持续跟踪审计。
  2014年,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起步实施;2017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迈出步伐。
  ……
  纵观全市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审计领域的发展历史,审计工作始终围绕党委决策部署和政府中心工作,由最初单一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财政预算执行、社会保障、民生专项、国资国企、项目建设、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等多个领域拓展延伸,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审计工作、完善审计制度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提出,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2020年10月,中共平凉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全市审计机关在摸清审计对象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审计对象数据库,分类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次,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地推进审计全覆盖。

这项制度的出台,进一步拓展了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使全市审计工作驶入了应审尽审、凡审必严的“快车道”。据统计,全市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共审计单位1.63万个,促进增收节支30.75亿元,推动建章立制5200余项,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审计服务保障。
从一副算盘到大数据审计,
审计方式全面改进
  2023年10月8日,在市审计局的大数据分析室内,电子审计中心主任孙向风正坐在电脑前,对全市乡村振兴资金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筛查。
  她将相关个人信息、工商、车辆、住房等相关基础数据准确导入SQL软件,然后将审计思路转换成编程语言输入电脑,一行行疑点数据立刻显示了出来。
  “接下来审计组会带着这些疑点数据去审计现场核实取证。”孙向风说,这些疑点数据要是人工筛查的话,没有一个多月时间是出不来的。
  看着眼前的一切,朱江感叹道:“这要在3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往往是进点后,才从被审计单位庞杂的会计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有时候忙活一天,也没有任何收获。”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审计方式转变带来了彻底革命。审计机关成立之初,工作条件相当艰苦,一副算盘、一把尺子、一张万用表、一辆自行车,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从2010年开始,计算机辅助审计在财政预算执行、社会保障审计等领域中尝试应用。
  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42万元实施“金审工程”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建成了中心机房、视频会商室、数据分析室,构建起覆盖全市,上连审计署(厅)、下通县(市、区)审计局的审计专网和数据分析网,探索形成了“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大数据审计思路模式,审计方式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如今,运用大数据审计已植根于审计干部的思维理念,全市构建数据分析模型200多个、大数据审计案例39个,在财政预算执行、乡村振兴、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审计中,充分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深入开展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真正实现了变人员“现场跑”为数据“线上跑”,有效提高了审计核查的精准度和工作效率。
  近年来,全市审计机关紧扣“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将研究型审计理念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贯通闭合审前、审中、审后研究链条,顺向做深做实研究,逆向分析提炼归纳,灵活运用“1+N”“兵团式”、嵌入式、交叉式、融合式等审计方法,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从“经济卫士”到“特种部队”,
审计队伍不断加强
  在市审计局,有一本珍贵的《干部花名册》,凡是分配或调入审计机关的干部,都会把个人信息登记在上面。40年来,先后有115人的信息记录在册。
  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承载着几代审计人的追求和梦想,也记录着审计队伍的薪火相传和发展壮大。审计机关成立之初,市县两级只有29名干部,大多是从企业选调来的财务人员。
  对这些“拓荒者”来说,选择了审计就是选择了奋斗和奉献。在当时物质极度匮乏、人员捉襟见肘、没有统一规范标准和审计工具支撑的现状下,老一辈审计人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和吃苦钻研的敬业精神,围绕维护财经法纪、促进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用双手和毅力完成了一个个审计项目,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索形成了计划管理、质量管控、审计整改等多种较为统一的规范标准,审计监督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在市审计局工作了37年的二级调研员李修范,因其坚持原则、敢查敢言的精神,被誉为全市审计系统的“铁包公”,多年来一直从事法规审理和审计报告复核工作。
  当了一辈子的“经济卫士”,今年10月底,李修范就要离开她为之奉献一生的工作岗位,开启退休生活。“要告别的时候,还真有点不舍。”她感慨地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时间一晃,我们这批曾经的“生力军”已到了花甲之年,相信新时代的审计人会跑好接力赛,再创新辉煌。
  前辈虽已老去,精神却代代相传。老一辈审计人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和热爱,犹如星星之火,激励着后来人奋楫争先,行稳致远。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一大批财务会计、审计、计算机、工程造价、地理信息、资源环境等专业的新鲜血液不断补充进来,为全市审计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目前,市县两级共有审计干部229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2%,中、高级以上职称102人。
  “人员多了,能力素质的提升和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尚辉说,近年来,我们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上挂锻炼、集中整训等方式,全方位培养干部。今年结合主题教育和“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建立了“师带徒”目标培养机制,引导干部加强学习,互促共进,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时代在变迁,环境在改善,但一代代审计人对这份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从未褪色,他们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始终如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市审计机关和审计干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承审计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自我加压、感恩奋进,按照五届市委审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部署要求,扎实开展政治立审、法治兴审、创新活审、科技强审、从严治审“五大行动”,塑造职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努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着力打造经济监督“特种部队”。
从查错纠弊到经济体检,
审计改革持续深化
  回望40年的审计发展史,平凉审计工作始终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
  成立之初,恰逢改革开放初期,两级审计机关以查错纠弊为己任,有效维护了财经秩序,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准确信息和依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平凉审计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在推动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全市审计机关在加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力度的同时,推进审计工作侧重于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向财务收支与效益审计并重转变,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加强审计工作、完善审计制度、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审计工作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2018年5月起,习近平总书记每年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会议,对审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审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2023年5月23日,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审计担负重要使命,要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审计工作有了“压舱石”“定盘星”,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按照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市县两级于2019年4月先后成立党委审计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及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定期研究谋划审计领域的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积极推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五届市委审计委员会立足平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2026年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目标和“三基地两区”发展定位,相继出台《“十四五”平凉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实化细化制度化。
  市委审计委员会成立以来,随着纪巡审“三类监督”贯通协同制度的完善,监督合力不断增强,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做得更实,审计成果运用贯通协同更加顺畅、权威、高效,审计查出问题按期整改率达95%以上。
  砥砺奋进铸华章,继往开来谱新篇。迈上新征程,全市审计机关在党委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大领域改革、保障改善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绿色转型发展、规范权力运行等重点,如臂使指强站位,如影随形强覆盖,如雷贯耳强震慑,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护航高质量发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春华秋实,全市审计工作收获满满,成绩耀眼。1986年、1994年,平凉地区行政公署审计处、灵台县审计局先后被评为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2004年国家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表彰原华亭县审计局为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先进单位;2021年静宁县审计局实施的2019年县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获国家级优秀审计项目二等奖;市审计局多次被评为全省审计系统先进集体……
  铭记光辉历程,汲取奋进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审计机关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的重要指示要求,着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奋力谱写全市审计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