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变“宝”记
“蟾蜍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癞蛤蟆,浑身是宝。”“蟾酥、干蟾、蟾衣都是名贵中药材。今年市场价蟾衣每公斤4.2万元,具体要看蟾衣的大小和完整度,碎的小的每公斤0.6万元左右。蟾酥每公斤7到8万元,不愁销路。”甘肃鲲鹏乐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唐永生对记者说。
唐永生的介绍让许多不了解情况的人很吃惊:“养殖蟾蜍效益原来这么好?”
来自连云港市的唐永生先前从事医药销售工作,多年的从业经历与对医药行业的深入了解,让他对蟾蜍养殖产业非常看好。2022年,通过招商引资,他在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庙庄村流转土地150亩,每亩地投资1.3万元,搭建了19座养殖大棚,养殖蟾蜍约150万只,之后又追加投资至5000万元,基地扩展到 400亩。此外,还在花所镇流转土地180亩建设基地,总投资3600万元。
7月30日中午,在庙庄村蟾蜍养殖基地,记者看到,密密麻麻的蟾蜍在水塘边或静卧不动或蹦跳前行,还有的正在水里游来游去。养殖员蒲世有打开震动网,演示了一下蟾蜍喂养的过程。通电后,震动网上的节节虫瞬间“活”了,不停地抖动,塘里、水边的蟾蜍趋之若鹜,争相捕食。蒲世有解释说,蟾蜍不吃死物,只有这样才能让蟾蜍以为节节虫是活的。
今年58岁的李多喜是庙庄村五社人,蟾蜍养殖基地一开建,他就来这里打工,当时是每天100元,干8个小时活,附近村子有30多个人在这儿务工,工种不同,工资也不一样,有的技术工一天能挣280元。李多喜说,家里土地也流转了,每亩地收益1000元,在基地一月还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每天管一顿饭。活不累,离家近,这好事让我赶上了!”李多喜高兴地说。
“我可以带领大家一起养殖蟾蜍!”唐永生说,“蟾蜍对环境要求比较低,井水或河水都能养殖,技术简单、投入少、见效快。希望有更多的村民能养殖蟾蜍,从而拓宽大家的增收渠道。”
据了解,为了便于蟾蜍养殖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四十里铺镇还扶持成立了甘肃乐源蟾蜍养殖专业合作社,唐永生是负责人之一。合作社会不定期给村民培训蟾蜍养殖技术,帮建场地、投放种苗,由村民养殖,合作社统一回收,群众不用担心销路问题。
“这仅仅是初期的规模。”唐永生说,现在两个基地共有580亩,建有586个养殖大棚。公司对蟾蜍养殖项目的三年规划是在甘肃省境内的养殖面积达到1500亩,追加投资3.3亿元,单季养殖蟾蜍可达2000万只,年销售额达到8亿多元。
唐永生的公司推出新型生态蔬菜蟾蜍春夏秋冬四季共生同养管理技术,其优势就是把种植蔬菜的水、土、小环境、小气候等资源再利用,在保证蔬菜产量和提升蔬菜品质的基础上,不需再增加投资,利用人工营造的优质蔬菜生产环境,一年内同时养殖一到两茬蟾蜍,蔬菜给蟾蜍遮阴,蟾蜍帮蔬菜去虫供肥,同养共生,收效显著。
“我们计划在近期举办龙虾美食节。”唐永生说,公司利用蟾蜍养殖的水域试养龙虾目前也获得成功,将来可以在发展特色养殖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真正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业多产的愿望。
上一篇: 小小黄花菜 绽放“金色”大产业
下一篇: 静宁苹果又获一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