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让每一寸土地成为丰收的沃土
——我市全力推动“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抓点示范技术服务行动落地落实

  • 时间:2023-08-30 09:48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入秋后的又一场细雨,让平凉大地如沐甘霖、一派清新。

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里,被雨水冲刷湿润的水泥路直通一座座有机果蔬大棚,棚内绿意正浓。黄色、红色的番茄挂满枝头,果形饱满、大小不一的甜瓜长势喜人,市农科院科技人员白锐琴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这边是番茄,有98个品种。里面的是甜瓜,有27个品种。像番茄,既有小而圆的、也有大而圆锥形的,成熟的番茄颜色也不一样,有红的绿的,还有黄的紫的。”白锐琴告诉记者,这些品种,是市农科院从全国各地的农业科研院所、种植企业引进来的,通过试种,筛选出优良品种将在全市进行推广种植。

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生产实践。今年年初,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示范引领和全面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粮食生产新技术推广、特色农产品示范等重点领域,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部署开展了“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抓点示范技术服务大行动,全力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抓点示范技术服务大行动,让懂政策、精技术、能干事、善服务的‘三农’科技人才聚集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推广与产业服务,使全市重点产业都有相应的技术服务方案,优势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农业重点项目有专家服务团队,力争使全市基层农技人员普训一遍,在解决技术难题、培养基层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市农业农村局人事教育科科长王东荣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市农业农村系统785名专业技术人员包抓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崇信县锦屏镇马沟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服务示范点166个。市直农业农村系统有31名专业技术人员常年驻守在基层试验站所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

解民之所难,答民之所问,供民之所需。千名农技人员怀揣为民服务之心,将技术指导和服务放在首位,带着经验、技术和成果,发挥个人专长,把行动开展与单位职能、日常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同频共振、精准发力,实现良田、良技、良法、良种有效配合,农机农艺高效集成,让科技的种子在平凉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据了解,全市“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抓点示范技术服务行动安排部署以来,各单位及时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紧紧围绕稳粮扩油、牛扩量果转型菜提质、创建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等重点领域,切实履行科研攻关、服务产业的基本职责,扑下身子,集中智慧,聚力钻研,大力引进良种良法良机,指导基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建设农业强市进行科技赋能、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市农科院抓点示范推广的“陇紫麦2号”彩色小麦品种,今年在灵台县、崆峒区、庄浪县、泾川县、静宁县推广种植近1万亩,在冬春季特殊物候条件下,经受住了寒旱双重胁迫和晚霜冻历史低温极值,表现出了较强的稳产性,崆峒区、泾川县部分区域亩产达35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达400公斤以上。

——市植保中心全面落实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措施,争取资金685万元,指导落实防控面积137万亩。依托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开展了冬春茬番茄、辣椒等品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绿色防控宣传、科学安全用药培训和农药使用情况调查与评估。目前,已在10座日光温室开展核心示范,辐射带动防控日光温室50座,核心示范区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100%,病虫害综合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

——市农技站和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精心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科技项目,在抓建示范点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试验示范,集成示范推广绿色标准化栽培、智能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作业等综合配套技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和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示范点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各示范点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市农业经营服务中心结合泾川县国家级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整县示范,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方式,构建紧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为社员生产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至目前,在泾川县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14.52万亩,有效保障了“三夏”生产等重要农业生产任务。

科研在一线、示范在一线、推广在一线、服务在一线,既把成绩出在实验室,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下一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深入调研乡村基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专业技术服务需求,加大高素质农民针对性培训,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新农人’,培育出更多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志宏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让每一寸土地成为丰收的沃土 ——我市全力推动“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抓点示范技术服务行动落地落实
时间:2023-08-30 09:48

入秋后的又一场细雨,让平凉大地如沐甘霖、一派清新。

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里,被雨水冲刷湿润的水泥路直通一座座有机果蔬大棚,棚内绿意正浓。黄色、红色的番茄挂满枝头,果形饱满、大小不一的甜瓜长势喜人,市农科院科技人员白锐琴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这边是番茄,有98个品种。里面的是甜瓜,有27个品种。像番茄,既有小而圆的、也有大而圆锥形的,成熟的番茄颜色也不一样,有红的绿的,还有黄的紫的。”白锐琴告诉记者,这些品种,是市农科院从全国各地的农业科研院所、种植企业引进来的,通过试种,筛选出优良品种将在全市进行推广种植。

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生产实践。今年年初,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示范引领和全面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粮食生产新技术推广、特色农产品示范等重点领域,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部署开展了“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抓点示范技术服务大行动,全力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抓点示范技术服务大行动,让懂政策、精技术、能干事、善服务的‘三农’科技人才聚集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推广与产业服务,使全市重点产业都有相应的技术服务方案,优势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农业重点项目有专家服务团队,力争使全市基层农技人员普训一遍,在解决技术难题、培养基层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市农业农村局人事教育科科长王东荣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市农业农村系统785名专业技术人员包抓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崇信县锦屏镇马沟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服务示范点166个。市直农业农村系统有31名专业技术人员常年驻守在基层试验站所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

解民之所难,答民之所问,供民之所需。千名农技人员怀揣为民服务之心,将技术指导和服务放在首位,带着经验、技术和成果,发挥个人专长,把行动开展与单位职能、日常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同频共振、精准发力,实现良田、良技、良法、良种有效配合,农机农艺高效集成,让科技的种子在平凉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据了解,全市“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抓点示范技术服务行动安排部署以来,各单位及时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紧紧围绕稳粮扩油、牛扩量果转型菜提质、创建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等重点领域,切实履行科研攻关、服务产业的基本职责,扑下身子,集中智慧,聚力钻研,大力引进良种良法良机,指导基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建设农业强市进行科技赋能、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市农科院抓点示范推广的“陇紫麦2号”彩色小麦品种,今年在灵台县、崆峒区、庄浪县、泾川县、静宁县推广种植近1万亩,在冬春季特殊物候条件下,经受住了寒旱双重胁迫和晚霜冻历史低温极值,表现出了较强的稳产性,崆峒区、泾川县部分区域亩产达35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达400公斤以上。

——市植保中心全面落实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措施,争取资金685万元,指导落实防控面积137万亩。依托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开展了冬春茬番茄、辣椒等品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绿色防控宣传、科学安全用药培训和农药使用情况调查与评估。目前,已在10座日光温室开展核心示范,辐射带动防控日光温室50座,核心示范区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100%,病虫害综合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

——市农技站和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精心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科技项目,在抓建示范点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试验示范,集成示范推广绿色标准化栽培、智能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作业等综合配套技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和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示范点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各示范点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市农业经营服务中心结合泾川县国家级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整县示范,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方式,构建紧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为社员生产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至目前,在泾川县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14.52万亩,有效保障了“三夏”生产等重要农业生产任务。

科研在一线、示范在一线、推广在一线、服务在一线,既把成绩出在实验室,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下一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深入调研乡村基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专业技术服务需求,加大高素质农民针对性培训,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新农人’,培育出更多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志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