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春潮涌
防返贫底线进一步筑牢,富民产业实现新突破,乡村建设走出新路径……灵台大地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热潮。
灵台县是传统农业大省,农村比重大、农业人口多,乡村振兴任务繁重。当前,全县进入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期,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组织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2023年,灵台县大力推广使用“甘肃一键报贫”系统,全县通过“一键报贫”系统申报895户2713人,第一时间受理户数895户,受理率100%,户均落实3项以上帮扶措施,切实加大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帮扶力度。同时,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60万元,建立防返贫基金,为录入全国防返贫系统的监测对象购买了防返贫保险,有效降低了因学、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发生的返贫致贫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春节假期刚过,中台镇、梁原乡的设施蔬菜大棚里,育苗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县蔬菜办有关负责人张晓峰说:“为确保育苗质量,我们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从品种选用、穴盘、基质消毒等方面开展全程技术服务,确保蔬菜育苗工作有序推进。据悉,2024年灵台县蔬菜产业链将持续抓建‘两河川区’设施蔬菜基地、春播露地蔬菜基地、北部塬区高原夏菜基地,带动全县种植蔬菜4.5万亩以上。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建办蔬菜加工生产线2条以上,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日前,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释放出了强烈信号。
乡村之于城市,有着更为深远的功能和意义,乡村不是城市的反面,而是城市空间的延伸,是城里人渴望的“诗与远方”。近年来,灵台县在不进行大拆大建,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基础上,探索推行党建引领下的“院落自治”模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邵寨镇、百里镇等乡镇以打造“1小时果蔬圈”为发展定位,通过推出“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拾趣”的四季休闲线路,激活资源潜力,实现持续稳定增加群众收入。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宜居”的“富春山居图”已然在商周古城徐徐展开。(赵琼 马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