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守护文化根脉 留住记忆乡愁

  • 时间:2024-01-03 10:44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近年来,我市坚持挖掘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展现农耕文明新的魅力和风采;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乡村“软实力”……通过守护文化根脉,留住记忆乡愁,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挖掘传承优秀农耕文化

让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梯田生态产业开发示范区引以为傲的有三张名片,分别是生态梯田有机苹果基地、种养加循环特色产业区、和美乡村休闲旅游观光带。

除了有种植3000亩的梯田苹果,吊沟村还建成2处平凉红牛养殖小区、4处生猪养殖小区,形成果、畜、肥循环利用模式。在休闲旅游方面,建成窑洞农事体验园,陈列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展现吊沟村村容村貌发展变化的老照片、文献、农具、生活用具等。

“孩子们来研学时,对陈列的这些老物件发展变迁很感兴趣。我们都会一一介绍,并鼓励他们自己上手体验。”庄浪县水洛镇党委书记姚思俊介绍,县里通过传承特色民俗文化,打造乡风文明“硬核”。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景一品牌、一村一风韵”原则,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目前,全县建成了以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康体养生、农事体验等多业态聚集的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带动发展乡村休闲和采摘业态20多处。

是缩影,也是有力探索。我市充分利用现有民俗文化及农耕文化主题展馆,开展宣传保护活动。加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旅康养基地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平凉市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温泉、中医、森林、运动、旅居、美食六大康养业态开发。实施海寨沟旅游度假区建设等文旅重点项目94个,完成投资9.78亿元。成功举办2023年全球旅行商大会暨平凉市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现场签订文旅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42.18亿元。华亭市朱家坡乡村旅游综合开发、灵台手工面非遗产品开发合作等8个招商引资项目,计划投资4.49亿元,到位资金2.25亿元。

打好“文化牌”,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去年,我市制定了《平凉市“和美乡村”创建行动方案》,按照“两线三区”(道路交通沿线、旅游景区沿线,河谷川区、黄土塬区、丘陵山区)进行创建,深入实施乡风文明铸魂行动等“六项行动”,聚力打造农耕文明、现代农业、红色文化、文旅康养融合型乡村。各级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时,突出陇东民俗特色,发掘本土文化资源,统筹设计旧民宅、古树名木、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等发掘保护方案,有机融合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在共性中体现个性,全域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形成了泾川县党原镇完颜洼村、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华亭市策底镇大南裕村、灵台县邵寨镇干槐树村、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等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宜居宜游的特色村庄。

古朴典雅、庄重和谐,简单又隆重,喜庆又温馨。去年8月22日,参加崇信县2023“三千年的约定·古槐下的告白”第五届婚俗文化节暨集体婚礼的21对新人,身着秀禾婚服,在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华夏古槐王”见证下,共行拱手礼、执手礼、合卺礼,许下了爱的誓言。

这一刻,新人与古树的生命之火互相交融,文明新风与古树的文化底蕴相互结合,生生不息,繁盛如初。

去年,在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指导的“双百”古树推选宣传活动中,我市崇信古槐王、柳湖公园“左公柳”荣登全国“双百古树”推选名单。

据了解,为充分发挥古树名木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全力推进林旅融合发展,我市着力打造“龙泉寺—五龙山—华夏古槐王”“红军树—白马寺古柏(唐僧拴马桩)—王母宫”“荆山古槐—朱店古梨树群”等7条林旅融合线路,精心培育崆峒山、柳湖公园“左公柳”和平凉人民广场古槐群等古树旅游景点15处,创建国家森林乡村20个、省级森林小镇25个、省级乡村绿化示范村7个,林业助建美丽乡村98个,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树,记得住乡愁”的重要生态载体,真正让“古树风景”转化为“生态经济”,为建设生态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最直接最生动的支撑。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如何将掐丝画这一门技艺与文创产品结合起来,将静宁的特色文化,比如说苹果,融入掐丝珐琅画中,让它走出静宁,走出甘肃,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是非遗传承人张建梅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通过辗转多地学习、讨论和各地取材,张建梅将静宁苹果与掐丝画结合了起来,创作出了一批跟苹果有关的文创产品。如今,她的工作室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掐丝画。“当初成立工作室的想法很简单,没想到的是有好多妇女都喜欢这个。因为来我这里学习做掐丝画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就又开了一所培训学校。”

2023年,对于市级非遗古法蓝染传承人李梅来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这一年,李梅带着蓝染非遗技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让广大市民群众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了他们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去年11月,她还带着蓝染文创产品进驻了上海进博会甘肃馆。据李梅介绍,2022年,她的古法蓝染工作室在崆峒古镇非遗一条街开设了蓝染展厅,自从开业以来,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如今,工作室不断在创新中传承,出品的蓝染饰品、布偶、香包挂件、围巾、包包、衣服、山水装饰画等文创产品销路越来越好。“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青少年体验课程和文创产品的研发中。”李梅说。

近年来,通过我市非遗“守艺人”不断地努力,曾被称为“老古董”“老手艺”的非遗技艺,结合当地特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创新玩法、创意文创方面层出不穷。通过古老技艺与现代思想的碰撞,让非遗产品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变得更加时尚,更具审美价值,也受到众多收藏爱好者以及游客的喜爱。

在2023年全球旅行商大会暨平凉市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上,平凉非遗文创产品主题展示展销区里,杨凯面塑、赵娟剪纸、吴建国泥塑、李梅蓝染、陈换香马尾编荷包、王红瑞钩绣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引得参会嘉宾连连称赞。不少参会嘉宾表示未来期待与平凉开展合作,通过文化+设计创意的融合,讲好平凉故事,打造平凉文创IP。

被看见,才能被守护、被传承。在探索途径,拓宽非遗产品销售渠道方面,我市可谓煞费苦心。

各县(市、区)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宣传营销模式,指导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项目文创产品研发,支持他们参加各类相关博览会、展销会和各级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崆峒区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和重大节会为契机,积极组织纸织画、《漫画崆峒史话》动画片等12大类近1000件非遗产品参加全省及全国的各类展演活动;组织7家非遗网店参与全省非遗购物节的线上展销活动,在“陇上花开·乡约甘肃”平凉市旅游乡村旅游季、清凉怡夏——平凉人游平凉全市巡回宣传等活动上,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展演。华亭市民间艺人结合华亭文化特色开发了根雕、蛋雕、芦苇画等一大批民间工艺品,年创产值20余万元。一些艺人还围绕曲子戏开发实施了曲子戏脸谱生产项目,在非遗产业化发展上进行有益探索。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美的景色吸引目光,鲜的美食抓住胃口,好的内涵留住人心。平凉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方面,深挖文化之根,特色之美。致力于文化体验游、沉浸式旅游,将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美学特质一一呈现。

在崆峒,可以追随黄帝问道的脚步拾级而上,访的是山,更是心灵的“道源圣地”。可以观层层古刹点缀于重峦叠翠之间,通过品尝崆峒素斋欣赏崆峒武术、学习崆峒养生拳等极富含金量的体验活动,让身心得以放松。

在灵台,可以去皇甫谧文化园拜谒,品味中华千年传统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可以体验搭配合理的皇甫谧药膳、药饮,增补强身,领略养生美食之精妙;可以感受望、闻、问、切的国医文化,享受个性化一对一的中医体检、减压调理方案。

……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我市打造以崆峒道源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以及梯田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标识,形成了小而精、特而美、新而奇,具有可带动性辐射性的“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

为了梳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民族文化,按照“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种类”的普查要求,制定印发《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持续组织各县(市、区)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非遗保护者开展非遗普查工作,通过走访全市各个乡镇和行政村(自然村),共整理汇总十大类1531项非遗项目。对普查出的非遗资源,统一整理汇编,制作书面和电子文本进行归档。并对重点保护项目通过录音录像、专题片、撰写项目保护申报书等整理资料,积极申报省、市级保护项目。

编辑出版《平凉民间文化瑰宝》《华亭曲子戏》等非遗保护资料20余部,投资130万元拍摄平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十集大型专题纪录片《一脉心香》,并在甘肃经济频道播出,受到普遍好评。编排的大型陇东婚俗实景剧《忆画崆峒》、情景剧《问道崆峒》《武僧护经》等剧目,与崆峒武术、崆峒笑谈等节目在崆峒山景区、老戏台茶楼等地常态化演出。

眼下,新年伊始,入眼皆是明灯载愿,入耳皆是欢声笑语,时光静好,岁月留香。阅尽历史的平凉大地,将保持“热爱”,在传承和保护中奔赴乡村振兴的下一场“山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守护文化根脉 留住记忆乡愁
时间:2024-01-03 10:4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近年来,我市坚持挖掘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展现农耕文明新的魅力和风采;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乡村“软实力”……通过守护文化根脉,留住记忆乡愁,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挖掘传承优秀农耕文化

让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梯田生态产业开发示范区引以为傲的有三张名片,分别是生态梯田有机苹果基地、种养加循环特色产业区、和美乡村休闲旅游观光带。

除了有种植3000亩的梯田苹果,吊沟村还建成2处平凉红牛养殖小区、4处生猪养殖小区,形成果、畜、肥循环利用模式。在休闲旅游方面,建成窑洞农事体验园,陈列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展现吊沟村村容村貌发展变化的老照片、文献、农具、生活用具等。

“孩子们来研学时,对陈列的这些老物件发展变迁很感兴趣。我们都会一一介绍,并鼓励他们自己上手体验。”庄浪县水洛镇党委书记姚思俊介绍,县里通过传承特色民俗文化,打造乡风文明“硬核”。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景一品牌、一村一风韵”原则,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目前,全县建成了以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康体养生、农事体验等多业态聚集的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带动发展乡村休闲和采摘业态20多处。

是缩影,也是有力探索。我市充分利用现有民俗文化及农耕文化主题展馆,开展宣传保护活动。加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旅康养基地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平凉市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温泉、中医、森林、运动、旅居、美食六大康养业态开发。实施海寨沟旅游度假区建设等文旅重点项目94个,完成投资9.78亿元。成功举办2023年全球旅行商大会暨平凉市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现场签订文旅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42.18亿元。华亭市朱家坡乡村旅游综合开发、灵台手工面非遗产品开发合作等8个招商引资项目,计划投资4.49亿元,到位资金2.25亿元。

打好“文化牌”,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去年,我市制定了《平凉市“和美乡村”创建行动方案》,按照“两线三区”(道路交通沿线、旅游景区沿线,河谷川区、黄土塬区、丘陵山区)进行创建,深入实施乡风文明铸魂行动等“六项行动”,聚力打造农耕文明、现代农业、红色文化、文旅康养融合型乡村。各级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时,突出陇东民俗特色,发掘本土文化资源,统筹设计旧民宅、古树名木、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等发掘保护方案,有机融合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在共性中体现个性,全域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形成了泾川县党原镇完颜洼村、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华亭市策底镇大南裕村、灵台县邵寨镇干槐树村、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等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宜居宜游的特色村庄。

古朴典雅、庄重和谐,简单又隆重,喜庆又温馨。去年8月22日,参加崇信县2023“三千年的约定·古槐下的告白”第五届婚俗文化节暨集体婚礼的21对新人,身着秀禾婚服,在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华夏古槐王”见证下,共行拱手礼、执手礼、合卺礼,许下了爱的誓言。

这一刻,新人与古树的生命之火互相交融,文明新风与古树的文化底蕴相互结合,生生不息,繁盛如初。

去年,在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指导的“双百”古树推选宣传活动中,我市崇信古槐王、柳湖公园“左公柳”荣登全国“双百古树”推选名单。

据了解,为充分发挥古树名木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全力推进林旅融合发展,我市着力打造“龙泉寺—五龙山—华夏古槐王”“红军树—白马寺古柏(唐僧拴马桩)—王母宫”“荆山古槐—朱店古梨树群”等7条林旅融合线路,精心培育崆峒山、柳湖公园“左公柳”和平凉人民广场古槐群等古树旅游景点15处,创建国家森林乡村20个、省级森林小镇25个、省级乡村绿化示范村7个,林业助建美丽乡村98个,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树,记得住乡愁”的重要生态载体,真正让“古树风景”转化为“生态经济”,为建设生态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最直接最生动的支撑。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如何将掐丝画这一门技艺与文创产品结合起来,将静宁的特色文化,比如说苹果,融入掐丝珐琅画中,让它走出静宁,走出甘肃,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是非遗传承人张建梅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通过辗转多地学习、讨论和各地取材,张建梅将静宁苹果与掐丝画结合了起来,创作出了一批跟苹果有关的文创产品。如今,她的工作室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掐丝画。“当初成立工作室的想法很简单,没想到的是有好多妇女都喜欢这个。因为来我这里学习做掐丝画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就又开了一所培训学校。”

2023年,对于市级非遗古法蓝染传承人李梅来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这一年,李梅带着蓝染非遗技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让广大市民群众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了他们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去年11月,她还带着蓝染文创产品进驻了上海进博会甘肃馆。据李梅介绍,2022年,她的古法蓝染工作室在崆峒古镇非遗一条街开设了蓝染展厅,自从开业以来,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如今,工作室不断在创新中传承,出品的蓝染饰品、布偶、香包挂件、围巾、包包、衣服、山水装饰画等文创产品销路越来越好。“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青少年体验课程和文创产品的研发中。”李梅说。

近年来,通过我市非遗“守艺人”不断地努力,曾被称为“老古董”“老手艺”的非遗技艺,结合当地特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创新玩法、创意文创方面层出不穷。通过古老技艺与现代思想的碰撞,让非遗产品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变得更加时尚,更具审美价值,也受到众多收藏爱好者以及游客的喜爱。

在2023年全球旅行商大会暨平凉市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上,平凉非遗文创产品主题展示展销区里,杨凯面塑、赵娟剪纸、吴建国泥塑、李梅蓝染、陈换香马尾编荷包、王红瑞钩绣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引得参会嘉宾连连称赞。不少参会嘉宾表示未来期待与平凉开展合作,通过文化+设计创意的融合,讲好平凉故事,打造平凉文创IP。

被看见,才能被守护、被传承。在探索途径,拓宽非遗产品销售渠道方面,我市可谓煞费苦心。

各县(市、区)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宣传营销模式,指导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项目文创产品研发,支持他们参加各类相关博览会、展销会和各级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崆峒区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和重大节会为契机,积极组织纸织画、《漫画崆峒史话》动画片等12大类近1000件非遗产品参加全省及全国的各类展演活动;组织7家非遗网店参与全省非遗购物节的线上展销活动,在“陇上花开·乡约甘肃”平凉市旅游乡村旅游季、清凉怡夏——平凉人游平凉全市巡回宣传等活动上,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展演。华亭市民间艺人结合华亭文化特色开发了根雕、蛋雕、芦苇画等一大批民间工艺品,年创产值20余万元。一些艺人还围绕曲子戏开发实施了曲子戏脸谱生产项目,在非遗产业化发展上进行有益探索。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美的景色吸引目光,鲜的美食抓住胃口,好的内涵留住人心。平凉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方面,深挖文化之根,特色之美。致力于文化体验游、沉浸式旅游,将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美学特质一一呈现。

在崆峒,可以追随黄帝问道的脚步拾级而上,访的是山,更是心灵的“道源圣地”。可以观层层古刹点缀于重峦叠翠之间,通过品尝崆峒素斋欣赏崆峒武术、学习崆峒养生拳等极富含金量的体验活动,让身心得以放松。

在灵台,可以去皇甫谧文化园拜谒,品味中华千年传统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可以体验搭配合理的皇甫谧药膳、药饮,增补强身,领略养生美食之精妙;可以感受望、闻、问、切的国医文化,享受个性化一对一的中医体检、减压调理方案。

……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我市打造以崆峒道源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以及梯田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标识,形成了小而精、特而美、新而奇,具有可带动性辐射性的“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

为了梳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民族文化,按照“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种类”的普查要求,制定印发《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持续组织各县(市、区)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非遗保护者开展非遗普查工作,通过走访全市各个乡镇和行政村(自然村),共整理汇总十大类1531项非遗项目。对普查出的非遗资源,统一整理汇编,制作书面和电子文本进行归档。并对重点保护项目通过录音录像、专题片、撰写项目保护申报书等整理资料,积极申报省、市级保护项目。

编辑出版《平凉民间文化瑰宝》《华亭曲子戏》等非遗保护资料20余部,投资130万元拍摄平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十集大型专题纪录片《一脉心香》,并在甘肃经济频道播出,受到普遍好评。编排的大型陇东婚俗实景剧《忆画崆峒》、情景剧《问道崆峒》《武僧护经》等剧目,与崆峒武术、崆峒笑谈等节目在崆峒山景区、老戏台茶楼等地常态化演出。

眼下,新年伊始,入眼皆是明灯载愿,入耳皆是欢声笑语,时光静好,岁月留香。阅尽历史的平凉大地,将保持“热爱”,在传承和保护中奔赴乡村振兴的下一场“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