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县区动态 > 崆峒

践行“四下基层” 答好“一线考题”
——崆峒区以扎实作风高质量推动主题教育开展

  • 时间:2024-01-25 11:59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从“入耳”到“入心”

变“坐诊”为“问诊”

化“被动”为“主动”

转“会场”到“现场”

……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崆峒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下基层”重要批示精神,与主题教育重点措施衔接联动、贯通落实,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听民意、摸实情,扑下身子解难题、促发展,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民生“温度”检验主题教育“深度”,彰显主题教育成效。以主题教育新成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入耳”到“入心”

“好玉米养好牛……”

今年31岁的司国华,出生在崆峒区崆峒镇鸭儿沟村,这里风景秀丽,生态优良,是得天独厚的养生之地。司国华就是这个美丽小村的党支部书记,主题教育中,他这个大学生村官又当起了宣讲员,用地道的崆峒方言宣传产业奖补政策,引导村民发展产业,挣满“钱袋子”。

送学到户是崆峒区组织党员干部结合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的一个剪影,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宣讲,带头解疑释惑,推动理论政策进村入户,带着“使命”下基层,从“入耳”到“入心”深化宣讲聚合力。乡镇、街道和“三新”组织采取“板凳课堂”“红色收音机”等方式,用“家常话”阐明“大道理”、“身边事”解读“大政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凝聚起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广泛共识。

变“坐诊”为“问诊”

“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学位2100个,可容纳学生3450人。”平凉市铁路中学党总支书记张学勤介绍,依照主题教育面向基层、服务基层要求,学校将被进一步打造成一所集智慧校园、花园式校园、特色文化校园为一体的现代化学校,并于2024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将切实解决学区适龄孩子读书困难。

紧扣群众期盼和发展所需,崆峒区党员干部带着“问题”下基层,变“坐诊”为“问诊”深入调研寻良策。崆峒区四大班子研究确定调研课题30项,班子成员主动领题,深入项目建设、企业生产一线和乡村、社区开展调研232次,查找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建设等方面突出问题194个,提出对策措施274条,形成调研报告38篇。建立常态调研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开展调研,谋划实施了白庙中心敬老院、万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批民生项目,增加义务教育学位4050个,集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5个。完善成果转化、成效评估等机制,推动“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延伸。

化“被动”为“主动”

“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办法,让外出务工人员有‘薪’过年!”崆峒区花所镇党委书记卢泽潮介绍,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来说,最怕的就是被拖欠工资,发生纠纷无法及时解决。我们针对外出务工农民讨薪困难,采取了帮扶政策,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让农民有“薪”过年,也体现了崆峒区基层组织有心为民的情感与温暖。带着真情下基层,真心为民办实事,化“被动”为“主动”化解矛盾解民忧。深入开展主动创安创稳行动,深化拓展“一网五制多元调”机制,用心听取意见、用情排忧解难、用力解决问题。建立信访积案“四定三包”责任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包案,县级领导干部直奔现场,直面群众,带案下访、约访接访6次16人,协调督导乡镇、街道开门接访658批2488人次,有效化解土地房屋征收、劳务劳资等重点信访问题114件,做到了问题“案结事了”、群众“事心双解”。

转“会场”到“现场”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平凉中心城区火树银花、美景如画,为市民奉献上了一场绚丽的视觉盛宴。

美丽的夜晚让平凉城区居民生活更加精彩。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崆峒区干部党员带着“实招”下基层,转“会场”到“现场”,破解难题促发展。持续深化“三抓三促”行动和“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破解产业链建设、企业发展等方面难题,海螺风力发电、江苏绿港智慧农业等项目落地实施,招商引资签约规模、投资体量均创新高,地区生产总值实现新突破。全面落实县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和“周上街”制度,办理群众诉求5800余件,深入推进“结对帮扶·爱心崆峒”工程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立足岗位作贡献”等活动,2350名干部职工与2565名特殊困难群众结对认亲,帮办实事1188件,在职党员开展志愿服务800余次,有效推动了服务群众和基层治理“双提升”。

“面向基层,沉到一线,真心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崆峒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宏介绍,下一步,将继续传承好发扬好“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聚焦发展所需、改革所急、群众所盼,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持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贡献崆峒力量。(记者 姜慧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践行“四下基层” 答好“一线考题” ——崆峒区以扎实作风高质量推动主题教育开展
时间:2024-01-25 11:59

从“入耳”到“入心”

变“坐诊”为“问诊”

化“被动”为“主动”

转“会场”到“现场”

……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崆峒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下基层”重要批示精神,与主题教育重点措施衔接联动、贯通落实,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听民意、摸实情,扑下身子解难题、促发展,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民生“温度”检验主题教育“深度”,彰显主题教育成效。以主题教育新成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入耳”到“入心”

“好玉米养好牛……”

今年31岁的司国华,出生在崆峒区崆峒镇鸭儿沟村,这里风景秀丽,生态优良,是得天独厚的养生之地。司国华就是这个美丽小村的党支部书记,主题教育中,他这个大学生村官又当起了宣讲员,用地道的崆峒方言宣传产业奖补政策,引导村民发展产业,挣满“钱袋子”。

送学到户是崆峒区组织党员干部结合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的一个剪影,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宣讲,带头解疑释惑,推动理论政策进村入户,带着“使命”下基层,从“入耳”到“入心”深化宣讲聚合力。乡镇、街道和“三新”组织采取“板凳课堂”“红色收音机”等方式,用“家常话”阐明“大道理”、“身边事”解读“大政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凝聚起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广泛共识。

变“坐诊”为“问诊”

“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学位2100个,可容纳学生3450人。”平凉市铁路中学党总支书记张学勤介绍,依照主题教育面向基层、服务基层要求,学校将被进一步打造成一所集智慧校园、花园式校园、特色文化校园为一体的现代化学校,并于2024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将切实解决学区适龄孩子读书困难。

紧扣群众期盼和发展所需,崆峒区党员干部带着“问题”下基层,变“坐诊”为“问诊”深入调研寻良策。崆峒区四大班子研究确定调研课题30项,班子成员主动领题,深入项目建设、企业生产一线和乡村、社区开展调研232次,查找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建设等方面突出问题194个,提出对策措施274条,形成调研报告38篇。建立常态调研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开展调研,谋划实施了白庙中心敬老院、万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批民生项目,增加义务教育学位4050个,集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5个。完善成果转化、成效评估等机制,推动“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延伸。

化“被动”为“主动”

“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办法,让外出务工人员有‘薪’过年!”崆峒区花所镇党委书记卢泽潮介绍,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来说,最怕的就是被拖欠工资,发生纠纷无法及时解决。我们针对外出务工农民讨薪困难,采取了帮扶政策,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让农民有“薪”过年,也体现了崆峒区基层组织有心为民的情感与温暖。带着真情下基层,真心为民办实事,化“被动”为“主动”化解矛盾解民忧。深入开展主动创安创稳行动,深化拓展“一网五制多元调”机制,用心听取意见、用情排忧解难、用力解决问题。建立信访积案“四定三包”责任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包案,县级领导干部直奔现场,直面群众,带案下访、约访接访6次16人,协调督导乡镇、街道开门接访658批2488人次,有效化解土地房屋征收、劳务劳资等重点信访问题114件,做到了问题“案结事了”、群众“事心双解”。

转“会场”到“现场”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平凉中心城区火树银花、美景如画,为市民奉献上了一场绚丽的视觉盛宴。

美丽的夜晚让平凉城区居民生活更加精彩。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崆峒区干部党员带着“实招”下基层,转“会场”到“现场”,破解难题促发展。持续深化“三抓三促”行动和“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破解产业链建设、企业发展等方面难题,海螺风力发电、江苏绿港智慧农业等项目落地实施,招商引资签约规模、投资体量均创新高,地区生产总值实现新突破。全面落实县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和“周上街”制度,办理群众诉求5800余件,深入推进“结对帮扶·爱心崆峒”工程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立足岗位作贡献”等活动,2350名干部职工与2565名特殊困难群众结对认亲,帮办实事1188件,在职党员开展志愿服务800余次,有效推动了服务群众和基层治理“双提升”。

“面向基层,沉到一线,真心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崆峒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宏介绍,下一步,将继续传承好发扬好“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聚焦发展所需、改革所急、群众所盼,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持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贡献崆峒力量。(记者 姜慧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