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八改”工程 建设和美乡村
全市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助力乡村振兴
为深化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动“和美乡村”创建行动,我市将组织实施农村改厕、改路、改水、改房、改电、改气、改厨、改院等工程,推进村庄净化、亮化、美化、绿化,助力乡村振兴,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力争到2027年,农民出行便捷的乡村道路网基本建成,现代宜居农房加快建设,生活便利的乡村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村容村貌整体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底色持续夯实,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高。
在城镇、城郊污水管网覆盖到的村庄推广集中下水道水冲式卫生厕所;在川区及群众居住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具备正常供水能力的村庄推广电动三格化粪池式等节水型卫生厕所;在干旱山区及群众居住分散的村庄推广卫生旱厕。引导新建厕所基本入院,水冲式厕所尽可能入室。在具备条件的地区鼓励支持新建农房配套设计建设卫生厕所及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对“空心村”和拟搬迁村的常住农户、长年无人居住农户等,根据实际需要改厕,避免闲置弃用。全市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2025年达到80%以上,2027年达到85%以上。持续推进旅游景区(点)厕所建设,到2027年全市A级旅游景区(点)公共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
实施农村改路工程。有序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设、老旧县乡道改造。结合移民搬迁村、空心村和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村,采用多种路面结构加快较大人口规模且具备条件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到2025年实施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500公里以上,乡镇通三级路率达到80%以上。有序推进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双车道,在既有道路上增设错车道和停车带。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
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或扩建规模化供水工程及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老旧供水工程管网更新改造、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等措施,不断扩大农村供水规模化水平,持续提质增效,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到2027年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8%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89%以上。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水源保护区、城乡接合部、移民安置区、中心村等人口居住集中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有条件乡村农村生活污水经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其余地区乱倒乱排得到有效管控,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
继续实施农村新增危房改造,实现农村危房动态清零。全面加大农房抗震设防改造力度,探索实施农房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因地制宜推广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方式,建设绿色低碳农房。开展现代宜居农房建设示范,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推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创建一批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和文旅特色村镇。
持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电网网架结构、配网线路、老旧设备改造提升。落实“三型两网”建设要求,规划提升配电网的智能化、自动化与互动化水平,建设智能配变终端。持续推进城市农村“同网同速”,逐步推动5G和千兆光纤网络向有条件的乡村延伸,优化提升农村宽带网络质量。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加大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多种形式推进农村燃气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城市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加快城乡燃气管网和储气设施互联互通,有序扩大农村天然气实施范围,加快管网建设力度。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农村天然气工程。
引导农户实施土灶改建节柴(煤)灶,推广使用燃气灶、电磁灶、生物质炉具等成型节能灶具,灶台铺装瓷砖或大理石、敞开式橱柜改密闭式橱柜、裸露电线和燃气管线固定收纳、配套上下水道、储水池、洗涤池和排污系统等工程,整体提高农村厨房卫生整洁程度。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排清洁炊事采暖炉具和集成秸秆能源化利用、太阳能综合利用等技术,做到安全、干净、卫生、明亮、整洁。
采取群众自筹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改造农户院落、院墙、围墙及庭院周边辅助设施,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加快推进“美丽庭院”创建,改建、新建畜禽养殖圈舍,做到畜禽粪污统一收集、统一处理、无害化利用。依法拆除烂房乱屋、残垣断壁、废弃厂房棚圈等,及时清运、妥善处置建筑垃圾,有效治理人畜混居问题。整治房前屋后乱搭乱建、柴草杂物乱堆乱放、巷道墙面乱贴乱画、院墙棚舍乱挤乱占、牲畜家禽乱撒乱跑、电线网线乱拉乱挂、污水垃圾乱泼乱倒、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等,结合农村“四小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公园)建设,引导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庭院经济,促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