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向阳而生 温暖同行——平凉市奋力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 时间:2024-05-28 09:19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残疾人的生活,困苦不易可想而知。做好残疾人工作,重在助其追寻光明,驱散阴霾,以乐观积极之心,勇敢走出自我封闭的角落,展现生命最美风采。

今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纵深推进“结对帮扶·爱心平凉”工程建设为主线,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全力落实各项惠残政策,使一个个残缺的生命及家庭重新绽放光芒,积极投身平凉建设大潮,共同构筑美好未来。

惠残政策擦亮幸福底色

对于众多残疾人而言,各类惠残助残政策、扶残助残活动是坎坷人生中的一缕明媚阳光。

截至2023年底,我市有持证残疾人101803人。为确保残疾人在社会中享有平等地位、顺利融入生产生活,我市在扶残助残工作中,不断创新理念,探索有效路径,建立残疾人就业基地、开展多样化职业培训、拓宽残疾人就业门路……如今,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在静宁县细巷镇谭店村的残疾人就业基地,48岁的村民李新民穿梭在果蔬大棚里进行当季的关键管护。“我家里有六口人,经济比较困难,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帮我就业,现在通过自己的劳动,一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因身患小儿麻痹症,李新明终身残疾,腿脚不便,很难找到工作,在了解到基地收纳残疾人后,他空闲时便会来基地打零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为更好保障残疾人就业,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细巷镇谭店村以区域内有就业需求和就业条件的未就业残疾人为主要对象,打造了残疾人就业基地,并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就近就业,帮助残疾人家庭增产增收。

好政策重在落地。为织密织牢残疾人社会保障网,我市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将全市4979名残疾人“三类户”纳入动态监测帮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倾斜支持,扶持种植、养殖和农业加工能手发展增收产业。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累计为6.86万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1804.68万元。

同时,认真落实《甘肃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统筹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和自主创业,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加强残疾人就业保证金征收工作。落实各项就业帮扶政策,扶持省级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盲人按摩机构、辅助性就业机构13个,为285名残疾人就业机构发放补贴。在崆峒区主要街道、繁华路段、风景名胜区建成“爱心屋”7个,帮助14名残疾人或重度残疾人家属实现零成本就业。举办全市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募集岗位514个。向259名残疾人及亲属发放“集善”助学卡,安置1642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 

结对关爱彰显残疾人事业发展成色

2023年5月,“结对关爱”行动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平凉的每一寸土地和人心,传播着“爱”的正能量。

自“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以来,平凉市委、市政府将开展结对帮扶特殊困难群众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动员各级干部与全市2.3万名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特困家庭结对,这其中困难重度残疾人有1.4万人,占比最大,有1.3万名干部与他们结“亲”,当他们的“爱心家人”,与他们“面对面、心贴心、手拉手”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74岁的肢体残疾人毕某某家住崆峒区白庙乡白庙村,乡党委副书记梁永帅作为毕某某的结对帮扶干部,先后多次入户走访,嘘寒问暖,了解毕某某生活状况和惠农惠残政策落实情况,并主动衔接区残联为其上门办理了残疾证,为老人申请了轮椅,使老人能够“无碍”出行。

落实上门换证、康复救助、辅具发放、无障碍改造、关爱慰问……我市坚持把困难重度残疾人作为优先关注、优先关爱、优先帮扶的对象,全市13126名干部与14352名困难重度残疾人实现结对,三类关爱对象中残疾人占比达60.9%。今年累计开展联系交流2.42万人次,走访探视1.88万人次,落实政策1.72万件,帮办实事2872件,资助物资折合资金91万元。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参与扶残助残,全市80多个社会组织结对困难群众249人,累计捐款439.7万元,捐助爱心物资价值35.2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结对帮扶·爱心平凉”工程建设以行动暖“心”,以实干促“行”,助力贫困重度残疾人摆脱困境,为他们托举稳定而幸福的生活,保护他们内心深处的温馨,用真情礼遇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困难重度残疾人。

创新服务模式为残疾人搭起“温暖港湾”

在崇信县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舒适整洁的环境,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活动室,无微不至、细心周到的服务,给生活在这里的残障人注入了无尽的喜悦和欢笑。每天早晨9点,他们会被接送到中心;傍晚6点,又将安全护送回家。他们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幸福与满足。

“每天早晨9点,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来接我,在那里,我会下下象棋,有可口的饭菜,还能锻炼锻炼身体,感觉每天很充实,心情也好多了。无论我的大小事,工作人员都放在了心上,还联系县残联在我家里里外外都做了无障碍改造,生活起居很方便。”张起珩感激地说。

“照看一个人,致贫一家人”是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身体康复、心理健康等问题,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我市着力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体系建设,将日间照料作为补齐就业年龄段重度残疾人照护短板,突出“三个强化”、聚焦“三个精准”、推进“三个融合”,聚力打造具有平凉特点的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品牌。截至目前,累计为1560人次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日间照料服务,为2732名重度残疾人开展上门居家照护。其中,崆峒区、静宁县2个日间照料服务省级示范中心,已建立残疾人农疗、工疗基地,完善无障碍设施和功能室布局,拓展辅助性就业,改造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此外,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把“让每一个残疾儿童享受高质量的康复服务”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争取中省资金603.2万元,市县落实配套资金202万元,为809名残疾少年儿童入院开展康复训练或手术,努力实现应救尽救。推进基本康复服务,今年发放轮椅、助行器等辅助器具1843(辆)件,适配假肢、助听器、定位手环等346台(件)。持续加强市康复中心医院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康复治疗、临床医学等急需紧缺人才8人。聚力推进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和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和辅助器具适配率稳定达85%以上。(张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向阳而生 温暖同行——平凉市奋力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5-28 09:19

残疾人的生活,困苦不易可想而知。做好残疾人工作,重在助其追寻光明,驱散阴霾,以乐观积极之心,勇敢走出自我封闭的角落,展现生命最美风采。

今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纵深推进“结对帮扶·爱心平凉”工程建设为主线,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全力落实各项惠残政策,使一个个残缺的生命及家庭重新绽放光芒,积极投身平凉建设大潮,共同构筑美好未来。

惠残政策擦亮幸福底色

对于众多残疾人而言,各类惠残助残政策、扶残助残活动是坎坷人生中的一缕明媚阳光。

截至2023年底,我市有持证残疾人101803人。为确保残疾人在社会中享有平等地位、顺利融入生产生活,我市在扶残助残工作中,不断创新理念,探索有效路径,建立残疾人就业基地、开展多样化职业培训、拓宽残疾人就业门路……如今,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在静宁县细巷镇谭店村的残疾人就业基地,48岁的村民李新民穿梭在果蔬大棚里进行当季的关键管护。“我家里有六口人,经济比较困难,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帮我就业,现在通过自己的劳动,一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因身患小儿麻痹症,李新明终身残疾,腿脚不便,很难找到工作,在了解到基地收纳残疾人后,他空闲时便会来基地打零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为更好保障残疾人就业,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细巷镇谭店村以区域内有就业需求和就业条件的未就业残疾人为主要对象,打造了残疾人就业基地,并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就近就业,帮助残疾人家庭增产增收。

好政策重在落地。为织密织牢残疾人社会保障网,我市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将全市4979名残疾人“三类户”纳入动态监测帮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倾斜支持,扶持种植、养殖和农业加工能手发展增收产业。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累计为6.86万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1804.68万元。

同时,认真落实《甘肃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统筹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和自主创业,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加强残疾人就业保证金征收工作。落实各项就业帮扶政策,扶持省级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盲人按摩机构、辅助性就业机构13个,为285名残疾人就业机构发放补贴。在崆峒区主要街道、繁华路段、风景名胜区建成“爱心屋”7个,帮助14名残疾人或重度残疾人家属实现零成本就业。举办全市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募集岗位514个。向259名残疾人及亲属发放“集善”助学卡,安置1642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 

结对关爱彰显残疾人事业发展成色

2023年5月,“结对关爱”行动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平凉的每一寸土地和人心,传播着“爱”的正能量。

自“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以来,平凉市委、市政府将开展结对帮扶特殊困难群众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动员各级干部与全市2.3万名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特困家庭结对,这其中困难重度残疾人有1.4万人,占比最大,有1.3万名干部与他们结“亲”,当他们的“爱心家人”,与他们“面对面、心贴心、手拉手”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74岁的肢体残疾人毕某某家住崆峒区白庙乡白庙村,乡党委副书记梁永帅作为毕某某的结对帮扶干部,先后多次入户走访,嘘寒问暖,了解毕某某生活状况和惠农惠残政策落实情况,并主动衔接区残联为其上门办理了残疾证,为老人申请了轮椅,使老人能够“无碍”出行。

落实上门换证、康复救助、辅具发放、无障碍改造、关爱慰问……我市坚持把困难重度残疾人作为优先关注、优先关爱、优先帮扶的对象,全市13126名干部与14352名困难重度残疾人实现结对,三类关爱对象中残疾人占比达60.9%。今年累计开展联系交流2.42万人次,走访探视1.88万人次,落实政策1.72万件,帮办实事2872件,资助物资折合资金91万元。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参与扶残助残,全市80多个社会组织结对困难群众249人,累计捐款439.7万元,捐助爱心物资价值35.2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结对帮扶·爱心平凉”工程建设以行动暖“心”,以实干促“行”,助力贫困重度残疾人摆脱困境,为他们托举稳定而幸福的生活,保护他们内心深处的温馨,用真情礼遇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困难重度残疾人。

创新服务模式为残疾人搭起“温暖港湾”

在崇信县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舒适整洁的环境,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活动室,无微不至、细心周到的服务,给生活在这里的残障人注入了无尽的喜悦和欢笑。每天早晨9点,他们会被接送到中心;傍晚6点,又将安全护送回家。他们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幸福与满足。

“每天早晨9点,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来接我,在那里,我会下下象棋,有可口的饭菜,还能锻炼锻炼身体,感觉每天很充实,心情也好多了。无论我的大小事,工作人员都放在了心上,还联系县残联在我家里里外外都做了无障碍改造,生活起居很方便。”张起珩感激地说。

“照看一个人,致贫一家人”是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身体康复、心理健康等问题,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我市着力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体系建设,将日间照料作为补齐就业年龄段重度残疾人照护短板,突出“三个强化”、聚焦“三个精准”、推进“三个融合”,聚力打造具有平凉特点的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品牌。截至目前,累计为1560人次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日间照料服务,为2732名重度残疾人开展上门居家照护。其中,崆峒区、静宁县2个日间照料服务省级示范中心,已建立残疾人农疗、工疗基地,完善无障碍设施和功能室布局,拓展辅助性就业,改造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此外,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把“让每一个残疾儿童享受高质量的康复服务”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争取中省资金603.2万元,市县落实配套资金202万元,为809名残疾少年儿童入院开展康复训练或手术,努力实现应救尽救。推进基本康复服务,今年发放轮椅、助行器等辅助器具1843(辆)件,适配假肢、助听器、定位手环等346台(件)。持续加强市康复中心医院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康复治疗、临床医学等急需紧缺人才8人。聚力推进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和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和辅助器具适配率稳定达85%以上。(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