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一根银针,串起千年医脉与未来
——灵台县中医针灸工作侧记

  • 时间:2025-02-28 09:07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在皇甫谧的针灸经典著作《针灸甲乙经》中,对于灵台穴与三里穴的记载,恰与其故里——灵台县朝那镇三里村的地名相对应。这一巧合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了这片土地与中医针灸的不解之缘。近两千年来,针灸医术如同一盏明灯,始终守护着这一方百姓的健康。

家住灵台县星火乡程家塬村的吉珠续,2017年不幸患上关节炎,后因治疗不当发展为滑膜炎,膝盖积水严重,疼痛难忍,甚至无法正常行走。长期的求医问药让他心力交瘁,最终,他将希望寄托于针灸治疗。

“我得这个病的时候,连医院楼梯都上不来,看着楼道里护士走得很快,我很羡慕,我想我这腿啥时候能好,能像她们这样走路。”吉珠续回忆着说,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很快,他朴素的愿望就变成了现实。“扎了三个疗程左右,我的腿基本上痊愈了,我很认可针灸,我这个腿最终还是针灸给我治好的。”

走进星火乡卫生院的中医馆,艾草的清香扑面而来,墙上挂满了经络图和中医药文化展板,处处彰显着浓厚的中医氛围。院长郑忠建,作为皇甫谧针灸的市级传承人,已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14年,对皇甫谧针灸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告诉记者,皇甫谧针灸倡导针刺本身,重视经络辨证,突出针灸禁忌,讲求针艾并用,发挥针药并重。临床学术特点为“五步骤、三要领、三治则、四要点、手十二法”。

近年来,郑忠建将中医传承与创新作为工作重点,定期组织乡村医务人员学习中医经典,开展针灸技能竞赛,并通过“西学中、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了30余名皇甫谧针灸传承人,营造了“爱针灸、学针灸、会针灸、用针灸”的良好氛围。

“工作后发现灵台群众很认可中医针灸,于是,我也跟随着郑忠建老师学习。”王淋学的是西医,工作后面对庞大的中医针灸医疗群体,也开始摸索中医针灸。他说:“郑院长每周用2到3个小时带着我们系统学习《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这些中医经典,我们全院的医务人员现在几乎都会皇甫谧的灸术以及拔罐、刮痧这些皇甫谧针灸术。”

星火乡总面积115.44平方千米,人口1.1万。过去,乡卫生院年接诊量仅3000人次,而去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3万人次,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寻求中医针灸的神奇疗效。郑忠建结合临床实践,在传统皇甫谧针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收集汇总新型针具、灸具,新推出葫芦灸、太极五行能量罐、温阳罐、雷火灸、温针灸、砭石疗法等皇甫谧针灸特色疗法,群众很认可。目前,星火乡卫生院建成了灵台县首家旗舰中医馆,将乡镇卫生院打造成了具有皇甫谧针灸特色的乡镇卫生院,大力倡导辖区群众“看中医、用针灸、吃中药、治未病”的理念,为辖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灵台县,这片孕育了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沃土,被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授予“针灸拜祖基地”的殊荣。近年来,灵台县以“皇甫谧针灸”为文化支点,撬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了一幅传统医学与现代产业融合共生的崭新画卷。

在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两室两所两站五基地”的科研平台与东贵荣、牛军强、刘君奇等名医工作室交相辉映,19名皇甫谧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在这里潜心钻研。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战略,全县已引进针灸专业人才15名,培训从业人员400余人次,选派骨干外出进修20人次,以县皇甫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中医馆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分支的覆盖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皇甫谧针灸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皇甫谧针灸康复理疗全面开展。

灵台县先后承办了中国·灵台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暨皇甫谧文化节等大型活动30余场次。设计了皇甫谧针灸Logo形象标识,注册保护皇甫谧针灸等商标。2025年,灵台县将在人才培养、优势传承、宣传推介等方面持续发力,擦亮“皇甫谧针灸”名片。

“一是注重人才引培强服务,着力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全面提升皇甫谧针灸康养服务能力。二是发挥特色优势促传承,健全‘产、学、研,帮、带、教’合作机制,广泛开展技能人才互访交流学习,促进皇甫谧针灸传承应用。三是广泛宣传推介树品牌,围绕‘皇甫谧针灸’,做好‘中医药+教育+康养体验’深度融合文章,不断提升皇甫谧针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新年伊始,灵台县卫生健康局局长王红荣已经对今年的工作方向了然于心。

如今,灵台县正依托深厚的针灸文化底蕴,大力发展针灸康养产业,让古老的中医针灸焕发新生机。以皇甫谧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针灸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中医康养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

在灵台县城河边的密须堂,7张理疗床天天满员,等候区也坐满了慕名而来的患者。这家传承了200多年的老店,以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为理论依据,创新推出点穴理筋术,为晕针人群提供特色康养服务。

“我们邻家有个老头在这儿看了3次看好了,我也就来到这儿看了。”前来做理疗的崇信县木林乡患者王玉凤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天是第6天了,我来的时候这个腿纯粹走不动,现在都好了,准备继续再巩固一下。”

密须堂的王氏皇甫谧点穴理筋术理论依据来源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的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通过手指或者点穴工具代替针刺,在无针的情况下通过点按穴位调理身体,为人们提供了更适宜的康养服务。

“我做王氏皇甫谧点穴理筋术已经20多年了,调理过的群众反响也很好,带的学员也有100多人了,以后我想带更多的学员,继续传承发扬皇甫谧点穴理筋术,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康养服务。”灵台县王氏皇甫谧点穴理筋术传承人王宏程说。

春节刚过,灵台县溪河韵艾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艾香氤氲中,工人们正将一捆捆艾草加工成艾条、艾绒被、养生枕等系列产品。

灵台县溪河韵艾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娟不管外面工作有多忙,每天都要到厂房亲自查看生产情况。“以前我们是一个小型的扶贫车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从2023年开始建设,直到去年11月份建成了一个艾草生产加工基地,基地自建成以后我们投产大概有3个多月,产值达到300万元以上,销售额49万。自2024年,我们能够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傅娟说道。

目前,溪河韵艾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加强“谧艾基地”建设和品种繁育推广,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能力,积极开发更具市场潜力、更有竞争优势的皇甫谧系列康养产品。它的发展壮大,是灵台县中医康养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更是灵台县艾草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生动缩影。据了解,至2024年底,灵台县针灸、艾草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灵台县县中医中药产业链产值达到10.2亿元,增加值4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7.5%以上。

“2025年全县中医中药及文旅康养发展将以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为目标定位,以皇甫谧文化为灵魂,以针灸医养为牵引,以康养旅游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塑造一个品牌、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建好‘五大基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壮大产业新质生产力,奋力推进全县中医中药及文旅康养产业提质增效。”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郭宏平信息满满地说。

从针灸诊疗到康养旅游,从艾草加工到文创产品,千年针灸文化正以独特方式重构着灵台县域经济版图。正如针灸讲究“得气而有效”,灵台县找准了文化根脉与时代需求的交汇点,让传统医学智慧成为滋养现代生活的汩汩清泉,以“针灸+”的创新发展模式,让千年针灸文化焕发新生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 :高晓华  郑丽萍 文/图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根银针,串起千年医脉与未来 ——灵台县中医针灸工作侧记
时间:2025-02-28 09:07

在皇甫谧的针灸经典著作《针灸甲乙经》中,对于灵台穴与三里穴的记载,恰与其故里——灵台县朝那镇三里村的地名相对应。这一巧合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了这片土地与中医针灸的不解之缘。近两千年来,针灸医术如同一盏明灯,始终守护着这一方百姓的健康。

家住灵台县星火乡程家塬村的吉珠续,2017年不幸患上关节炎,后因治疗不当发展为滑膜炎,膝盖积水严重,疼痛难忍,甚至无法正常行走。长期的求医问药让他心力交瘁,最终,他将希望寄托于针灸治疗。

“我得这个病的时候,连医院楼梯都上不来,看着楼道里护士走得很快,我很羡慕,我想我这腿啥时候能好,能像她们这样走路。”吉珠续回忆着说,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很快,他朴素的愿望就变成了现实。“扎了三个疗程左右,我的腿基本上痊愈了,我很认可针灸,我这个腿最终还是针灸给我治好的。”

走进星火乡卫生院的中医馆,艾草的清香扑面而来,墙上挂满了经络图和中医药文化展板,处处彰显着浓厚的中医氛围。院长郑忠建,作为皇甫谧针灸的市级传承人,已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14年,对皇甫谧针灸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告诉记者,皇甫谧针灸倡导针刺本身,重视经络辨证,突出针灸禁忌,讲求针艾并用,发挥针药并重。临床学术特点为“五步骤、三要领、三治则、四要点、手十二法”。

近年来,郑忠建将中医传承与创新作为工作重点,定期组织乡村医务人员学习中医经典,开展针灸技能竞赛,并通过“西学中、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了30余名皇甫谧针灸传承人,营造了“爱针灸、学针灸、会针灸、用针灸”的良好氛围。

“工作后发现灵台群众很认可中医针灸,于是,我也跟随着郑忠建老师学习。”王淋学的是西医,工作后面对庞大的中医针灸医疗群体,也开始摸索中医针灸。他说:“郑院长每周用2到3个小时带着我们系统学习《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这些中医经典,我们全院的医务人员现在几乎都会皇甫谧的灸术以及拔罐、刮痧这些皇甫谧针灸术。”

星火乡总面积115.44平方千米,人口1.1万。过去,乡卫生院年接诊量仅3000人次,而去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3万人次,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寻求中医针灸的神奇疗效。郑忠建结合临床实践,在传统皇甫谧针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收集汇总新型针具、灸具,新推出葫芦灸、太极五行能量罐、温阳罐、雷火灸、温针灸、砭石疗法等皇甫谧针灸特色疗法,群众很认可。目前,星火乡卫生院建成了灵台县首家旗舰中医馆,将乡镇卫生院打造成了具有皇甫谧针灸特色的乡镇卫生院,大力倡导辖区群众“看中医、用针灸、吃中药、治未病”的理念,为辖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灵台县,这片孕育了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沃土,被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授予“针灸拜祖基地”的殊荣。近年来,灵台县以“皇甫谧针灸”为文化支点,撬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了一幅传统医学与现代产业融合共生的崭新画卷。

在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两室两所两站五基地”的科研平台与东贵荣、牛军强、刘君奇等名医工作室交相辉映,19名皇甫谧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在这里潜心钻研。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战略,全县已引进针灸专业人才15名,培训从业人员400余人次,选派骨干外出进修20人次,以县皇甫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中医馆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分支的覆盖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皇甫谧针灸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皇甫谧针灸康复理疗全面开展。

灵台县先后承办了中国·灵台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暨皇甫谧文化节等大型活动30余场次。设计了皇甫谧针灸Logo形象标识,注册保护皇甫谧针灸等商标。2025年,灵台县将在人才培养、优势传承、宣传推介等方面持续发力,擦亮“皇甫谧针灸”名片。

“一是注重人才引培强服务,着力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全面提升皇甫谧针灸康养服务能力。二是发挥特色优势促传承,健全‘产、学、研,帮、带、教’合作机制,广泛开展技能人才互访交流学习,促进皇甫谧针灸传承应用。三是广泛宣传推介树品牌,围绕‘皇甫谧针灸’,做好‘中医药+教育+康养体验’深度融合文章,不断提升皇甫谧针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新年伊始,灵台县卫生健康局局长王红荣已经对今年的工作方向了然于心。

如今,灵台县正依托深厚的针灸文化底蕴,大力发展针灸康养产业,让古老的中医针灸焕发新生机。以皇甫谧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针灸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中医康养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

在灵台县城河边的密须堂,7张理疗床天天满员,等候区也坐满了慕名而来的患者。这家传承了200多年的老店,以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为理论依据,创新推出点穴理筋术,为晕针人群提供特色康养服务。

“我们邻家有个老头在这儿看了3次看好了,我也就来到这儿看了。”前来做理疗的崇信县木林乡患者王玉凤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天是第6天了,我来的时候这个腿纯粹走不动,现在都好了,准备继续再巩固一下。”

密须堂的王氏皇甫谧点穴理筋术理论依据来源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的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通过手指或者点穴工具代替针刺,在无针的情况下通过点按穴位调理身体,为人们提供了更适宜的康养服务。

“我做王氏皇甫谧点穴理筋术已经20多年了,调理过的群众反响也很好,带的学员也有100多人了,以后我想带更多的学员,继续传承发扬皇甫谧点穴理筋术,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康养服务。”灵台县王氏皇甫谧点穴理筋术传承人王宏程说。

春节刚过,灵台县溪河韵艾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艾香氤氲中,工人们正将一捆捆艾草加工成艾条、艾绒被、养生枕等系列产品。

灵台县溪河韵艾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娟不管外面工作有多忙,每天都要到厂房亲自查看生产情况。“以前我们是一个小型的扶贫车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从2023年开始建设,直到去年11月份建成了一个艾草生产加工基地,基地自建成以后我们投产大概有3个多月,产值达到300万元以上,销售额49万。自2024年,我们能够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傅娟说道。

目前,溪河韵艾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加强“谧艾基地”建设和品种繁育推广,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能力,积极开发更具市场潜力、更有竞争优势的皇甫谧系列康养产品。它的发展壮大,是灵台县中医康养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更是灵台县艾草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生动缩影。据了解,至2024年底,灵台县针灸、艾草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灵台县县中医中药产业链产值达到10.2亿元,增加值4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7.5%以上。

“2025年全县中医中药及文旅康养发展将以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为目标定位,以皇甫谧文化为灵魂,以针灸医养为牵引,以康养旅游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塑造一个品牌、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建好‘五大基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壮大产业新质生产力,奋力推进全县中医中药及文旅康养产业提质增效。”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郭宏平信息满满地说。

从针灸诊疗到康养旅游,从艾草加工到文创产品,千年针灸文化正以独特方式重构着灵台县域经济版图。正如针灸讲究“得气而有效”,灵台县找准了文化根脉与时代需求的交汇点,让传统医学智慧成为滋养现代生活的汩汩清泉,以“针灸+”的创新发展模式,让千年针灸文化焕发新生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 :高晓华  郑丽萍 文/图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