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引擎驱动调解提速 三调对接激活治理末梢
——平凉市“345”工作法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平凉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实行的赋能“三强化”、警调“四到位”、访调“五联动”的“345”工作法,有效引导多元解纷力量积极参与诉警访三调对接,进一步推动了矛盾纠纷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和及时及早就地解决,在全市构建起上下联动、梯次过滤、就地化解的解纷体系,为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接赋能“三强化”:织密矛盾纠纷“过滤网”
聚焦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以“三调”对接为突破口,全力织密矛盾纠纷“过滤网”,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强化协作机制,健全完善群众诉求“一体化”运行、“一站式”办理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诉调警调访调对接机制,协调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将符合条件的矛盾纠纷推送至综治中心,统一调度各方资源集约管理和多元化解,全流程跟踪办理,切实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同向发力,构建了全闭环、全周期、全过程的运作管理体系。强化督促指导,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环节,定期不定期对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情况开展跟踪式、台账式、嵌入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通报,督促限期整改。强化队伍建设。选派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高的人员进驻综治中心。严格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建强专职调解员、常驻调解员、轮驻调解员、社会调解员等调解组织和队伍,不断提升多元解纷质效。
警调对接“四到位”:打造平安建设“减压阀”
以基层派出所推送的矛盾纠纷类警情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警务资源与基层治理力量的协同优势,打造守护全市平安的“减压阀”。信息共享到位,全面推行矛盾纠纷类警情基层派出所实时全量推送至综治中心制度,建立健全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与陇情e通手持移动终端APP的融会贯通,实现信息互联、数据共享。流程规范到位,制定印发《关于警调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对接范围、对接流程和规范,实现矛盾纠纷类警情统一登记、统一流转、统一录入、统一督办。联动处置到位,对潜有风险隐患的矛盾纠纷类警情,确定专人定期对信息数据进行结构化分析和智能化研判,落实落细乡政府、公安派出所、村级两委和家庭“四级联控”举措,实现信息联通、矛盾联调、风险联控、命案联防。跟进化解到位,对具有“民转刑、刑转命”风险的矛盾纠纷实行红橙黄蓝四色预警,利用信息平台以智赋能、精准预警、重点跟进、盯住督办,严防发生极端案(事)件,推动命案预防由“经验预警”向“精准预警”转变。
访调对接“五联动”:构建信访维稳“终点站”
坚持问题导向、过程导向,聚焦诉求群众负面情绪的触发点、社会矛盾的易燃点,全力打造群众诉求的“终点站”。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信访、司法、公安、民政等多部门联合调解信访问题协作机制,每月定期召开例会沟通,共同研讨复杂疑难问题。层级联动。健全完善纠纷化解未果层级上报制度。县级综治中心对问题化解实时督办跟进,市综治中心对复杂疑难案件重点盯办,确保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区域联动。建立健全跨地域疑难问题协作联动机制,成立跨地域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委员会,针对矛盾突出、影响较大的风险隐患,由联合调解委员会统一受理、联合调解。行业联动。联合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组建行业调解专家库,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优势,聚焦特定领域、重点领域为信访调解量身打造调解方案。社会联动。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乡贤里老积极投身信访调解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灵活性、专业性和综治中心的统筹协调职能,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上一篇: 庄浪:专家下基层 医疗惠民生
下一篇: 乡村“美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