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崇信:以生态为笔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 时间:2025-06-06 10:04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盛夏时节的崇信县,汭河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白鹭翩跹而过,黑鹳偶尔掠过水面,与远处层峦叠翠的五龙山相映成趣。这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是崇信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崇信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绿色答卷”。

漫步城区,53.11%的绿化覆盖率让“满城公园满城花,一城山水半城香”从愿景变为现实。从龙泉寺国家4A级景区的苍松翠柏,到龙泽湖水利风景区的潋滟湖光;从华夏古槐王3200年的沧桑树影,到汭河湿地公园的“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生态净化系统,崇信的每一处景观都镌刻着生态优先的印记。县林业部门数据显示,全县累计造林3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64%,林草覆盖率59.88%,222棵古树名木如绿色瑰宝点缀城乡。市民王海霞感叹:“现在的汭河湿地公园是‘天然氧吧’,晚饭后散步成了全家人的习惯。”

生态治理的“硬举措”换来环境质量的“软实力”。崇信县投入21亿元实施42项生态工程,关停99台燃煤锅炉,铺设污水管网1585米,改造卫生厕所1.75万座,县域地表水及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连续5年保持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5.6%。智慧水务平台与巡河App的应用,让河湖长制“治”出成效——汭河、黑河等重点河段水质稳定达Ⅲ类标准,60多种珍稀鸟类重返栖息。

生态“高颜值”催生发展“高质量”。崇信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打造了8种生态资源开发模式:村级改造利用闲置土地发展农文旅融合体,社会资本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开发,农户经营生态采摘园……龙泉寺景区带动周边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非遗文化传承与农耕体验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项目相继落地,中水回用系统年减排污染物52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正如养殖大户毛小伟所言:“生态好了,产业活了,我们的日子更红火了。”

文明创建与生态建设同频共振。崇信县将环保理念融入市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90%,新增健身步道和11个“口袋公园”,1.2万余名志愿者年服务超5000场次。“以前乱停车的严管街,现在成了‘车让人、人守规’的文明示范街。”家住世纪花园的张斌感慨。从“文明育苗”到全民实践,崇信用“生态+文明”的双重笔墨,书写着西北小城的绿色故事。(李祥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崇信:以生态为笔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时间:2025-06-06 10:04

盛夏时节的崇信县,汭河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白鹭翩跹而过,黑鹳偶尔掠过水面,与远处层峦叠翠的五龙山相映成趣。这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是崇信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崇信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绿色答卷”。

漫步城区,53.11%的绿化覆盖率让“满城公园满城花,一城山水半城香”从愿景变为现实。从龙泉寺国家4A级景区的苍松翠柏,到龙泽湖水利风景区的潋滟湖光;从华夏古槐王3200年的沧桑树影,到汭河湿地公园的“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生态净化系统,崇信的每一处景观都镌刻着生态优先的印记。县林业部门数据显示,全县累计造林3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64%,林草覆盖率59.88%,222棵古树名木如绿色瑰宝点缀城乡。市民王海霞感叹:“现在的汭河湿地公园是‘天然氧吧’,晚饭后散步成了全家人的习惯。”

生态治理的“硬举措”换来环境质量的“软实力”。崇信县投入21亿元实施42项生态工程,关停99台燃煤锅炉,铺设污水管网1585米,改造卫生厕所1.75万座,县域地表水及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连续5年保持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5.6%。智慧水务平台与巡河App的应用,让河湖长制“治”出成效——汭河、黑河等重点河段水质稳定达Ⅲ类标准,60多种珍稀鸟类重返栖息。

生态“高颜值”催生发展“高质量”。崇信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打造了8种生态资源开发模式:村级改造利用闲置土地发展农文旅融合体,社会资本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开发,农户经营生态采摘园……龙泉寺景区带动周边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非遗文化传承与农耕体验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项目相继落地,中水回用系统年减排污染物52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正如养殖大户毛小伟所言:“生态好了,产业活了,我们的日子更红火了。”

文明创建与生态建设同频共振。崇信县将环保理念融入市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90%,新增健身步道和11个“口袋公园”,1.2万余名志愿者年服务超5000场次。“以前乱停车的严管街,现在成了‘车让人、人守规’的文明示范街。”家住世纪花园的张斌感慨。从“文明育苗”到全民实践,崇信用“生态+文明”的双重笔墨,书写着西北小城的绿色故事。(李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