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聚链成势 “智绘”产业赋能升级
——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链稳步发展
夏日的平凉大地,智能制造的热潮涌动不息。在崆峒区的海螺水泥生产车间,智能控制系统正精准调控着每一道生产工序,数据大屏上实时跳动的参数勾勒出绿色工厂的智慧脉络;泾川县中小企业孵化园内,加银机电的微型马达生产线高速运转,一只只精密零件从这里走向全国市场;庄浪县墨方渔具的直播间里,主播正通过数智平台与全国钓友互动,手绑子线的精湛工艺引来阵阵点赞……
今年上半年,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链紧扣“三区一城市”建设目标,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主线,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市工信局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智能制造产业链完成产值25.5亿元,同比增长10.5%,新增链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户,规上企业总数达48户,链上企业突破70户,一幅“智”造引领、“链”接未来的产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项目引擎轰鸣:从蓝图到实景的跨越
走进崇信工业集中区,甘肃雨森年产36万吨高档生活用纸项目的生产车间里,卷纸、抽纸等产品正通过自动化流水线完成加工、包装,一派繁忙景象。“一期项目已建成14条后加工生产线,累计生产各类生活用纸1800吨,销往陕甘宁新等西北地区,带动230多人就业。”雨森公司副经理王帅指着满负荷运转的设备介绍道。这个总投资45亿元的重大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未来将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纸制品生产基地。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上半年,我市建立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库,对25个产业链项目实施清单化管理,其中续建项目13项、新建项目12项,计划完成投资11.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6.07亿元,一个个项目的落地生根为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泾川县,中辉利拓年产5万吨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线项目的1号厂房内,18条农用地膜生产线正有序运转,月产量可达2000吨。“我们采用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品废弃后能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企业负责人介绍,项目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将达2亿元,为绿色制造再添新力量。
从雨森新材料高档生活用纸(一期)、三力明环保包装袋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到齐赞食品年产5万吨肉制品、豪斯特(静宁)汽车座椅头枕及扶手项目的加速建设,平凉大地上,项目建设的“热度”持续攀升,转化成产业发展的“速度”与“高度”。
发展如奔棋,落子即有声。一个个重点项目的加速推进,不仅撑起了产业链的“骨架”,更激活了区域经济的“血脉”,为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集群效应凸显:从单点突破到链式发展
在平凉工业园区,国维淀粉的生产车间里,玉米经过深加工变成洁白的淀粉,这些淀粉又作为原材料,被送往隔壁的甘肃量维生物医药原料绿色制造项目车间,通过生物发酵工艺合成医药中间体。“我们上半年完成产值9.9亿元,围绕玉米淀粉这一核心原料,已吸引量维医药、新仰韶生物等企业落地,形成了‘玉米—淀粉—医药中间体’的产业链条。”国维淀粉负责人介绍。
这种“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发展”的模式,正是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链发展的生动写照。
通过实施“链长制”,梳理企业上下游“家谱”,明确产业发展“族谱”,构建起“链长+链主+专班”的工作推进体系,装备制造、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纸制品包装四大子链齐头并进,集群效应加速释放。
装备制造子链上,加银机电微型电机生产一期建成投产,二期一条生产线已完成安装,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玩具、安防等领域;红峰蒸汽疏水阀研发与生产数字化改造项目完成研发,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生物制造子链中,除了国维淀粉引领的产业集群,新仰韶生物酶制剂生产项目也已建成运行,为产业链再添新动能。
新能源新材料子链上,幄肯碳素复合材料项目建成投产并成功入规,围绕其上下游的景斐新材料等企业正加速聚集;绿色纸制品包装子链里,恒达智能包装的高端化设备更新、雨森纸制品(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在泾川县中小企业孵化园,这种集群效应更为明显。89亩的园区内,已签约入驻企业9户,建成投产7户,从脱水蔬菜、辣椒酱到电动车、微型马达,不同领域的企业在这里共享资源、协同发展。该园区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模式,入驻企业总投资达3.7亿元,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将突破4.1亿元,带动就业1100多人。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从单个企业的茁壮成长到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我市智能制造产业正以“抱团发展”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创新动能澎湃:从技术突破到数智赋能
“大家看,这副手绑子线采用内压线式绑制手法,既坚韧又灵敏,每一副都是‘艺术品’。”在庄浪县墨方渔具的直播间里,主播正展示着公司的核心产品。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企业,凭借首创的手绑子线技术占领市场空白,今年营业额已达1600多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其自主研发的“墨方APP”数智化综合平台,已拥有20多万用户,实现了销售下单、生产跟踪、客户查询的全流程透明化。
创新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驱动力。上半年,我市不断加强科技政策宣传,开展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指导服务,推荐3户企业申报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户,创新动能持续迸发。
海螺水泥2280万元的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升级项目成效显著。该公司通过新增优化控制系统、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实现了水泥熟料生产过程风、煤、料等参数的自动操作和指标优化;70台(套)自动取样设备、12条样品自动输送通道的安装,让生产更精准、更高效。项目投运后,生产效率和整体运行水平大幅提升,为企业深化绿色发展、践行低碳理念再添动力。
大规模设备更新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上半年,我市实施“三化改造”重点项目53项,完成投资12.3亿元;推荐的3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中,2项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获支持534万元,为企业技术升级注入“资金活水”。
甘肃沪佑正通电气系统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300多套全自动裁线机、半自动压接机等设备有序运转,年产商用车线束20万套、乘用车线束10万套的能力,使其成为吉利汽车、比亚迪等车企的重要供应商。“我们拥有完整的设计能力和符合TS16949体系要求的管理能力,依托当地人力资源优势,正努力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汽车电气控制系统研发生产基地。”公司总经理许欧阳说。
科技为翼,方能高飞。从技术创新到数智赋能,平凉智能制造企业正以创新为笔,书写着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开放合作赋能:从本土发展到内外联动
今年以来,我市还多次赴北京、广东、河南等地开展招商活动,与中国五矿集团、中粮集团等企业对接洽谈,开放合作的大门越开越大。
这种开放合作不仅体现在“走出去”,更体现在“引进来”和“强起来”。甘肃量维生物医药原料绿色制造项目,利用国维玉米淀粉延链至葡萄糖作为培养基,生产胱氨酸等医药中间体;甘肃新仰韶微生物制剂项目,以玉米淀粉、葡萄糖等为原料,生产微生物菌剂、生物酶制剂等产品,正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典范。
墨方渔具的市场版图不断扩大,除了全国32个省、121个地级市的3800多家代理商、经销商,还将市场拓展到了澳门和韩国市场……这些企业的发展,正是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链开放合作、内外联动的生动缩影。
展望未来,我市将继续紧盯打造全国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目标,加快转型升级、狠抓招商引资、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数实融合,让智能制造产业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一个产业更优、创新更强、集群更兴的平凉,正向我们走来。
(记者 : 张成龙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上一篇: 我市全力提升区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下一篇: 红牛“组团”养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