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技要效益:平凉民企的突围之路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平凉企业不甘落后,勇于进取,正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通过技术革新、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协同,逐步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造”的跨越,凸显了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深远意义。
我市近年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从研发到转化的全链条扶持。政策导向下,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目前,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27家。“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发明专利拥有量219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3.81亿元,科技创新生态日趋完善。
平凉诸多企业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打破行业瓶颈,实现产品附加值的跃升。甘肃红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疏水阀、凝结水回收装置、减温减压装置系列产品,销往全国30个省份,公司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称号;甘肃恒星特种陶瓷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陶瓷真空室、气路绝缘器等新品,作为进口替代产品,已被多个国内重点项目使用。这种专业细分领域的科技领先,成为企业站稳市场、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
静宁智慧苹果产业园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生产智能化与管理数字化。实践充分表明,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更重塑了传统产业的发展逻辑。
平凉企业深谙“闭门造车”的局限,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平凉工业园区与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共建博士服务站,吸引高层次人才驻点服务,推动技术落地,帮助入园企业提升科技水平。这种“企业出题、科研解题”的模式,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平凉新丰园农业科技公司依托院士团队,引进新品种,建成试验基地100亩,销售收入实现大幅增长,成为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标杆。以“院地合作”为载体,平凉红牛研究院通过长期实地测量和基因测序,建立了平凉红牛育种数据库,采集了包括体高、胸围、基因标记等关键数据,筛选出与雪花肉、嫩度等优质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尽管成效显著,平凉企业仍面临研发投入强度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挑战。部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不足,存在“重申报、轻应用”的现象。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在政策扶持、技术攻坚与协同创新的多重驱动下,企业正逐步将科技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作为民营企业,唯有持续向科技要效益,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记者 :胥富春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