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林权改革赋能 林下经济生金
——我市全面推行林权不动产登记

  • 时间:2025-07-25 08:51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盛夏时节,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村民白建国站在自家林地里,手里攥着去年领到的林权不动产登记证,脸上洋溢着笑容:“有了这个‘红本本’,心里踏实多了!”

记者了解到,去年深化林权制改革,泾川县牛角沟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白家村90户群众的1025亩和村集体的230亩林地统一管理,发展生态旅游,去年公司收入2.4万元,按照3:7的比例给村民分红,每亩地能分到16.4元。“荒山林都能有分红!”村民们高兴地说。

这是我市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抓手,锚定“产权明晰、流转顺畅、保护严格、利用高效”目标,通过机制创新、难题破解、成果转化三维发力,推动林权不动产登记证颁发工作。泾川县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证全域覆盖,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林业改革“平凉样板”,为林下经济发展夯实了产权根基。

积极建立“市级统筹协调、县乡精准落实、村级一线执行”三级体系,将林权登记纳入林长制考核,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机制。以自然村为单元建立“三权”动态台账,实时更新流转、变更等数据,实现数据可视化管理。去年3月以来,完成宗地勘测271.2万亩,为颁证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撑。其中,泾川县作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在数据动态管理方面推进有力,为全市提供了现实参考。推行“颁证+回访”机制,在完成颁证后定期回访农户,了解权证使用情况,及时解决群众诉求。2024年8月以来,泾川县已完成颁证1.2万本,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自身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泾川县王村镇曾经因上世纪90年代林权划分不清,遗留了大量纠纷。去年以来,泾川县组织工作专班深入乡村,通过内业资料调阅、数据库比对、现地核实勘界、入户了解等方式,对林地地类重叠、林地面积减少、增户减户、林地流转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累计化解各类问题2510件,像这样的案例在全市比比皆是。

同时,开展林权档案“清零行动”,2024年3月以来,清理历史档案8.7万份,建立电子台账,完成271.2万亩林地权属核查,实现“一宗一档、权属清晰”。泾川县全面清查97.04万亩集体林地状况,整理4597份林权档案,完成7.35万宗宗地勘测,为高效颁证奠定坚实基础。针对林权确权过程中出现的历史遗留问题,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成功化解6573件难题。除此之外,采取深入实地调研、多方协调沟通、依法依规处理等方法,彻底扫清颁证过程中的障碍,确保颁证工作顺利推进。并全面推广“泾川样板”,推动各县(市、区)实现不动产证自然村全覆盖。泾川县被列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后,完成林权调查摸底面积97.04万亩,占应调查面积的100%,为全市林权不动产登记证颁发工作稳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了产权保障,林地流转活跃起来。泾川县城关镇村民何清华发展生态鸡养殖,年收入翻了几番。他笑着说:“现在林地流转活跃,我养的生态鸡从开始的一批2000多只,到现在已经扩大到一批1万只了。”

我市严格按照《关于统一经营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建立集体林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全市累计完成林权流转106万亩,林权抵押面积47万亩、贷款金额12亿元,有效盘活林地资源,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力促进了林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产权保障为依托,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景观利用+多元融合”的五大林下经济模式。    

“我们将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持续发力,积极推进‘三权分置’,优化林权抵押贷款,积极贯彻绿色金融理念,进一步拓宽林农林企融资渠道,盘活生态资产价值,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有力推动林下经济提质增效和林农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崇信县林草中心副主任朱琳表示。

林下经济更是百花齐放。在泾川县,藏香猪养殖户刘永红扩建了养殖场,预计今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带动周边多户村民增收。崇信县依托丰富林地资源,积极探索“林+畜禽”“林+蜂”“林+旅”等发展模式,全县发展林下经济产业5527亩,建成林区中华蜂养殖基地16处,林下畜禽养殖合作社22个,林下种植3200亩,林间农家乐18户,年均实现营业收入3200万元以上,促进了生态+多元产业健康发展。华亭市的林麝养殖、灵台县的生态鸡产业也蓬勃发展。2025年上半年,全市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7亿元,林产品采集加工702吨、创收5100万元,林下经济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精心打造生态旅游线路和林业产业示范园,大力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2025年上半年,全市发展森林景观利用经营主体62个(森林人家9个、林家乐46个、森林公园7个),接待游客7.19万人次,实现产值2358万元,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增长,“绿水青山”正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通过扎实推进林权不动产登记工作,不仅明晰了产权,更激活了林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活力。”市林草局产业科科长王利霞表示。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宽林下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

 (记者 :郭佳玥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林权改革赋能 林下经济生金 ——我市全面推行林权不动产登记
时间:2025-07-25 08:51

盛夏时节,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村民白建国站在自家林地里,手里攥着去年领到的林权不动产登记证,脸上洋溢着笑容:“有了这个‘红本本’,心里踏实多了!”

记者了解到,去年深化林权制改革,泾川县牛角沟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白家村90户群众的1025亩和村集体的230亩林地统一管理,发展生态旅游,去年公司收入2.4万元,按照3:7的比例给村民分红,每亩地能分到16.4元。“荒山林都能有分红!”村民们高兴地说。

这是我市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抓手,锚定“产权明晰、流转顺畅、保护严格、利用高效”目标,通过机制创新、难题破解、成果转化三维发力,推动林权不动产登记证颁发工作。泾川县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证全域覆盖,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林业改革“平凉样板”,为林下经济发展夯实了产权根基。

积极建立“市级统筹协调、县乡精准落实、村级一线执行”三级体系,将林权登记纳入林长制考核,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机制。以自然村为单元建立“三权”动态台账,实时更新流转、变更等数据,实现数据可视化管理。去年3月以来,完成宗地勘测271.2万亩,为颁证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撑。其中,泾川县作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在数据动态管理方面推进有力,为全市提供了现实参考。推行“颁证+回访”机制,在完成颁证后定期回访农户,了解权证使用情况,及时解决群众诉求。2024年8月以来,泾川县已完成颁证1.2万本,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自身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泾川县王村镇曾经因上世纪90年代林权划分不清,遗留了大量纠纷。去年以来,泾川县组织工作专班深入乡村,通过内业资料调阅、数据库比对、现地核实勘界、入户了解等方式,对林地地类重叠、林地面积减少、增户减户、林地流转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累计化解各类问题2510件,像这样的案例在全市比比皆是。

同时,开展林权档案“清零行动”,2024年3月以来,清理历史档案8.7万份,建立电子台账,完成271.2万亩林地权属核查,实现“一宗一档、权属清晰”。泾川县全面清查97.04万亩集体林地状况,整理4597份林权档案,完成7.35万宗宗地勘测,为高效颁证奠定坚实基础。针对林权确权过程中出现的历史遗留问题,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成功化解6573件难题。除此之外,采取深入实地调研、多方协调沟通、依法依规处理等方法,彻底扫清颁证过程中的障碍,确保颁证工作顺利推进。并全面推广“泾川样板”,推动各县(市、区)实现不动产证自然村全覆盖。泾川县被列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后,完成林权调查摸底面积97.04万亩,占应调查面积的100%,为全市林权不动产登记证颁发工作稳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了产权保障,林地流转活跃起来。泾川县城关镇村民何清华发展生态鸡养殖,年收入翻了几番。他笑着说:“现在林地流转活跃,我养的生态鸡从开始的一批2000多只,到现在已经扩大到一批1万只了。”

我市严格按照《关于统一经营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建立集体林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全市累计完成林权流转106万亩,林权抵押面积47万亩、贷款金额12亿元,有效盘活林地资源,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力促进了林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产权保障为依托,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景观利用+多元融合”的五大林下经济模式。    

“我们将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持续发力,积极推进‘三权分置’,优化林权抵押贷款,积极贯彻绿色金融理念,进一步拓宽林农林企融资渠道,盘活生态资产价值,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有力推动林下经济提质增效和林农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崇信县林草中心副主任朱琳表示。

林下经济更是百花齐放。在泾川县,藏香猪养殖户刘永红扩建了养殖场,预计今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带动周边多户村民增收。崇信县依托丰富林地资源,积极探索“林+畜禽”“林+蜂”“林+旅”等发展模式,全县发展林下经济产业5527亩,建成林区中华蜂养殖基地16处,林下畜禽养殖合作社22个,林下种植3200亩,林间农家乐18户,年均实现营业收入3200万元以上,促进了生态+多元产业健康发展。华亭市的林麝养殖、灵台县的生态鸡产业也蓬勃发展。2025年上半年,全市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7亿元,林产品采集加工702吨、创收5100万元,林下经济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精心打造生态旅游线路和林业产业示范园,大力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2025年上半年,全市发展森林景观利用经营主体62个(森林人家9个、林家乐46个、森林公园7个),接待游客7.19万人次,实现产值2358万元,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增长,“绿水青山”正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通过扎实推进林权不动产登记工作,不仅明晰了产权,更激活了林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活力。”市林草局产业科科长王利霞表示。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宽林下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

 (记者 :郭佳玥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