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崆峒区档案馆馆藏永久文书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完成

  • 时间:2025-07-17 11:04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推进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保护与利用效能,崆峒区档案馆于近日全面完成馆藏永久文书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数智”新动能。

据了解,区馆馆藏永久文书档案涉及146个全宗,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领域重要文件,是记录地方发展、民生变迁的“活字典”。受纸质载体自然老化、查阅损耗等因素影响,部分档案存在字迹模糊、纸张脆化等问题。此次数字化工作以“全面保护、高效利用”为目标,通过高清扫描、数据挂接等技术,将4.5万卷纸质档案转化为可长期保存的电子数据,实现“双套制”管理,为历史记忆上了“双保险”。

为确保工作质效,区馆制定了《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图》,涵盖档案整理、拆卷扫描、图像处理、数据质检及备份归档等环节,全程实行“三审三校”制度。前期整理阶段,工作人员调取档案并登记,全面检查、清理霉变并修复破损部分,确保扫描内容完整。精准扫描时,使用预设参数的平板扫描仪逐页操作,确保字迹、印章清晰,色彩真实。质量把关环节,扫描后立即质检,杜绝漏扫、歪斜、偏色等问题。最后将核查无误的图像与目录挂接,备份刻盘,并及时清点纸质档案入库,履行手续,保证档案完整性。

数字化成果不仅实现了档案“零损耗”保存,更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借助馆内档案查询系统,用户通过“关键词检索+分类导航”可快速查找文件,查档时间由“半天”缩短至“分钟”。今年上半年,共为425人次提供档案查询服务,有力支持了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工作,助力挖掘档案中的“活历史”。

此次数字化扫描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区馆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下一步,区馆将加速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丰富数字档案资源库;强化安全保障,完善灾难恢复备份机制,确保数字档案全生命周期安全可控;并通过组织专项培训等方式,提升数字化技术人才能力,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记者 :杨曼艺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崆峒区档案馆馆藏永久文书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完成
时间:2025-07-17 11:04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推进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保护与利用效能,崆峒区档案馆于近日全面完成馆藏永久文书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数智”新动能。

据了解,区馆馆藏永久文书档案涉及146个全宗,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领域重要文件,是记录地方发展、民生变迁的“活字典”。受纸质载体自然老化、查阅损耗等因素影响,部分档案存在字迹模糊、纸张脆化等问题。此次数字化工作以“全面保护、高效利用”为目标,通过高清扫描、数据挂接等技术,将4.5万卷纸质档案转化为可长期保存的电子数据,实现“双套制”管理,为历史记忆上了“双保险”。

为确保工作质效,区馆制定了《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图》,涵盖档案整理、拆卷扫描、图像处理、数据质检及备份归档等环节,全程实行“三审三校”制度。前期整理阶段,工作人员调取档案并登记,全面检查、清理霉变并修复破损部分,确保扫描内容完整。精准扫描时,使用预设参数的平板扫描仪逐页操作,确保字迹、印章清晰,色彩真实。质量把关环节,扫描后立即质检,杜绝漏扫、歪斜、偏色等问题。最后将核查无误的图像与目录挂接,备份刻盘,并及时清点纸质档案入库,履行手续,保证档案完整性。

数字化成果不仅实现了档案“零损耗”保存,更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借助馆内档案查询系统,用户通过“关键词检索+分类导航”可快速查找文件,查档时间由“半天”缩短至“分钟”。今年上半年,共为425人次提供档案查询服务,有力支持了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工作,助力挖掘档案中的“活历史”。

此次数字化扫描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区馆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下一步,区馆将加速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丰富数字档案资源库;强化安全保障,完善灾难恢复备份机制,确保数字档案全生命周期安全可控;并通过组织专项培训等方式,提升数字化技术人才能力,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记者 :杨曼艺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