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包村干部眼中的刘坪之变
万玉鹏是庄浪县南坪镇政府干部。2019年至今,作为刘坪村的包村干部,他循着田埂与炊烟一步步走进刘坪的日常,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的变迁,用真心感受乡村振兴给村里带来的改变。于他而言,这既是一段全新的旅程,也是一次深刻的历练。日前,记者对万玉鹏进行了访谈,听他讲述刘坪村的蜕变故事。
2019年8月,一份崭新的使命悄然落在肩头——我成为了刘坪村的包村干部。那时的“刘坪”,于我而言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地名,未曾料想,自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岁月的沉淀里,我渐渐读懂了刘坪的呼吸与脉动,它褪去了昔日的旧颜,在时光的打磨中绽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新姿。
首先说刘坪村的道路硬化,和万千乡村并无二致,蜿蜒的羊肠小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浆裹腿。
转机自2013年悄然开启。新农村建设的春风遍拂刘坪,主干道在机械轰鸣中拓宽延伸,坑洼巷道被一一平整,多年淤塞的死胡同也彻底打通。截至2020年,4000余米通社道路完成硬化,户户通的水泥路延伸至每一户门前,1600余米排洪渠完成砌石加固,600余米暗渠悄然铺就,800米防护栏如长龙蜿蜒,牢牢托住村民出行的平安。
当村里最后一段土路彻底消失的那天,村民刘大娃开着崭新的电动农用三轮车,风驰电掣般直抵家门口,他感慨道:“从前去县城赶集,翻山越岭全靠肩扛背驮。现在即便是雨天,也能一脚油门直达县城。”
村前的南洛河,是刘坪人去往县城、耕种对面北山的必经之路,旱季水流尚缓时,村民们垫块大石头勉强蹚水过河;可一入雨季,尤其是暴雨过后河水猛涨,便无法通行。2017年,一座便民桥横跨南洛河之上。竣工通车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齐齐涌到桥上,扶栏远眺的、驻足赞叹的,每个人的眼角眉梢都漾着藏不住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村东头的大坡正对着洛河便民桥,虽然像条泥渠,但确是村民出行的捷径。村里在规划道路硬化工程时,把大坡整治列为重点,现在路面宽大平整,新修的排水沟沿着路边延伸,真正做到了路是路、渠是渠,走起来干净又踏实。
其次是刘坪村的亮化。过去的刘坪村,夜晚是寂静的“黑洞”。村民刘婶提起往事仍心有余悸:“十年前孩子下晚自习,我得举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去接,路上滑溜溜的,摔过好几回呢。”
2020年,随着道路硬化工程同步推进,村里在十字路口和拐弯处装上了13盏太阳能路灯。但是夜晚的刘坪村依旧冷清,村民们大多天刚黑就早早熄灯入睡。
2024年,村里几位热心人士带着75盏崭新的路灯回来了。主干道装上了路灯,公园的廊檐下装上了暖黄色的壁灯,村民庭院门口也立起了造型别致的庭院灯。孩子们在灯光下追逐嬉戏,老人们搬着小马扎聚在路灯下,摇着蒲扇拉家常。
再次是刘坪村的绿化。曾经的刘坪村,荒沟连着荒坡,庄稼在沙窝里挣扎着长。
2017年,村里来了一支“造林大军”。党员们扛着铁锨走在最前头,油松、侧柏、云杉等树苗被一棵棵栽进贫瘠的黄土里。416棵树苗连成一片,如一道绿色的长城,稳稳挡住了肆虐的风沙。村民们也纷纷扛起锄头加入队伍,有人挥锹挖坑,有人弯腰填土,有人提着水桶浇水……大家干劲十足,希望能让这片土地重获生机。
岁月流转,当年的小树苗渐渐舒展枝叶,长得郁郁葱葱。村民们路过林间,看着挺拔的树干、厚实的绿叶,脸上总会漾起久违的笑容。
2020年,刘坪村的绿意又添了一笔。村里建起9亩的村中公园,1万余株苗木在这里扎下了根,公园里四季常绿。
如今的刘坪村,白日里绿意盎然、鸟语花香,夜晚灯光璀璨、暖意融融。村民们的日子,也跟着这满眼的绿色变得鲜活起来。
最后说刘坪村的美化。“二沟”曾是刘坪村的“伤疤”,一道深沟将村庄割裂,沟底垃圾成堆,暴雨时洪水咆哮。2019年,随着以工代赈专项资金的划拨,通往西边小庄的道路由羊肠小道变为坦途,村庄由残缺变为一体。
“二沟”得到彻底治理。刘坪村充分利用“二沟”垫方,在基础上修建村内广场1处600平方米,配齐了健身器材,并在广场东边修建村史馆1座270平方米,南边修建秦腔活动室1座32平方米。广场北边建成占地9亩的村中公园1座,栽植绿化苗木1万余株;安装太阳能路灯4盏;成为村庄的“绿意天堂”。
尤其是村中公园园林专家规划栽种了樱花、海棠、紫薇等名贵花草,还点缀红枫、银杏等观赏树木。每到春天,粉色的樱花如云似霞,夏日里海棠花开得娇艳欲滴,秋天红枫如火、银杏金黄,冬天苍松翠柏,四季轮回,美不胜收。在公园中央,特意种下的一棵棵造型优美的桂花树,每逢金秋整个村庄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公园周围,则是精心设计的绿化柏墙,翠绿的柏墙犹如一条长龙将公园包裹得严严实实,仿佛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沿着公园蜿蜒的小径漫步,两旁是修剪整齐的绿篱和错落有致的花丛,仿佛置身于一座小型的江南园林。
刘坪村的蝶变,是泥土路蜕变为康庄道的铿锵足音,是黑夜里次第亮起的万家灯火,是荒坡披绿时写下的无声誓言,是沟壑化景处藏着的匠心独运,更是乡风文明破茧新生的生动注脚。
站在村口远眺,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如四色丝线经纬交织,织就一幅乡村振兴的锦绣长卷。这画卷的铺展,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富民政策春风化雨,离不开镇村两级干部的积极争取与合力推进,离不开本村乡贤与热心人士的桑梓情深、倾力相助。
(万玉鹏/口述 本报记者 丁小凤/整理)
下一篇: 静宁:绿色建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