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搬到安全地 迁进幸福里
——华亭市、静宁县聚力绘就“安居乐业”新图景

  • 时间:2025-08-16 09:32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华亭市马峡镇马峡村庙台社青瓦白墙的新居排排错落,灰白色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

马峡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暨庙台以工代赈项目工程迎来收官时刻——26户深山百姓彻底告别“雨季不眠夜”,搬到新家园,耕耘新生活。

走进马峡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暨庙台以工代赈项目现场,一栋栋青瓦白墙的新居沿山势铺展,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从高空俯瞰,一道优美的弧线将几十座新居揽入其中,户内房屋主体建造已经完结,工人们忙着墙体涂白、粉刷、地砖贴合等收尾工作。

“马峡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总投资1184万元,分两期推进。一期建成房屋16座,集中安置16户36人;二期计划安置10户26人,目前已完成房屋主体、围墙、大门及内部装修,8月底实现群众搬迁入住。同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实施马峡镇庙台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改建道路7公里,新建C20河堤护岸670米。”华亭市马峡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主任丁小勇介绍。

据了解,2024年,马峡镇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帮助16户群众实现“安居梦”,同时配套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群众还在房前屋后发展起庭院经济,养花种菜,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还过上了好日子。

“为保障搬迁群众生活,我镇通过开发公益岗、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就近务工等举措,强化后续产业扶持,全力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好、能致富。”丁小勇说。

庙台新村飘起第一缕炊烟,只是华亭市推进避险搬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华亭市紧紧围绕“搬得进、住得稳、生活好”的目标,盯紧地灾隐患点,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建设安置点,配套建设水、电、暖、网、路等基础设施,让群众搬进新房子,过上新生活。

本报静宁讯 (记者李倩 王安琪)住房是民生之要,安居是乐业之本。近年来,静宁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用心做好“后半篇文章”,让群众不仅“挪得出”,更能住得稳、过得好。

仁大镇抢抓项目机遇,积极推进搬迁工作,累计帮助140户群众完成搬迁,其中,扯弓塬村69户、216人顺利搬迁到新居。

走进仁大镇扯弓塬村新居民点,一栋栋民居整齐排列,平坦整洁的水泥路连通内外。搬迁户王军太的家中,房间布局合理,冰箱、电视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我以前住的地方就在山畔,房屋是板房那一种,不安全,路也不好走。现在搬到这里,房子特别好,门前的路很宽敞,我们全家住着满意得很。”王军太高兴地说。

群众的幸福感,离不开扎实的配套保障。为让搬迁成效落地生根,静宁县持续优化工作措施,破解工作难题,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落实落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确保群众搬得安心、住得顺心。

“为保障搬迁成效,我们优化配套设施,硬化巷道、构筑安全护坡、修建排水渠,铺设人行道,还建成小广场一处,配套健身器材10套,有效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仁大镇党委副书记曹兴介绍道。

扯弓塬村是静宁县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一个生动缩影。静宁县以“挪得出、住得稳、过得好”为目标,不仅让群众避险住上了新房,更温暖了群众的“心”房。

从险地陋室到安全新居,从出行难、安居难到设施全、人心暖,静宁县的避险搬迁不仅让群众搬离了危险,更搬来了安心与希望。越来越多像王军太这样的群众,在亮堂的新家里,续写着幸福日子的新篇章。((记者马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搬到安全地 迁进幸福里 ——华亭市、静宁县聚力绘就“安居乐业”新图景
时间:2025-08-16 09:32

华亭市马峡镇马峡村庙台社青瓦白墙的新居排排错落,灰白色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

马峡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暨庙台以工代赈项目工程迎来收官时刻——26户深山百姓彻底告别“雨季不眠夜”,搬到新家园,耕耘新生活。

走进马峡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暨庙台以工代赈项目现场,一栋栋青瓦白墙的新居沿山势铺展,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从高空俯瞰,一道优美的弧线将几十座新居揽入其中,户内房屋主体建造已经完结,工人们忙着墙体涂白、粉刷、地砖贴合等收尾工作。

“马峡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总投资1184万元,分两期推进。一期建成房屋16座,集中安置16户36人;二期计划安置10户26人,目前已完成房屋主体、围墙、大门及内部装修,8月底实现群众搬迁入住。同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实施马峡镇庙台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改建道路7公里,新建C20河堤护岸670米。”华亭市马峡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主任丁小勇介绍。

据了解,2024年,马峡镇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帮助16户群众实现“安居梦”,同时配套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群众还在房前屋后发展起庭院经济,养花种菜,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还过上了好日子。

“为保障搬迁群众生活,我镇通过开发公益岗、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就近务工等举措,强化后续产业扶持,全力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好、能致富。”丁小勇说。

庙台新村飘起第一缕炊烟,只是华亭市推进避险搬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华亭市紧紧围绕“搬得进、住得稳、生活好”的目标,盯紧地灾隐患点,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建设安置点,配套建设水、电、暖、网、路等基础设施,让群众搬进新房子,过上新生活。

本报静宁讯 (记者李倩 王安琪)住房是民生之要,安居是乐业之本。近年来,静宁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用心做好“后半篇文章”,让群众不仅“挪得出”,更能住得稳、过得好。

仁大镇抢抓项目机遇,积极推进搬迁工作,累计帮助140户群众完成搬迁,其中,扯弓塬村69户、216人顺利搬迁到新居。

走进仁大镇扯弓塬村新居民点,一栋栋民居整齐排列,平坦整洁的水泥路连通内外。搬迁户王军太的家中,房间布局合理,冰箱、电视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我以前住的地方就在山畔,房屋是板房那一种,不安全,路也不好走。现在搬到这里,房子特别好,门前的路很宽敞,我们全家住着满意得很。”王军太高兴地说。

群众的幸福感,离不开扎实的配套保障。为让搬迁成效落地生根,静宁县持续优化工作措施,破解工作难题,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落实落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确保群众搬得安心、住得顺心。

“为保障搬迁成效,我们优化配套设施,硬化巷道、构筑安全护坡、修建排水渠,铺设人行道,还建成小广场一处,配套健身器材10套,有效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仁大镇党委副书记曹兴介绍道。

扯弓塬村是静宁县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一个生动缩影。静宁县以“挪得出、住得稳、过得好”为目标,不仅让群众避险住上了新房,更温暖了群众的“心”房。

从险地陋室到安全新居,从出行难、安居难到设施全、人心暖,静宁县的避险搬迁不仅让群众搬离了危险,更搬来了安心与希望。越来越多像王军太这样的群众,在亮堂的新家里,续写着幸福日子的新篇章。((记者马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