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激发潜能“老把式”显身手
人勤春早,清棚、松土、覆膜……百里镇崖湾村蔬菜大棚里,数十位村民拉着地膜来回穿梭,村民窦存福忙着平整土地,“今年要种甜瓜,清理好大棚、备齐种子,就等着下地哩。”
好收成来自精挑细选的品种,“改用良种,减少肥药,抓好上市的时间,去年甜瓜一棚产量达2000多斤,仅甜瓜一项就给合作社挣了近3万元。”窦存福语气里透着自豪。
自打2020年村上发展特色产业,52岁的窦存福夫妇在种植自家玉米之余便在家门口打起了短工,“别看现在老窦能得很,几年前还是村里的贫困户,能脱贫全靠村上帮。”一旁的村民嘻嘻笑道。
“好收入来自观念转变,老窦能有现在的好日子也是自己奋斗的。”崖湾村党支部书记孙润祥解释道,“像老窦一样,村民们以前就认准玉米这一项,村上通过大量工作引导群众多渠道增收,扶持特色养殖和家庭发展庭院经济,更重要的是引导群众认识科学种田,改变过去那种广种薄收的种植观念。”
“改用良种、有机肥,改进种植技术,搞全膜玉米,去年玉米每亩产量有1000多公斤,靠种地挣了十几万元,更别提还有我们两口子给村里打短工的收入了。”窦存福语气里透着自豪。
窦存福腰包鼓起来源自他的成功转型。“以前,地越种越瘦,玉米卖不上价,咋就不会种地了?”窦存福一度心里直嘀咕,“要说种地,咱都轻车熟路。可怎么闯市场、增效益,心里实在没底。”
参加村里的培训,窦存福打开了思路。“选择适合的品种,要活杆成熟,以有机肥、复合肥为主,还得种全膜玉米。”窦存福说。他向技术专家请教学习,老经验融合新技术,摸索出绿色种植规范。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逐步配齐,耕种收实现全程机械化。窦存福成了十里八乡的种粮能手。
持续多年的技能培训、产业扶持使得崖湾村52户如窦存福一般的低收入者转变思路,或改变种植模式,或种养结合,或发展家庭农场……
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乡村产业,“老把式”们大有作为。“老农民经验丰富,村里通过精准培训,激发他们的潜能,收入咋可能搞不上去?”孙润祥笑道。
(记者 :孙筱娜 朱强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