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小作坊”变身“大产业”
——我市创新建设食品集中加工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 时间:2025-05-25 10:07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清晨五点半的崆峒区面制品集中加工区,和面机的轰鸣声打破了黎明时分的宁静。数十个食品加工作坊里灯火通明,各个生产加工线上的工人们身着统一工装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个占地24亩的加工区可容纳50多户面制品小作坊,主要生产鲜面、白吉饼、蒸馍、酿皮等特色面食,已成为我市推动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范例。

在微粮坊食品加工车间,兰海平和他的团队正在赶制当天的第一批面食,透过“互联网+透明车间”系统,每个区域的每个环节都清晰可见。“以前在居民区小作坊生产,场地小不说,还经常被投诉卫生问题。”兰海平边操作和面机边说:“自从入驻到集中加工区后,订单量是越来越多了。”

曾经“小散乱”的食品小作坊,如今通过集群化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近年来,我市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这一核心,创新打造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推动传统食品产业从“小散乱”向“名特优”转变。目前,全市7个集中加工区已吸纳350家小作坊入驻,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规范达标率为100%,培育命名“平凉市示范食品小作坊”2批140户。其中4个加工区年产值过亿元,崆峒区清真肉制品集中加工区年产值达到8亿元,走出了一条“集中发展、规范提升、品牌培育”的新路径。

“过去食品小作坊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管理难等问题。”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这一发展瓶颈,我市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投资、市监抓总、部门配合”的建设模式,推动小作坊从“单打独斗”向“集群发展”转变。在具体实施中,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盘活存量、拓展增量”的思路,采取“依靠集中加工区,发展示范小作坊,提升普通小作坊,打击游击黑作坊”的方式,分批分期逐梯次提升转化,确保了产业升级有序推进。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建设质量,市县两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累计投入1.2亿元、吸引第三方投资3亿元,重点完善水电气暖、电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目前,各集中加工区均已建成标准化厂房,生产环境显著改善。

同时,在服务创新方面,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行“一窗式”“一网式”“一站式”“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政务服务模式,不断优化食品小作坊审批流程,将申报材料由8项精简至4项,许可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食品加工小作坊登记证》注册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为解决销售难题,同步组建“平凉西北绿源”电商平台,覆盖多个电商品牌,年销量700万元;建成平凉食汇达食品配送中心,铺设直营店和配送仓30余个,配送货值3000万元,助力小作坊产品走向全国。

在推动食品小作坊规范化发展的同时,我市还着力构建现代化监管体系,以科技赋能食品安全管理。

走进面制品集中加工区的监控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车间的生产画面。监管人员介绍,通过“陇上食安”平台的“互联网+透明车间”系统,可以随时调取任何一个车间的监控。这套智慧监管系统配合“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创新机制,以及“社会面清零”专项行动,已关停取缔“黑作坊”80余户,为产业发展筑牢了安全底线。

通过集中加工区建设,我市不仅破解了“小散乱”监管难题,更推动形成了“技术升级+品牌培育”的双轮驱动模式。“食家巷”品牌成功入选央视新媒体电商直播,产品远销全国多地。发布《静宁烧鸡》《静宁大饼》两项团体标准,注册集体商标,盘活闲置房产2.8万平方米,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传统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这一系列举措有效解决了小作坊分散经营的监管难题,同时通过基础设施的集中投入和标准化建设,显著提升了食品生产的规范化水平,为后续的品牌培育和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服务体系,推动小作坊从传统加工向品牌创造升级,让传统美食焕发新活力。

(记者 : 张霞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小作坊”变身“大产业” ——我市创新建设食品集中加工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时间:2025-05-25 10:07

清晨五点半的崆峒区面制品集中加工区,和面机的轰鸣声打破了黎明时分的宁静。数十个食品加工作坊里灯火通明,各个生产加工线上的工人们身着统一工装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个占地24亩的加工区可容纳50多户面制品小作坊,主要生产鲜面、白吉饼、蒸馍、酿皮等特色面食,已成为我市推动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范例。

在微粮坊食品加工车间,兰海平和他的团队正在赶制当天的第一批面食,透过“互联网+透明车间”系统,每个区域的每个环节都清晰可见。“以前在居民区小作坊生产,场地小不说,还经常被投诉卫生问题。”兰海平边操作和面机边说:“自从入驻到集中加工区后,订单量是越来越多了。”

曾经“小散乱”的食品小作坊,如今通过集群化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近年来,我市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这一核心,创新打造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推动传统食品产业从“小散乱”向“名特优”转变。目前,全市7个集中加工区已吸纳350家小作坊入驻,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规范达标率为100%,培育命名“平凉市示范食品小作坊”2批140户。其中4个加工区年产值过亿元,崆峒区清真肉制品集中加工区年产值达到8亿元,走出了一条“集中发展、规范提升、品牌培育”的新路径。

“过去食品小作坊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管理难等问题。”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这一发展瓶颈,我市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投资、市监抓总、部门配合”的建设模式,推动小作坊从“单打独斗”向“集群发展”转变。在具体实施中,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盘活存量、拓展增量”的思路,采取“依靠集中加工区,发展示范小作坊,提升普通小作坊,打击游击黑作坊”的方式,分批分期逐梯次提升转化,确保了产业升级有序推进。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建设质量,市县两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累计投入1.2亿元、吸引第三方投资3亿元,重点完善水电气暖、电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目前,各集中加工区均已建成标准化厂房,生产环境显著改善。

同时,在服务创新方面,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行“一窗式”“一网式”“一站式”“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政务服务模式,不断优化食品小作坊审批流程,将申报材料由8项精简至4项,许可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食品加工小作坊登记证》注册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为解决销售难题,同步组建“平凉西北绿源”电商平台,覆盖多个电商品牌,年销量700万元;建成平凉食汇达食品配送中心,铺设直营店和配送仓30余个,配送货值3000万元,助力小作坊产品走向全国。

在推动食品小作坊规范化发展的同时,我市还着力构建现代化监管体系,以科技赋能食品安全管理。

走进面制品集中加工区的监控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车间的生产画面。监管人员介绍,通过“陇上食安”平台的“互联网+透明车间”系统,可以随时调取任何一个车间的监控。这套智慧监管系统配合“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创新机制,以及“社会面清零”专项行动,已关停取缔“黑作坊”80余户,为产业发展筑牢了安全底线。

通过集中加工区建设,我市不仅破解了“小散乱”监管难题,更推动形成了“技术升级+品牌培育”的双轮驱动模式。“食家巷”品牌成功入选央视新媒体电商直播,产品远销全国多地。发布《静宁烧鸡》《静宁大饼》两项团体标准,注册集体商标,盘活闲置房产2.8万平方米,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传统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这一系列举措有效解决了小作坊分散经营的监管难题,同时通过基础设施的集中投入和标准化建设,显著提升了食品生产的规范化水平,为后续的品牌培育和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服务体系,推动小作坊从传统加工向品牌创造升级,让传统美食焕发新活力。

(记者 : 张霞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