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把论文写在田野上——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郑爱红

  • 时间:2025-06-05 08:59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夏日的崆峒区草峰塬上,晨雾还未散尽。在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栽培试验示范点,新栽种的一株株高粱、小麦、谷苗憋足了劲儿破土而出,迎风见长。

不到上午7时,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郑爱红就已经蹲在田地里,轻捏土壤测试墒情,仔细“考量”着苗麦生长情况。

“土壤湿度适宜,未来几天还能下场雨。”她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对身旁的农民介绍要注意的事项。

9年前,这位出生于庄浪县盘安镇的农村姑娘考入四川农业大学时,怀揣着最朴素的农业梦。从填报高考志愿到攻读硕士研究生,从本科的种子科学与工程到研究生的蔬菜学专业,她始终把目光盯在“农”字上。

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出差时间长、劳动强度大,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郑爱红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平凉,进入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到岗后,郑爱红迅速展开调研,了解平凉产业发展情况。通过不断实地考察,与乡镇干部、农户深入交流,掌握各地自然环境、农作物生长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眼下,走进泾川县汭丰镇龙王村现代农业设施蔬菜示范园,整齐的蔬菜大棚依次排列,保温卷帘内透着瓜果的清香,甜瓜、番茄、辣椒、黄瓜等果蔬长势喜人,村民正抢抓时节采摘、销售。

2022年4月起,郑爱红在泾川县汭丰镇挂职副镇长。随着近年来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的建设,设施蔬菜产业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既然在镇上,就要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帮助农民提高产业效益。”

针对日光温室常年连作,土壤质量不佳,指导群众进行高温焖棚,引进抗病性强的番茄品种;在同中、百烟等村示范种植全膜玉米3050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8亩;完成秋冬种小麦5068亩,冬油菜892亩……

挂职的两年里,郑爱红走遍镇上的每片土地,带着大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清理荒废苗木820.16亩、集中整治撂荒地216.8亩,新建高标准农田630亩,开展栽培技术培训,全力帮助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在与农作物打交道中,郑爱红日渐明白,农业研究不能高高在上,要了解种植户急难愁盼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真正走进百姓心里。

在经作科,郑爱红引进示范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蓝花、甘蓝等优良蔬菜新品种200余个,集成示范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管理、集约化育苗、高垄膜下滴灌、全膜垄作节水、秸秆生物反应堆、生物激素应用、无立柱钢架大棚建造等技术20多项。 

依托市级科技项目支持,她在崆峒区、崇信县、泾川县累计示范推广设施蔬菜全程轻简化栽培技术4万亩,大幅提高了种植效益。

“我市正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这给我们农业技术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带来了机遇和平台。”郑爱红告诉记者。

在粮作科,郑爱红从事粮食作物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常年深入基层和农业生产一线,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

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她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参与制定下发平凉市2024年耕地轮作、2024至2025年度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发布冬小麦、冬油菜冬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完成了2024年平凉市冬小麦测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测产、主要秋粮作物测产情况等一系列报告。

“小郑虽还是娃娃,但人家是专家,指导我们种地一点也不含糊。”崆峒区柳湖镇赵堡村村民们都说,郑爱红会把复杂的病虫害防控知识用大家听得懂的“土话”解释,在拉家常中就解决了问题。

崆峒区、灵台县、静宁县……过去几年,在每块试验示范点里,都藏着郑爱红的“科技密码”。

她坚持在田间地头寻找关键技术难题,积极引进糜子、谷子、高粱、小麦新品种,和科室同志一起完成糜子示范面积800余亩,荞麦示范面积700余亩,谷子示范面积4500亩,高粱示范面积3200余亩。

郑爱红坚信,农民要的是“信得过、用得上”的技术。“将论文写在平凉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就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郑爱红说。

  (记者 : 赵育娴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把论文写在田野上——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郑爱红
时间:2025-06-05 08:59

夏日的崆峒区草峰塬上,晨雾还未散尽。在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栽培试验示范点,新栽种的一株株高粱、小麦、谷苗憋足了劲儿破土而出,迎风见长。

不到上午7时,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郑爱红就已经蹲在田地里,轻捏土壤测试墒情,仔细“考量”着苗麦生长情况。

“土壤湿度适宜,未来几天还能下场雨。”她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对身旁的农民介绍要注意的事项。

9年前,这位出生于庄浪县盘安镇的农村姑娘考入四川农业大学时,怀揣着最朴素的农业梦。从填报高考志愿到攻读硕士研究生,从本科的种子科学与工程到研究生的蔬菜学专业,她始终把目光盯在“农”字上。

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出差时间长、劳动强度大,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郑爱红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平凉,进入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到岗后,郑爱红迅速展开调研,了解平凉产业发展情况。通过不断实地考察,与乡镇干部、农户深入交流,掌握各地自然环境、农作物生长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眼下,走进泾川县汭丰镇龙王村现代农业设施蔬菜示范园,整齐的蔬菜大棚依次排列,保温卷帘内透着瓜果的清香,甜瓜、番茄、辣椒、黄瓜等果蔬长势喜人,村民正抢抓时节采摘、销售。

2022年4月起,郑爱红在泾川县汭丰镇挂职副镇长。随着近年来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的建设,设施蔬菜产业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既然在镇上,就要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帮助农民提高产业效益。”

针对日光温室常年连作,土壤质量不佳,指导群众进行高温焖棚,引进抗病性强的番茄品种;在同中、百烟等村示范种植全膜玉米3050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8亩;完成秋冬种小麦5068亩,冬油菜892亩……

挂职的两年里,郑爱红走遍镇上的每片土地,带着大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清理荒废苗木820.16亩、集中整治撂荒地216.8亩,新建高标准农田630亩,开展栽培技术培训,全力帮助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在与农作物打交道中,郑爱红日渐明白,农业研究不能高高在上,要了解种植户急难愁盼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真正走进百姓心里。

在经作科,郑爱红引进示范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蓝花、甘蓝等优良蔬菜新品种200余个,集成示范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管理、集约化育苗、高垄膜下滴灌、全膜垄作节水、秸秆生物反应堆、生物激素应用、无立柱钢架大棚建造等技术20多项。 

依托市级科技项目支持,她在崆峒区、崇信县、泾川县累计示范推广设施蔬菜全程轻简化栽培技术4万亩,大幅提高了种植效益。

“我市正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这给我们农业技术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带来了机遇和平台。”郑爱红告诉记者。

在粮作科,郑爱红从事粮食作物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常年深入基层和农业生产一线,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

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她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参与制定下发平凉市2024年耕地轮作、2024至2025年度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发布冬小麦、冬油菜冬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完成了2024年平凉市冬小麦测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测产、主要秋粮作物测产情况等一系列报告。

“小郑虽还是娃娃,但人家是专家,指导我们种地一点也不含糊。”崆峒区柳湖镇赵堡村村民们都说,郑爱红会把复杂的病虫害防控知识用大家听得懂的“土话”解释,在拉家常中就解决了问题。

崆峒区、灵台县、静宁县……过去几年,在每块试验示范点里,都藏着郑爱红的“科技密码”。

她坚持在田间地头寻找关键技术难题,积极引进糜子、谷子、高粱、小麦新品种,和科室同志一起完成糜子示范面积800余亩,荞麦示范面积700余亩,谷子示范面积4500亩,高粱示范面积3200余亩。

郑爱红坚信,农民要的是“信得过、用得上”的技术。“将论文写在平凉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就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郑爱红说。

  (记者 : 赵育娴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