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阵排云入静宁,“苹果之乡”启示录
陇东黄土高原上,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古成纪——静宁,正在演绎着当代版的“凤还巢”。各地的“归雁工程”尚在摸索阶段时,静宁县已用三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招商引资答卷:累计对接洽谈归雁工程项目163项209.7亿元,引进企业104家,带动就业超万人。这个曾以“静宁苹果”闻名全国的农业大县,如今正以“人才回归”的新叙事重构发展逻辑。探寻其成功的密码,源自深植于黄土高原的文化基因,更彰显着县域治理的智慧创新。
文脉沃土,千年耕读传统的当代转化。静宁自古便是“陇右文枢”,“崇文重教”的文化品格滋养着这片土地。这种历史积淀在当代转化为独特的人才优势——全县13万在外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达27%,形成覆盖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的“人才雁阵”。静宁人骨子里的“反哺情结”与新时代“人才战略”碰撞,催生出“归雁门诊”“归雁讲堂”等创新载体:60余位医学专家返乡义诊,大学教授组团支教,作家采风团用笔尖勾勒果乡新貌。这种将文化认同转化为人才红利的智慧,让千年文脉焕发现代生机。
产业筑基,从苹果经济到“雁阵效应”的升级跃迁。“静宁苹果”品牌价值突破160亿元的产业基础,为“归雁工程”提供了天然磁场。但静宁人的眼光不止于种植端:保口福食品公司投资1.3亿元打造中央厨房,将苹果、红牛等农特产品转化为预制菜,填补产业链空白;锡航农业的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则让“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落地生根。这些项目的共同点在于,均由在外静宁籍企业家带着技术、资金和市场渠道返乡建设。政府精准把握产业链薄弱环节,通过“需求清单”与“人才库”智能匹配,使“苹果之乡”蜕变为涵盖冷链物流、食品加工、智能装备的产业矩阵。
制度创新,县域治理的“静宁方程式”。静宁县委将“归雁工程”上升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1+13+61”三级服务体系:1个县级指挥部统筹,13个驻外联络站穿针引线,61个县直及乡镇部门专班对接。这种架构创新打破行政壁垒,让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归雁”企业家对此深有体会:“从土地审批到环评手续,政务服务中心的‘归雁专窗’三天办结所有流程,这样的效率在沿海也不多见。”更令人称道的是“闭环管理”机制:每个项目从对接到落地都有“服务专员”全程跟踪,收集的企业诉求全部得到回应。这种将“店小二”精神制度化的实践,正是县域营商环境优化的破题之策。
情感共振,乡愁经济学的新注解。静宁人深谙“硬政策”需与“软文化”共振的道理。县委、县政府连续四年发出《致在外静宁人的家书》,用“母亲唤儿”般的笔触激活游子乡愁;驻外联络站定期组织“静宁味道”品鉴会,让一罐苹果醋、一袋烧鸡成为情感纽带。更富创意的是“引才大使”制度:1.7万名干部群众化身“人才猎头”,用乡音乡情打动游子。这种情感运营产生裂变效应,在外发展的静宁籍企业家不仅自己返乡投资,回报桑梓,还积极游说带动商业伙伴来家乡考察,形成了“雁阵”齐飞的生动局面。
生态重构,从“单雁回归”到“群雁共生”。静宁的智慧在于将人才回归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生态。通过设立“归雁基金”、建立“人才飞地”,实现“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良性循环。在教育领域,返乡教授与本地教师结对,打造出“名师工作室+校本教研”的育才模式;在医疗系统,“专家定期坐诊+远程会诊”机制,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服务。这种“授人以渔”的生态构建,使“归雁工程”超越短期项目引进,形成人才与家乡共同成长的长效机制。
雁阵排云入静宁,成纪腾骧映月明。这个曾经的贫困县,用“归雁工程”书写出县域发展的新范式:它以文化认同破解人才流动的功利性,用制度创新打破资源约束,凭情感联结激活内生动力。静宁县的蝶变启示我们,乡土振兴既需要现代产业的钢筋铁骨,更需要文化根脉的绵绵春雨——当千年文脉遇见治理创新,黄土高原也能飞出“金凤凰”。
(记者 : 秦玉龙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上一篇: 华亭:加力推动农业全链条提质增效
下一篇: 我市全力推进“三北”工程提速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