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民生”跟着“民声”走 “硬伤”变成小“亮点”

  • 时间:2025-03-24 09:29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暮春傍晚,夕阳为崆峒区东关街道宝塔社区师范小区披上一层金纱,曾经斑驳的墙面,被文化涂鸦装点,讲述邻里故事;崭新的“友邻中心”里,悠扬的琴声与欢快的交谈声交织;石桌旁,老人们悠然对弈,清脆的落子声和着鸟鸣奏响春日乐章……

“民生”跟着“民声”走

3月17日的傍晚,记者走进东关街道宝塔社区找故事、听民声。宝塔社区位于城区东侧,师范小区有住宅楼6栋15个单元,住户133户391人,因建成年限早、无物业管理,长期存在服务管理差、环境卫生差、共享意识差、公共设施无维护等问题,是典型的“三差一无”小区,居民对小区改造提升的愿望很迫切。

对此,宝塔社区坚持党建为引领,依照“三抓三促”行动要求,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行动,实现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面子美”到“里子美”的整体焕新“蝶变”,让居民“有居更优居”。

“小区好多路灯都坏了,光线太暗,夜晚行走不方便。”今年62岁王建中老师在小区住了30多年,他还向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小区的停车问题也需要解决……

小区管理得好不好,居民最有发言权,为此,社区积极推进党支部阵地前移,把党员骨干、退休教师等乐于奉献的居民作为小区业委会的“当家达人”。

同时,搭建“小邻通”议事平台,召集业委会成员、党支部党员、居民代表、共建单位代表组建“智囊团”,按照“意见大家提、主意大家拿、内容大家定、成效大家评”的办法,广泛征集居民对小区改造的意见建议,全面梳理楼内楼外、院内院外等改造重点,制定改造方案,确保改造工作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硬伤”变成小“亮点”

着力下好“关键棋”,“老旧焕新”见实效。社区组织积极探索“四联四合”工作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作用,聚焦共驻共建单位的资源以及人员等独特优势,打通壁垒,联合发力,将这些资源有机融入进小区建设,协商解决矛盾纠纷、夜间照明不足等“微实事”8件,实现小区治理由“单个发力”向“融合共建”转变。

“居民参与,才会更珍惜改造成果,更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党委书记朱艳艳说。

“民生”跟着“民声”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变化明显:小区拓宽新建停车场280平方米,施划停车位60个、安装集中充电桩位10个、改造小区花园4个……

昔日一处处的“硬伤”变成了一个个贴心的小“亮点”,打造出了一座居民满意的社区家园。

民生规划有“长度”

“精心规划有‘长度’,民生服务显温度。”朱艳艳介绍,社区以“社区+业委会+企业”三方联建的形式将闲置用房进行升级改造,建成红色服务阵地——好邻居·友邻中心,彻底补齐居民群众活动没有空间的短板。

同时,该社区深入挖掘小区退休教师队伍文化底蕴,挖掘小区居民共同爱好,引导鼓励各年龄段居民依据兴趣爱好、特色专长等组建各类“主题型”队伍,推动活动项目化、项目组织化;利用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贴近居民需求、丰富文化内涵的讲党史、讲政策及便民服务、亲子教育等活动,加强居民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文明和谐的小区氛围,一个个温馨“小家庭”串联成和睦“大家庭”,以小区邻里守望的温情凝聚小区自主善治的合力。

社区“变形记”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发生在这里的更新故事像细密的针脚,缝合起老小区的裂痕。从旧到新、从乱到齐、从堵到通,每一处砖瓦的修缮、每一条道路的拓宽、每一盏路灯的点亮都见证了小区“旧貌换新颜”的惊喜蜕变,也让“幸福宝塔”拥有了更多期待。

(记者 :  姜慧仁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民生”跟着“民声”走 “硬伤”变成小“亮点”
时间:2025-03-24 09:29

暮春傍晚,夕阳为崆峒区东关街道宝塔社区师范小区披上一层金纱,曾经斑驳的墙面,被文化涂鸦装点,讲述邻里故事;崭新的“友邻中心”里,悠扬的琴声与欢快的交谈声交织;石桌旁,老人们悠然对弈,清脆的落子声和着鸟鸣奏响春日乐章……

“民生”跟着“民声”走

3月17日的傍晚,记者走进东关街道宝塔社区找故事、听民声。宝塔社区位于城区东侧,师范小区有住宅楼6栋15个单元,住户133户391人,因建成年限早、无物业管理,长期存在服务管理差、环境卫生差、共享意识差、公共设施无维护等问题,是典型的“三差一无”小区,居民对小区改造提升的愿望很迫切。

对此,宝塔社区坚持党建为引领,依照“三抓三促”行动要求,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行动,实现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面子美”到“里子美”的整体焕新“蝶变”,让居民“有居更优居”。

“小区好多路灯都坏了,光线太暗,夜晚行走不方便。”今年62岁王建中老师在小区住了30多年,他还向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小区的停车问题也需要解决……

小区管理得好不好,居民最有发言权,为此,社区积极推进党支部阵地前移,把党员骨干、退休教师等乐于奉献的居民作为小区业委会的“当家达人”。

同时,搭建“小邻通”议事平台,召集业委会成员、党支部党员、居民代表、共建单位代表组建“智囊团”,按照“意见大家提、主意大家拿、内容大家定、成效大家评”的办法,广泛征集居民对小区改造的意见建议,全面梳理楼内楼外、院内院外等改造重点,制定改造方案,确保改造工作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硬伤”变成小“亮点”

着力下好“关键棋”,“老旧焕新”见实效。社区组织积极探索“四联四合”工作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作用,聚焦共驻共建单位的资源以及人员等独特优势,打通壁垒,联合发力,将这些资源有机融入进小区建设,协商解决矛盾纠纷、夜间照明不足等“微实事”8件,实现小区治理由“单个发力”向“融合共建”转变。

“居民参与,才会更珍惜改造成果,更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党委书记朱艳艳说。

“民生”跟着“民声”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变化明显:小区拓宽新建停车场280平方米,施划停车位60个、安装集中充电桩位10个、改造小区花园4个……

昔日一处处的“硬伤”变成了一个个贴心的小“亮点”,打造出了一座居民满意的社区家园。

民生规划有“长度”

“精心规划有‘长度’,民生服务显温度。”朱艳艳介绍,社区以“社区+业委会+企业”三方联建的形式将闲置用房进行升级改造,建成红色服务阵地——好邻居·友邻中心,彻底补齐居民群众活动没有空间的短板。

同时,该社区深入挖掘小区退休教师队伍文化底蕴,挖掘小区居民共同爱好,引导鼓励各年龄段居民依据兴趣爱好、特色专长等组建各类“主题型”队伍,推动活动项目化、项目组织化;利用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贴近居民需求、丰富文化内涵的讲党史、讲政策及便民服务、亲子教育等活动,加强居民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文明和谐的小区氛围,一个个温馨“小家庭”串联成和睦“大家庭”,以小区邻里守望的温情凝聚小区自主善治的合力。

社区“变形记”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发生在这里的更新故事像细密的针脚,缝合起老小区的裂痕。从旧到新、从乱到齐、从堵到通,每一处砖瓦的修缮、每一条道路的拓宽、每一盏路灯的点亮都见证了小区“旧貌换新颜”的惊喜蜕变,也让“幸福宝塔”拥有了更多期待。

(记者 :  姜慧仁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