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七月的平凉,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在灵台县什字镇的玉米种植基地,农机手操作着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匀速前行,深松后的土地泛着湿润的光泽;崆峒区香莲乡的合作社里,农户们正通过手机APP预约无人机飞防服务……今年以来,我市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抓手,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科技赋能等举措,探索出一条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的新路径。
构建“县有中心、乡有站点、村有专员”服务网络,整合农机合作社、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资源,服务面积从2021年的17.19万亩增长至2024年的34.73万亩,覆盖七县(市、区)80%以上行政村,带动9.4万余农户参与。2025年,争取中央财政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2184.49万元,项目面积22.05万亩,实现七县(市、区)全覆盖。
针对小农户“小散弱”痛点,我市推出“耕、种、防、收”单环节托管和“全链条”服务,灵台县在项目实施中,始终坚持把小农户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大力推进服务带动型的适度规模经营,根据不同农户劳动力情况、种植结构、经济状况等因素,由农户根据自身实际提供“菜单式”多环节托管和“点单式”单环节托管服务模式,满足被服务农户的多元化需求。
全市建成的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北斗定位实时监测27.85万亩作业面积,物联网设备精准调控灌溉施肥,还创新了“服务组织+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率达90%,银行推出的“玉米种植产业贷”为服务主体提供最高300万元信用贷款。
“今年全市社会化服务面积将突破40万亩,丘陵山区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亩120元,更多农户将在改革中共享现代农业红利。”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记者 :杨曼艺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