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治出水清岸绿生态美
——我市打好水生态治理“组合拳”让美丽河湖焕新颜

  • 时间:2025-08-15 11:06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8月的陇东,骄阳为黄土高原镀上炽金。发源于关山、六盘“天然水塔”的泾河与葫芦河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补给区,现如今这两条跃动的河流,进入了一年中最丰沛的时节,奔向远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首次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为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甘肃坚持把保护治理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陕甘宁交汇处,系国家“两屏三带”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要地及陇东水土保持核心区。近年来,我市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锚定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发展目标,全力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治理,大力实施引洮二期等水资源配置重点工程以及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守护黄河上游“水塔”,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源头活水常清,幸福河湖长流。

过去的葫芦河河水稀少、杂草丛生,因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让这条静宁人的“母亲河”不堪重负。目睹了葫芦河的伤痕与沉寂后,我市将守护的决心化作坚实的行动,面对一系列挑战,经过多年努力,让葫芦河河湖生态功能不断复苏,河面重漾清波,河畔也重新响起久违的欢声笑语。

静宁县从“水岸同治”“综合施治”“多元共治”上发力,彻底根除“治河”难题。

积极争取实施静宁县水源地环境保护及葫芦河综合整治、葫芦河支流河道综合整治、氧化塘、中水回用及污泥无害化等项目;建成静宁县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区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加强涉水企业环境执法监管,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执法监管力度;实施精准化治水措施和常态化治水机制,推进直排污水管控;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推行“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一个个有效措施,筑牢水生态安全屏障,使得葫芦河出境断面水质得到显著提升,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目标。

“我县从治理城乡生活污水入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水施策,强化水安全保障和水岸线管控,有力整治影响河湖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水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利用,有效改善了河湖水环境质量,有序维护河湖生态安全。”静宁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吕朋军说,通过多方努力葫芦河静宁段出境断面水质由2015年以前的劣V类提高到2019-2024年连续六年全年综合评价为地表水Ⅲ类标准。

从疮痍到丰盈,葫芦河的碧波重现,正是我市水生态治理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1至6月份,平凉市13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评价结果全部达标,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比例100%;14个县级以上水源水质稳定达标……这一份份监测数据,诉说着水生态环境的蜕变。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有何“秘诀”?

——为提升水环境质量,积极建成污水收集管网,修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站,治理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83个饮用水水源地。

——为强化水资源保障,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实施引洮二期、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重点工程,全力推动再生水利用,建成人工湿地尾水净化工程,不断提升工业、市政和生态用再生水规模。  

——为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对全市重点流域主要河流底栖动物、着生藻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植物、污染负荷等进行摸底,完成平凉市重点流域水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并常态化开展秦岭细鳞鲑、中华鳖等水生保护动物增殖放流活动,推动地方水生生物保护。

守护好水,我市举措不止于末端治理,也着眼于源头管控。

作为“三水治理”的关键一环,我市将入河排污口整治列为“一把手工程”。制定印发了《平凉市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开展全域拉网式、精细化溯源排查每个排污口对应的排污单位及污染来源,并建立“排污口-责任主体-问题清单”台账,严格依据“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明确污染治理责任主体。

同时,建立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与行政审批的联动机制,健全覆盖“设置审批-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监督监测”全生命周期的长效监管机制,推动建设集实时监控、数据分析、智能预警、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入河排污口智慧监管平台,牢牢掐住污染入河“咽喉”,确保所有排污口“查得清、数得明、管得住”,实现达标排放,从源头上守护母亲河的碧水清流。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马发荣表示,今年,我市严格落实水环境质量监管“六项机制”,对辖区国、省地表水考核断面和新增的15个市控断面开展加密监测,实时掌握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精细化落实控源减污措施,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回头看”,进一步明确了入河排污口现状底数,建立健全了入河排污口信息化档案,全市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到99.8%,保证了水环境安全。

清晨的泾河静谧地在平凉腹地缓缓铺展,河风轻拂,岸边芦苇自在摇曳,一群白鹭掠过水面,惊起层层涟漪。摄影爱好者孟伟用相机快速记录了这一美好瞬间,他说:“现在的泾河清波荡漾、鸢飞鱼跃,2024年出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今年5月还发现了娃娃鱼,平凉河湖生态底色日益亮丽。”

随着我市精准“把脉”,对症“开方”的治理秘诀,一条条绿带,一片片绿洲,一汪汪河水,引得一只只鸟雀筑巢安家,一条条鱼儿游玩嬉戏,多样生物的“选择”正是碧水回春的最佳证明。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聚沙成塔非一人之力。我市始终遵循“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这一要义,用一项项有力举措破译水生态密码,牢牢守护黄河上游“水塔”,下活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一盘棋”,执笔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碧水新画卷。

(记者:孙娅玮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治出水清岸绿生态美 ——我市打好水生态治理“组合拳”让美丽河湖焕新颜
时间:2025-08-15 11:06

8月的陇东,骄阳为黄土高原镀上炽金。发源于关山、六盘“天然水塔”的泾河与葫芦河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补给区,现如今这两条跃动的河流,进入了一年中最丰沛的时节,奔向远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首次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为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甘肃坚持把保护治理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陕甘宁交汇处,系国家“两屏三带”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要地及陇东水土保持核心区。近年来,我市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锚定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发展目标,全力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治理,大力实施引洮二期等水资源配置重点工程以及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守护黄河上游“水塔”,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源头活水常清,幸福河湖长流。

过去的葫芦河河水稀少、杂草丛生,因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让这条静宁人的“母亲河”不堪重负。目睹了葫芦河的伤痕与沉寂后,我市将守护的决心化作坚实的行动,面对一系列挑战,经过多年努力,让葫芦河河湖生态功能不断复苏,河面重漾清波,河畔也重新响起久违的欢声笑语。

静宁县从“水岸同治”“综合施治”“多元共治”上发力,彻底根除“治河”难题。

积极争取实施静宁县水源地环境保护及葫芦河综合整治、葫芦河支流河道综合整治、氧化塘、中水回用及污泥无害化等项目;建成静宁县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区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加强涉水企业环境执法监管,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执法监管力度;实施精准化治水措施和常态化治水机制,推进直排污水管控;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推行“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一个个有效措施,筑牢水生态安全屏障,使得葫芦河出境断面水质得到显著提升,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目标。

“我县从治理城乡生活污水入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水施策,强化水安全保障和水岸线管控,有力整治影响河湖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水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利用,有效改善了河湖水环境质量,有序维护河湖生态安全。”静宁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吕朋军说,通过多方努力葫芦河静宁段出境断面水质由2015年以前的劣V类提高到2019-2024年连续六年全年综合评价为地表水Ⅲ类标准。

从疮痍到丰盈,葫芦河的碧波重现,正是我市水生态治理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1至6月份,平凉市13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评价结果全部达标,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比例100%;14个县级以上水源水质稳定达标……这一份份监测数据,诉说着水生态环境的蜕变。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有何“秘诀”?

——为提升水环境质量,积极建成污水收集管网,修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站,治理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83个饮用水水源地。

——为强化水资源保障,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实施引洮二期、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重点工程,全力推动再生水利用,建成人工湿地尾水净化工程,不断提升工业、市政和生态用再生水规模。  

——为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对全市重点流域主要河流底栖动物、着生藻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植物、污染负荷等进行摸底,完成平凉市重点流域水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并常态化开展秦岭细鳞鲑、中华鳖等水生保护动物增殖放流活动,推动地方水生生物保护。

守护好水,我市举措不止于末端治理,也着眼于源头管控。

作为“三水治理”的关键一环,我市将入河排污口整治列为“一把手工程”。制定印发了《平凉市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开展全域拉网式、精细化溯源排查每个排污口对应的排污单位及污染来源,并建立“排污口-责任主体-问题清单”台账,严格依据“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明确污染治理责任主体。

同时,建立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与行政审批的联动机制,健全覆盖“设置审批-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监督监测”全生命周期的长效监管机制,推动建设集实时监控、数据分析、智能预警、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入河排污口智慧监管平台,牢牢掐住污染入河“咽喉”,确保所有排污口“查得清、数得明、管得住”,实现达标排放,从源头上守护母亲河的碧水清流。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马发荣表示,今年,我市严格落实水环境质量监管“六项机制”,对辖区国、省地表水考核断面和新增的15个市控断面开展加密监测,实时掌握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精细化落实控源减污措施,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回头看”,进一步明确了入河排污口现状底数,建立健全了入河排污口信息化档案,全市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到99.8%,保证了水环境安全。

清晨的泾河静谧地在平凉腹地缓缓铺展,河风轻拂,岸边芦苇自在摇曳,一群白鹭掠过水面,惊起层层涟漪。摄影爱好者孟伟用相机快速记录了这一美好瞬间,他说:“现在的泾河清波荡漾、鸢飞鱼跃,2024年出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今年5月还发现了娃娃鱼,平凉河湖生态底色日益亮丽。”

随着我市精准“把脉”,对症“开方”的治理秘诀,一条条绿带,一片片绿洲,一汪汪河水,引得一只只鸟雀筑巢安家,一条条鱼儿游玩嬉戏,多样生物的“选择”正是碧水回春的最佳证明。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聚沙成塔非一人之力。我市始终遵循“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这一要义,用一项项有力举措破译水生态密码,牢牢守护黄河上游“水塔”,下活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一盘棋”,执笔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碧水新画卷。

(记者:孙娅玮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