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文明植阡陌 新风润乡野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丰富活动照亮乡村、移风易俗新风尚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乡村“美丽资源”不断唤醒……文明植阡陌,新风润乡野,崇信正在经历一场文明乡风建设的深刻蝶变。
清晨,崇信县赵湾村村民朱可锋推开院门,目光落在门口悬挂的小木牌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方寸之间的家训,是赵湾人持家兴家的精神坐标,更是崇信县深耕乡风文明沃土的一个生动缩影,文明新风如春雨般浸润着每个村落,滋养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在黄花乡凉水泉村的文化广场上,几十条小板凳围成一圈,理论宣讲员袁占梅正用地道的乡音,将乡村振兴的“大道理”融入乡亲们的“小日子”。崇信推进实施“百千万”理论宣讲工程,采取“理论宣讲+文艺下乡+百姓故事+现场互动”模式,深入基层开展专题宣讲、集中宣讲、巡回宣讲,举办“新时代·新思想·新崇信”理论宣讲大赛,培育“小板凳”课堂、“党课时刻”下基层、“春官说诗”传理论等宣讲品牌8个,让党的创新理论乘着乡音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
“老哥,孩子结婚是喜事,可咱得按新规矩来。”柏树镇木家坡村红白理事会的路喜秀正耐心劝导一户准备办喜事的村民。崇信在全县83个村(社区)健全“一约四会”,连续六年举办“情定华夏古槐王”集体婚礼,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全县培育家风长廊、家风家教馆、红色家风传承示范点17个,建成文明诚信积分超市83个,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20场(次),累计培训红白事宜“总管”、婚介“媒人”700余人次,道德评议会树立正面典型300余例,陈规陋习在温情引导与制度约束中逐渐消解。
走进刚获评“全国文明村”的柏树镇闫湾村,村民房前屋后的“四小园”生机勃勃,小菜园青翠欲滴,小花园花香四溢,昔日的闲置地蝶变为点缀村庄的“微景观”。“环境美了,心气也顺了,唱戏跳舞都更有劲儿。”正在小公园里排练弦子腔《三千年的古槐》的王宏荣笑着说。这缕古韵新声,是崇信文化滋养乡村的缩影。全县布设主题文化长廊、文化墙210多处,依托传统节日开展“三下乡”“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惠民活动1400余场次……丰盈的文化供给,让文明种子在村民心田生根发芽。
从赵湾村门楣上的家训格言,到古槐树下简约庄重的集体婚礼;从积分超市里兑换的笑脸,到“爱心妈妈”温暖的关怀;从弦子腔的古老韵律,到乡贤理事会的谆谆劝导……崇信县精耕细作,让文明新风吹遍阡陌巷弄,润泽千家万户。(记者 戴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