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同心掬得满庭芳
——记全国文明单位崆峒区中街街道办事处

  • 时间:2025-06-16 08:46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文明,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崆峒每一寸土地。

中街街道办事处位于中心城区中心地段,近年来,中街街道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内涵,为推动街区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先后创建省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社区2个,区级文明社区1个,202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今年5月,中街街道办事处捧回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金字招牌,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街道办事处上下五年来凝心聚力的生动实践。

走进新民路社区,“党员责任区”的红色标识格外醒目。街道党工委书记带领的创建专班,将《全国文明单位指标体系》细化为116项任务清单。任务清单细化到“某单元楼道堆物清理”,问题清单实时更新诉求,考核清单则与干部绩效挂钩。“每周调度会就像‘擂台赛’,落后片区要‘红脸出汗’。”街道办创城办公室工作人员杨丽芳介绍,这种“晾晒”模式,让文明创建从“软指标”变成“硬任务”。

据了解,该街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专班,准确把握各项测评指标的验收标准、测评方法和内容,通过随机抽查、重点抽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对创建目标任务、进度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合力推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街道打造的“文明礼仪巷”“法治文化长廊”“和合巷”“德育巷”“诗词巷”“后街·三里”等典型点位,通过生动鲜活、通俗易懂的内容引导居民从“被动听”变为“主动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居民的文化素养,传递文明、诚信、和谐的正能量。建成了“诚信亭”“六尺坊”“爱心驿站”“共享自习室”“共享生活铺”“搬运时光”零工驿站、“锋”享联动积分兑换超市等集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群众议事、理论宣讲的便民服务阵地,以文明铺就幸福底色,让居民群众有更充盈的幸福感、更实在的获得感。

树荫掩映的小区凉亭里,居民们围坐一圈,一场绘声绘色的政策宣讲正娓娓道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实景党课以沉浸式教学点燃信仰之光;

指尖轻点手机屏幕,“云课堂”里的理论微视频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城南路社区创新打造“理论课堂、云端课堂、移动课堂、实践课堂”四大特色课堂矩阵,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活动。从线下的邻里互动到线上的指尖学习,社区将党的创新理论编织成通俗易懂的生活故事,让党的政策主张化作春风细雨,悄然融入群众日常,切实将“党的好声音”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的“群众行动力”,奏响新时代党群同心的和谐乐章。

街道将“15分钟生活圈”作为硬指标。正带着小孙子散步的张丽笑着说:“共享自习室里孩子们书声琅琅,积分超市溜达几步就到,柴米油盐、学习休闲都方便得很!”

2023年,街道新增就业2000人,救助特殊人群201人,“甘快办”线上办件3100次,让居民“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区”。

街道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实践站8个,2022年被评为甘肃省“年度优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培育“文明红管家”志愿服务品牌,组建志愿者服务队9支,发展志愿者3000余人;开展文明素养提升等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次,组织“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200余次;设置宣传标语50余处;布设文明创建公益广告160余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导视图40处,制作发放宣传品2万余份;推送评选先进典型100余名;邀请先进典型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45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社会发展和群众日常生活中。

高标准推进文明培育。推送评选“平凉好人”“崆峒好人”“最美家庭”“文明市民”“文明单位”“文明小区”“平安家庭”“好邻里”“最美志愿者”等先进典型100余名,发挥道德讲堂、板凳课堂、实践所(站)等学习阵地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宣传道德典型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社会发展和群众日常生活中,在街区上下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从“单向治理”到“多元共治”,从中街街道的蜕变中,人们看到文明创建的深层逻辑: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当3000名志愿者的脚步丈量出街巷的温度,当每个居民成为文明的播种者与收获者,这场以人为中心的文明实践,正在书写着城市治理的温暖答卷。

正如居民们所说:“文明,是我们一起把日子过成诗,让每个清晨都闪耀着温暖的光。”

(记者 : 吕娅莉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同心掬得满庭芳 ——记全国文明单位崆峒区中街街道办事处
时间:2025-06-16 08:46

文明,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崆峒每一寸土地。

中街街道办事处位于中心城区中心地段,近年来,中街街道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内涵,为推动街区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先后创建省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社区2个,区级文明社区1个,202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今年5月,中街街道办事处捧回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金字招牌,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街道办事处上下五年来凝心聚力的生动实践。

走进新民路社区,“党员责任区”的红色标识格外醒目。街道党工委书记带领的创建专班,将《全国文明单位指标体系》细化为116项任务清单。任务清单细化到“某单元楼道堆物清理”,问题清单实时更新诉求,考核清单则与干部绩效挂钩。“每周调度会就像‘擂台赛’,落后片区要‘红脸出汗’。”街道办创城办公室工作人员杨丽芳介绍,这种“晾晒”模式,让文明创建从“软指标”变成“硬任务”。

据了解,该街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专班,准确把握各项测评指标的验收标准、测评方法和内容,通过随机抽查、重点抽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对创建目标任务、进度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合力推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街道打造的“文明礼仪巷”“法治文化长廊”“和合巷”“德育巷”“诗词巷”“后街·三里”等典型点位,通过生动鲜活、通俗易懂的内容引导居民从“被动听”变为“主动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居民的文化素养,传递文明、诚信、和谐的正能量。建成了“诚信亭”“六尺坊”“爱心驿站”“共享自习室”“共享生活铺”“搬运时光”零工驿站、“锋”享联动积分兑换超市等集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群众议事、理论宣讲的便民服务阵地,以文明铺就幸福底色,让居民群众有更充盈的幸福感、更实在的获得感。

树荫掩映的小区凉亭里,居民们围坐一圈,一场绘声绘色的政策宣讲正娓娓道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实景党课以沉浸式教学点燃信仰之光;

指尖轻点手机屏幕,“云课堂”里的理论微视频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城南路社区创新打造“理论课堂、云端课堂、移动课堂、实践课堂”四大特色课堂矩阵,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活动。从线下的邻里互动到线上的指尖学习,社区将党的创新理论编织成通俗易懂的生活故事,让党的政策主张化作春风细雨,悄然融入群众日常,切实将“党的好声音”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的“群众行动力”,奏响新时代党群同心的和谐乐章。

街道将“15分钟生活圈”作为硬指标。正带着小孙子散步的张丽笑着说:“共享自习室里孩子们书声琅琅,积分超市溜达几步就到,柴米油盐、学习休闲都方便得很!”

2023年,街道新增就业2000人,救助特殊人群201人,“甘快办”线上办件3100次,让居民“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区”。

街道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实践站8个,2022年被评为甘肃省“年度优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培育“文明红管家”志愿服务品牌,组建志愿者服务队9支,发展志愿者3000余人;开展文明素养提升等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次,组织“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200余次;设置宣传标语50余处;布设文明创建公益广告160余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导视图40处,制作发放宣传品2万余份;推送评选先进典型100余名;邀请先进典型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45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社会发展和群众日常生活中。

高标准推进文明培育。推送评选“平凉好人”“崆峒好人”“最美家庭”“文明市民”“文明单位”“文明小区”“平安家庭”“好邻里”“最美志愿者”等先进典型100余名,发挥道德讲堂、板凳课堂、实践所(站)等学习阵地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宣传道德典型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社会发展和群众日常生活中,在街区上下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从“单向治理”到“多元共治”,从中街街道的蜕变中,人们看到文明创建的深层逻辑: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当3000名志愿者的脚步丈量出街巷的温度,当每个居民成为文明的播种者与收获者,这场以人为中心的文明实践,正在书写着城市治理的温暖答卷。

正如居民们所说:“文明,是我们一起把日子过成诗,让每个清晨都闪耀着温暖的光。”

(记者 : 吕娅莉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