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
近年来,灵台县上良镇将抵制高额彩礼、倡树文明新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宣教先行、制度规范、党员带头、法治保障,积极搭建平台、协调资源,着力减轻婚嫁负担,推动移风易俗从“政府推动”向“群众自觉”转变,让文明新风真正扎根乡土、融入民心。
组织引领筑根基,制度规范“定调子”
“以前村里办喜事,彩礼没有上限,宴席也图场面大,不少家庭为了‘撑面子’,‘打肿脸充胖子’。举债为孩子结婚,因婚致贫的家庭有不少。”上良镇党委副书记张伟坦言,移风易俗的关键,在于建强组织体系,让群众有章可循。
为此,上良镇12个行政村全部修订完善“一约四会”,不仅将“彩礼不超过9.8万元”“婚宴不超过20桌”写入村规民约,更明确了“丧事殡期不超3天”“随礼不超100元”等条款,让“软约束”变成群众认可的“硬规矩”。
荣旺村村支书姚志成回忆,村里开始修订村规民约时,有部分群众反对,他们认为:“彩礼少了,姑娘家会被人看不起!”这样的顾虑在村里并非个例。针对这一现象,村里积极组织网格员和“五老”人员组成宣讲队,上门帮群众算了一笔账:“儿子娶媳妇借债,婚后小两口几年还不清。人家彩礼低没债务的,攒钱开超市、盖新房几年时间就能把日子过好了。”经过一段时间“拉家常”式的走访、宣传后,村里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少了。最终,新规全票通过。“现在村里办喜事,彩礼超标的会被红白理事会‘约谈’,大家都自觉按规矩来。”姚志成介绍说。
队伍赋能破陋习 全流程服务“接地气”
在上良镇旧集村活跃着一支由党员干部、退休教师、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的“老景说事”团队,他们是该村推动移风易俗的“主力军”。
旧集村村民张某奶奶去世时,他原本想请3班唢呐班子,“老景说事”的成员们,带着村规民约上门:“叔知道你孝顺,但咱新规说了,唢呐班子最多1班,省下的钱好好过日子,你把日子过人头哩了,不比大摆排场强?”最终,张某简办了丧事。
除了婚丧嫁娶,上良镇还将移风易俗延伸至“人情减负”“破除迷信”等领域。以往村里“满月酒”“乔迁宴”轮番办,村民一年随礼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成了“隐形负担”。为此,村规民约明确“非婚丧事宜一律不办宴席”,红白理事会上门劝退了12户准备办“升学宴”的家庭。
典型示范树新风 群众自觉“唱主角”
“我是党员,我带头!”上良镇干部老周的女儿出嫁时,不仅没收彩礼,还简办了婚宴,只请了至亲好友20多人。这事在上良镇传开后,不少人跟着表态:“以后,我家的孩子结婚也这么办!”
近年来,上良镇组织全镇96名党员干部、村“两委”成员及公职人员带头抵制高额彩礼,主动公开子女婚嫁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96名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镇“零彩礼”婚事已有8起,简办丧事的家庭更是超过30户。
为了让新风尚深入人心,上良镇还在“宣传”上做足文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婚恋观大讲堂”“丧事简办分享会”场场座无虚席,90后青年王婷听完课后说:“我跟男朋友约好了,彩礼意思一下就行,我们要自己攒钱买房。”村里的文化墙上,“抵制高额彩礼”“厚养薄葬”的漫画生动有趣。
长效机制固成效 乡村焕发新活力
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为了延续这种好风气,上良镇设立了“先进榜”和“提醒榜”,每月公示进展,不仅标注结果,还附带具体案例:比如北张村因“1户婚宴超2桌未及时劝阻”被扣分,清单上详细写着“网格员王某未提前介入监督,负直接责任”。
同时,上良镇还建立了“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全流程管理闭环机制。村民办事前3天需向村委会提交书面申请,注明时间、规模、预算;红白理事会安排2名监督员全程在场,用“移风易俗监督表”记录桌数、剩菜量等;事后7天内,村委会组织10名村民代表评议,结果纳入该户“文明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今年以来,全镇报备婚嫁事宜46起、丧事29起,无一例超标;通过“三评三树”活动,评选出“最美家庭”12户、“好媳妇”8名,全都是移风易俗的践行者。
如今的上良镇,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相互攀比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据统计,全镇婚嫁平均支出从以往的18.6万元降至10.8万元,降幅达42%,其中彩礼部分从平均12.3万元降至5.7万元,宴席费用从4.8万元降至3.2万元;丧事平均支出从往年的1.2万元降至7800元,降幅35%,单场丧事最多能省下1.5万元。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满意度达96%。就像村民们常说的:“以前办事怕人笑,现在省钱又省心,这新风气,咱打心底里拥护!”
“移风易俗,移的是陋习,易的是新风。”上良镇党委副书记张伟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一约四会”“三支队伍”等有效做法,让文明新风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让群众在清爽乡风里过上舒心的日子。
(记者 :朱强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上一篇: 超万人受益 贷款突破二亿元 我市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试点显成效
下一篇: 崆峒区:千亩大葱喜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