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田 种好地 好致富
——平凉做活土地文章打造强村富民“新样板”
闲置荒地变成资本,土地活了;资源化作资产,村民的腰包鼓了;房前屋后环境变了,乡村美了……
近年来,平凉把做活土地文章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引擎”,积极探索实践,深挖资源潜力,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引领、土地盘活、要素集聚、产业融合、稳定增收的发展新路子,有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飞地抱团,“借鸡”巧“下蛋”
资源禀赋不足、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平凉给出的答案是:飞地抱团发展。
近年来,平凉强化县乡两级统筹,按照“内在有需求、地域有关联、发展有纽带”原则,采取“土地+资金”“强村+弱村”等方式,打破村域界限,协同开展飞地合作、联建共建。截至目前,全市126个村异地租赁土地8760亩、蔬菜大棚和日光温室607座,联合组建劳务服务队187支4800多人,带动集体经济村均增收5.3万元,务工收入人均4350元,有效实现了“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走进华亭市东华镇,一座座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在阳光下泛着银辉,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处处彰显着生机与活力。
东华镇辖8个行政村,去年以来,镇党委聚焦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效益低问题,采取“飞地抱团”模式和统一规划地块、提供种苗、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分户经营管理“五统一分”经营机制,全力推动蔬菜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镇上依托裕光、黎明、南村沟3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处城郊、交通便利的优势和发展蔬菜产业的传统,以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为突破口,引导组建华亭三兴生态有限责任公司,建成蔬菜交易批发市场和蔬菜周转筐生产车间,同时引进山东寿光鸿帝蔬菜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订单销售,带动月圆、刘家沟、北河、庞磨、王峡口5村承接大棚220座,裕光、黎明、南村沟3村承接大棚160座,三兴公司自营大棚120座,上半年累计种植产销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设施蔬菜800多吨,实现交易额230万元,预计到年底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5万元以上。
这是平凉盘活土地资源,发展飞地经济抱团共赢的一个生动典型。在泾川县玉都镇、灵台县西屯镇、华亭市东华镇等地,同心协力、借鸡下蛋、携手共建正成为壮大集体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2024年,灵台县西屯镇在店子、白草坡村种植朝天椒1082亩,有效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经营性收入低的难题。今年西屯镇继续按照“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整合资源要素、放大聚合效应,通过“抱团取暖”实现共同致富。
“我们成立了白草坡—店子—小村—郭杨党总支,利用柳家铺、小村交通条件便利、地域相连的区位优势和耕地面积较大、集体土地多的资源优势,采取‘强村+弱村’的方式,带动南头、桥子等6村共同发展,实现利益共享、互利共赢,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弱村发展的‘造血功能’,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西屯镇党委书记于小鹏说。
在此基础上,西屯镇打破村域界限、跨村流转土地,由党建联建党总支牵头,在柳家铺、小村区域内建设1026亩高标准农田,两村以每亩6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土地,南头等6村出租金,跨区域共建产业基地,持续放大了规模效应,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收到了群众的一致肯定。
跨村联建,“小田”聚“大田”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针对如何有效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平凉持续放大区域化党建联建聚合效应,探索“整村一块田”发展路径,让“小田”聚“大田”,有力推动了农业种植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
灵台县上良镇荣旺村为解决群众收入低、务工岗位少和土地效益差等问题,积极推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理念,采取“整村一块田”发展模式,有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多方共赢”。
化零为整,让碎片土地变连片良田。
按照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群众自愿的原则,由党支部牵头流转外出务工家庭土地进行集约经营,同步将全村零散的732块“补丁田”整合为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优质塬地,并流转整合2500亩土地建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三大种植区,联合周边5村成立党建联建党总支,统筹推进组织联建、产业联抓、村企联营。
“通过多元经营模式,累计吸纳830多名群众就近就便务工,农户按照‘土地流转收益+股金分红+务工收入’的模式,户均年增收1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荣旺村党总支书记姚志成说。
崆峒区花所镇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主线,锚定创建省级蔬菜产业园目标,采取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四化联动”模式,推动建设千亩山药种植基地。
“我们立足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布局,突出绘好一张产业蓝图,建强一支先锋队伍,完善一套服务体系,整合村级集体经济资源,着力打造集产业服务、农机作业、劳务输转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起了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花所镇党委书记王建文表示,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周边8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2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1.8万元。
据统计,近年平凉以村为单位,先后将4.2万亩零散土地、撂荒地整合成“一块田”,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流转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集中连片种植玉米、小杂粮、朝天椒等农作物,实现销售收入5240万元,集体经济村均经营收益增加7.4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150元,让古老的黄土地持续迸发出了强劲的发展活力。
托管经营,“闲地”变“沃土”
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土地无人耕种的现状日益严重,“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怎样种好地”,让土地增值增效,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平凉坚持党建引领,因地施策、多点突破,按照“村均百亩田”的目标,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土地”发展模式,着力做好土地“全程托管”文章,引导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闲置、撂荒和耕种效益低的土地,由乡镇担保提供地膜、化肥扶持,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规划、牵头耕种,种植低风险、高回报的“短平快”农作物,协同提供耕、种、管、收、售“一条龙”服务,有效保障了产品销售渠道、降低了市场风险。
静宁县细巷镇整合利用零散土地资源,采取村集体代管托管的措施,在土地资源丰富但收入方式较为单一的郭尹、刘堡等9村,托管无人耕种的2700亩土地,全部种植马铃薯、粮饲兼用玉米等农作物。同时,镇上争取配套地膜、籽种等,组织用好收割机、旋耕机等村集体自有农机器械,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
泾川县泾明乡党委紧盯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以雷家沟村为主,积极探索土地托管新模式,由村党支部全面摸清土地状况、群众意愿和托管主体实力,以土地托管为抓手,通过“集中流转、统一运营”模式,累计流转农户土地1080亩,盘活村集体机动地33亩,统一集中承包给种植大户经营,构建起“企业承接运营、村集体全程协调、农户参与监督”的土地托管基础体系。
“按照托管协议,农户每亩土地收取流转费600元,全村共267户参与托管流转,户均年增收3200元,村上还积极鼓励农户参与托管土地田间管理,赚取务工收入,户均年增收达9500元。通过收取土地管理费、机动地流转费等,累计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3.54万元。”雷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雷红亮说。
据了解,为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平凉各县(市、区)以粮菜循环高效发展为根本,积极调整粮食和蔬菜产业结构布局,探索推行“春菜—秋粮—夏菜、秋粮—夏菜—秋粮”等四种模式,通过科学轮作、倒茬种植,既保障了菜篮子、米袋子,又最大限度利用了土地资源,真正做到了土地不空闲、耕种不断茬。
群众尝到甜头、日子更有奔头、发展更有劲头。
聚焦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建设目标定位,平凉将持续做好土地文章,盘活土地资源,探索多元化增收路径,着力推动集体、农民双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李芳芳)
上一篇: 平凉市首届“梁鹄杯”书法展开展
下一篇: 华亭:引进体育器材制造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