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县区动态 > 华亭

【“三抓三促”行动进行时】加快和美乡村建设 打造宜居幸福家园——华亭市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 时间:2023-08-15 17:43
  • 来源:华亭市“三抓三促”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黄文豪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强力抓手,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引擎。“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华亭市聚焦“科学规划布局美、功能配套生活美、产业增收富足美、环境整洁生态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建设目标,紧扣“整体谋划、全域覆盖、逐步推进、示范带动”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奋力绘就乡村宜居宜业新画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是产业发展的集聚力显著增强。建设和美乡村既要让农村美,更要让农民富。华亭市统筹和美乡村建设和富民产业发展同步发力,深入实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多措并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培育多元富民产业。坚持以平凉红牛、华亭核桃、中医中药、设施蔬菜等重点产业链为牵引,持续壮大牛、药、果、蔬等主导产业,培育扶持林麝、花椒、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齐头并进、互补互益的良好格局。突出示范带动效应,建成集中连片旱作农业千亩示范基地10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26个,建设完成东华镇现代平凉红牛养殖场、河西千亩药材种植基地、安口西三村设施蔬菜基地、神峪袁庄标准化核桃产业园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动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实现富民产业全覆盖。壮大专业合作组织。构建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开展订单生产、产品代销、吸纳就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扶持壮大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0家合作社、170家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印发《华亭市2023年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方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贷款贴息补贴,不断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释放农业产业发展活力。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围绕县域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组织脱贫户、农村低收入户、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采取“岗位+培训+输转”培训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种养殖、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群众就业有“术”、致富有“路”。全面落实科技特派员“蹲点帮扶”制度,分产业、分类别组建5支技术服务队开展“下乡入户到田”行动,积极推广“五良”新技术,强化“一喷三防”“一喷多促”关键措施落地落实。

二是基础设施的支撑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人居环境舒适”是推进美乡村建设的基本要素,华亭市整合项目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性改善。设施配套标准化。14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快编制,城区供水保障、应急供水、农村供水水系连通、X040平华路养护维修、农村电网巩固提升等项目全面开工,自然村组道路硬化、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有序实施。今年以来,硬化通村道路、产业路109公里、庭院巷道2.8万平方米,打造绿色廊道112公里,5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带和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60%以上的创建任务,西华镇、安口镇朱家坡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公共服务便捷化。全面落实养老医疗、城乡低保、救济救助,就业创业等各项保障性政策,加快建设村级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互助老年幸福院等民生设施,力促贫困家庭教育资助、医保参保资助和三重保障、养老保险代缴、低保兜底全部落实。积极开展“结对帮扶·爱心华亭”工程建设,1974名干部与1977名孤儿、重度残疾人、困难群众结成对子,累计协调解决困难问题680件,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救济救助、就业创业等政策,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721万元,惠及群众1.9万人,输转劳动力3.35万人。管护运行长效化。美丽乡村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华亭市坚持建管并举,健全经费筹措、队伍建设、考核管理等工作机制,各乡镇制定完善管理办法、标准,各示范村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建立公共设施运行维护、卫生保洁与垃圾清运、保洁人员考核及环境卫生检查等制度,村庄环境整治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转变。

三是人居环境的宜居力显著增强。华亭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持续为和美乡村建设助力赋能。全力推动绿色转型。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治理煤尘污染、交通运输、工业企业等领域突出环境问题,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85.1%。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绿化造林8000亩,治理历史遗留矿山1979亩,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扎实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协同推进城区雨污管网建设改造,分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市河流水功能区水质稳定达标。全力推动环境整治。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抓手,持续深化农村“三大革命”,各乡镇紧盯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整治。今年以来,全市整改问题厕所739座,引导群众科学处理、回收废旧地膜350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881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466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明显优化,人居环境水平明显提升。全域推进城乡融合。突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中心城镇和城中村延伸,农村应急供水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数字乡村建设等项目稳步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个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东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到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通报表扬。

四是乡村治理的质效显著增强。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华亭市以突出党建引领、弘扬文明新风、深化农文旅融合等务实举措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提质增效。突出党建引领。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建立健全“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明确网格化管理服务事项,建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教育党员主动联系服务群众,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农村“五抓五比五看”、城市“一网十员”、机关“五强五提”等载体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1+6+N”基层党建品牌体系,持续强化各级党组织服务群众、引领发展的作用。弘扬文明新风。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作用,广泛开展“美丽庭院”“最美家庭”“最美儿媳”等模范评选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带动形成了“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引导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农村主流价值观,真正以乡村文明之笔绘就和美乡村画卷。深化农文旅融合。以策底红旗、上关半川、东华黎明等14个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抓手,聚力打造西华什民-上关磨坪-上关半川、安口吴家堡-西华青林-西华什民、策底红旗-马峡罗马寺-马峡蒋庄、策底红旗-河西杨庄-山寨北阳洼4个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农旅融合示范区、中药材精深加工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形成“点上出彩、片上出景、带上出新、全面铺开”的乡村建设新格局,推动和美乡村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阔步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三抓三促”行动进行时】加快和美乡村建设 打造宜居幸福家园——华亭市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时间:2023-08-15 17:43

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强力抓手,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引擎。“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华亭市聚焦“科学规划布局美、功能配套生活美、产业增收富足美、环境整洁生态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建设目标,紧扣“整体谋划、全域覆盖、逐步推进、示范带动”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奋力绘就乡村宜居宜业新画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是产业发展的集聚力显著增强。建设和美乡村既要让农村美,更要让农民富。华亭市统筹和美乡村建设和富民产业发展同步发力,深入实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多措并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培育多元富民产业。坚持以平凉红牛、华亭核桃、中医中药、设施蔬菜等重点产业链为牵引,持续壮大牛、药、果、蔬等主导产业,培育扶持林麝、花椒、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齐头并进、互补互益的良好格局。突出示范带动效应,建成集中连片旱作农业千亩示范基地10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26个,建设完成东华镇现代平凉红牛养殖场、河西千亩药材种植基地、安口西三村设施蔬菜基地、神峪袁庄标准化核桃产业园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动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实现富民产业全覆盖。壮大专业合作组织。构建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开展订单生产、产品代销、吸纳就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扶持壮大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0家合作社、170家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印发《华亭市2023年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方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贷款贴息补贴,不断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释放农业产业发展活力。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围绕县域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组织脱贫户、农村低收入户、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采取“岗位+培训+输转”培训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种养殖、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群众就业有“术”、致富有“路”。全面落实科技特派员“蹲点帮扶”制度,分产业、分类别组建5支技术服务队开展“下乡入户到田”行动,积极推广“五良”新技术,强化“一喷三防”“一喷多促”关键措施落地落实。

二是基础设施的支撑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人居环境舒适”是推进美乡村建设的基本要素,华亭市整合项目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性改善。设施配套标准化。14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快编制,城区供水保障、应急供水、农村供水水系连通、X040平华路养护维修、农村电网巩固提升等项目全面开工,自然村组道路硬化、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有序实施。今年以来,硬化通村道路、产业路109公里、庭院巷道2.8万平方米,打造绿色廊道112公里,5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带和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60%以上的创建任务,西华镇、安口镇朱家坡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公共服务便捷化。全面落实养老医疗、城乡低保、救济救助,就业创业等各项保障性政策,加快建设村级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互助老年幸福院等民生设施,力促贫困家庭教育资助、医保参保资助和三重保障、养老保险代缴、低保兜底全部落实。积极开展“结对帮扶·爱心华亭”工程建设,1974名干部与1977名孤儿、重度残疾人、困难群众结成对子,累计协调解决困难问题680件,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救济救助、就业创业等政策,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721万元,惠及群众1.9万人,输转劳动力3.35万人。管护运行长效化。美丽乡村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华亭市坚持建管并举,健全经费筹措、队伍建设、考核管理等工作机制,各乡镇制定完善管理办法、标准,各示范村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建立公共设施运行维护、卫生保洁与垃圾清运、保洁人员考核及环境卫生检查等制度,村庄环境整治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转变。

三是人居环境的宜居力显著增强。华亭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持续为和美乡村建设助力赋能。全力推动绿色转型。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治理煤尘污染、交通运输、工业企业等领域突出环境问题,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85.1%。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绿化造林8000亩,治理历史遗留矿山1979亩,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扎实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协同推进城区雨污管网建设改造,分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市河流水功能区水质稳定达标。全力推动环境整治。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抓手,持续深化农村“三大革命”,各乡镇紧盯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整治。今年以来,全市整改问题厕所739座,引导群众科学处理、回收废旧地膜350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881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466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明显优化,人居环境水平明显提升。全域推进城乡融合。突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中心城镇和城中村延伸,农村应急供水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数字乡村建设等项目稳步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个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东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到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通报表扬。

四是乡村治理的质效显著增强。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华亭市以突出党建引领、弘扬文明新风、深化农文旅融合等务实举措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提质增效。突出党建引领。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建立健全“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明确网格化管理服务事项,建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教育党员主动联系服务群众,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农村“五抓五比五看”、城市“一网十员”、机关“五强五提”等载体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1+6+N”基层党建品牌体系,持续强化各级党组织服务群众、引领发展的作用。弘扬文明新风。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作用,广泛开展“美丽庭院”“最美家庭”“最美儿媳”等模范评选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带动形成了“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引导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农村主流价值观,真正以乡村文明之笔绘就和美乡村画卷。深化农文旅融合。以策底红旗、上关半川、东华黎明等14个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抓手,聚力打造西华什民-上关磨坪-上关半川、安口吴家堡-西华青林-西华什民、策底红旗-马峡罗马寺-马峡蒋庄、策底红旗-河西杨庄-山寨北阳洼4个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农旅融合示范区、中药材精深加工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形成“点上出彩、片上出景、带上出新、全面铺开”的乡村建设新格局,推动和美乡村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