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县区动态 > 静宁

【强信心 看发展】静宁:“大棚经济”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 时间:2025-08-19 09:17
  • 来源:静宁县人民政府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静宁县正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凭借政策撬动、科技驱动、产业联动的“组合拳”,将 “大棚经济” 打造成富民强村的 “新引擎”—— 既鼓足了种植户的 “钱袋子”,又丰富了老百姓的 “菜篮子”,更让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走进司桥乡南坡村,37座崭新的大棚沿着田埂整齐排列,白色棚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掀开大棚门帘,一股清新的蔬果香气扑面而来:棚内藤蔓舒展,翠绿的蔬菜长势正旺,红彤彤的西红柿像小灯笼般挂满枝头。务工人员穿梭在棚间,有的弯腰采摘成熟的蔬果,有的细心打理藤蔓,指尖的忙碌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们的种植模式以‘支部 + 企业 + 农户’为主,既能保证种植技术和管理标准,又能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 司桥乡南坡村党支部书记司军乐介绍,销售端也形成了 “双轨并行” 模式—— 一部分由合作企业统一收购、拓宽销路,另一部分由农户自行对接本地市场,灵活适配不同需求。“目前,单是这37座大棚,就为村集体创造 42.5万余元的经济价值。”司军乐说道 。

南坡村的大棚并非孤例。作为司桥乡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产业园紧邻G312 线和青兰高速,交通便利便于蔬果运输;依托悬镜湖优质水资源,为大棚种植提供稳定水源保障;同时承接当地群众的种植传统,降低技术推广门槛。

截至目前,产业园已累计投资6200余万元,建成塑料拱棚 1020 座、日光温室67座,还配套建设了保鲜库、分拣中心等设施,形成了2300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真正实现了 “从零散种植到集群发展” 的跨越。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源源不断惠及周边群众。据统计,该产业园已带动司桥乡牟沟等5 个村的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2万元,辐射农户户均增收8246元;不仅如此,还创造了42个长期就业岗位,235个季节性务工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我家就是司桥南坡的,自从建了这些大棚,我就来这儿干活了。” 务工人员刘艳一边麻利地采摘辣椒,一边笑着说,“离家近,干活方便,既能照顾家里老人,又能接送娃娃上下学,一天还能赚一百块钱,这样的日子美得很!” 简单的话语,道出了 “大棚经济” 带给普通农户的实在好处。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一直以来,静宁县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工作核心,围绕设施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特色化持续发力。下一步,当地还将不断完善“种植——分拣——保鲜 ——销售” 产业链条,积极探索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的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让 “大棚经济” 释放更大潜力,为乡村振兴点燃更强劲的 “新引擎”。


(撰稿:胡悦 李童晖  编辑:徐康伟  审核:胡文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强信心 看发展】静宁:“大棚经济”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时间:2025-08-19 09:17

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静宁县正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凭借政策撬动、科技驱动、产业联动的“组合拳”,将 “大棚经济” 打造成富民强村的 “新引擎”—— 既鼓足了种植户的 “钱袋子”,又丰富了老百姓的 “菜篮子”,更让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走进司桥乡南坡村,37座崭新的大棚沿着田埂整齐排列,白色棚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掀开大棚门帘,一股清新的蔬果香气扑面而来:棚内藤蔓舒展,翠绿的蔬菜长势正旺,红彤彤的西红柿像小灯笼般挂满枝头。务工人员穿梭在棚间,有的弯腰采摘成熟的蔬果,有的细心打理藤蔓,指尖的忙碌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们的种植模式以‘支部 + 企业 + 农户’为主,既能保证种植技术和管理标准,又能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 司桥乡南坡村党支部书记司军乐介绍,销售端也形成了 “双轨并行” 模式—— 一部分由合作企业统一收购、拓宽销路,另一部分由农户自行对接本地市场,灵活适配不同需求。“目前,单是这37座大棚,就为村集体创造 42.5万余元的经济价值。”司军乐说道 。

南坡村的大棚并非孤例。作为司桥乡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产业园紧邻G312 线和青兰高速,交通便利便于蔬果运输;依托悬镜湖优质水资源,为大棚种植提供稳定水源保障;同时承接当地群众的种植传统,降低技术推广门槛。

截至目前,产业园已累计投资6200余万元,建成塑料拱棚 1020 座、日光温室67座,还配套建设了保鲜库、分拣中心等设施,形成了2300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真正实现了 “从零散种植到集群发展” 的跨越。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源源不断惠及周边群众。据统计,该产业园已带动司桥乡牟沟等5 个村的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2万元,辐射农户户均增收8246元;不仅如此,还创造了42个长期就业岗位,235个季节性务工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我家就是司桥南坡的,自从建了这些大棚,我就来这儿干活了。” 务工人员刘艳一边麻利地采摘辣椒,一边笑着说,“离家近,干活方便,既能照顾家里老人,又能接送娃娃上下学,一天还能赚一百块钱,这样的日子美得很!” 简单的话语,道出了 “大棚经济” 带给普通农户的实在好处。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一直以来,静宁县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工作核心,围绕设施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特色化持续发力。下一步,当地还将不断完善“种植——分拣——保鲜 ——销售” 产业链条,积极探索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的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让 “大棚经济” 释放更大潜力,为乡村振兴点燃更强劲的 “新引擎”。


(撰稿:胡悦 李童晖  编辑:徐康伟  审核:胡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