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县区快讯 > 崆峒

崆峒区:政策扶持让牛产业“牛”起来

  • 时间:2023-03-09 11:54
  •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牛产业是崆峒区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肉牛产业,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我区结合区情实际,注重产业谋划,在政策配套上不断出实招,持续夯实牛产业发展基础,使老百姓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牛产业的目标更明确、致富的信心更足。

海克亮是崆峒区白庙乡有名的养牛大户,早些年因为缺乏资金不敢多养,这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养殖规模从过去粗放的散养模式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

白庙乡小秦村致富带头人海克亮说:“我从事养牛行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当时养的时候只有三五头。后来有了国家的扶贫政策,还对我们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现在养了70多头牛。我觉得,养牛这个行业只要能吃苦,还是能挣钱(致富)。”

据了解,为大力激发群众养牛积极性,白庙乡通过积极衔接扶贫贷款、互助资金、农行养牛贷等政策支持,累计在全乡新建暖棚牛舍166座,落实各类奖励补助资金527万元,协调产业发展贷款2256万元,帮助192户群众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全乡肉牛饲养量达2.5万头,现存栏7052头,总产值达到9000万元以上,培育牛产业致富带头人54户,全乡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112户,5头以上养牛大户492户。

大秦乡梁西村承丰肉牛集中养殖小区负责人陈炳杰是土生土长的梁西村人,前几年在外打拼,随着年纪越大回归故里的愿望越强烈。2022年,大秦乡以“归雁工程”为依托,鼓励陈炳杰从宁夏返乡创业,帮助他流转废旧庄基地10余亩,建成了优质肉牛养殖基地,不仅圆了陈炳杰的“回乡梦”,还打破了农户个体养殖瓶颈,进一步推动牛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目前该肉牛养殖小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预计存栏可达到500头以上,育肥出栏1000头以上,实现经济价值200余万元,同时可吸纳就业30余人,带动周边养殖群众走上“小群体、大规模”养殖的发展新路子。

大秦乡副乡长魏斌说:“利用‘归雁工程’和‘五补两投’牛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把肉牛产业做为群众增收、产业兴旺的‘首位产业’强力推进,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种草养牛模式,降低肉牛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效益。下一步,大秦乡将结合‘三抓三促’行动,坚持上游强链、中游补链、下游延链的工作思路,积极鼓励引导养殖户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全面推广青贮模式,加快饲草产业化进程,持续壮大延伸肉牛产业链条。”

崆峒区在落实牛产业惠农政策上不断出实招,以做强产业链、打造循环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导向,结合创建国家级“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和省级平凉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实施“五补两投两奖”牛产业发展激励政策,统筹整合6000多万元作为奖补政策资金,为牛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至目前,全区建成链主企业5家,牛饲养量达到26.2万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0多亿元,全区牛产业布局、产业体系、产业链条不断优化完善,规模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记者:胥蕾  朱越 编辑:刘晓凤 责任编辑:牛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崆峒区:政策扶持让牛产业“牛”起来
时间:2023-03-09 11:54

牛产业是崆峒区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肉牛产业,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我区结合区情实际,注重产业谋划,在政策配套上不断出实招,持续夯实牛产业发展基础,使老百姓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牛产业的目标更明确、致富的信心更足。

海克亮是崆峒区白庙乡有名的养牛大户,早些年因为缺乏资金不敢多养,这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养殖规模从过去粗放的散养模式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

白庙乡小秦村致富带头人海克亮说:“我从事养牛行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当时养的时候只有三五头。后来有了国家的扶贫政策,还对我们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现在养了70多头牛。我觉得,养牛这个行业只要能吃苦,还是能挣钱(致富)。”

据了解,为大力激发群众养牛积极性,白庙乡通过积极衔接扶贫贷款、互助资金、农行养牛贷等政策支持,累计在全乡新建暖棚牛舍166座,落实各类奖励补助资金527万元,协调产业发展贷款2256万元,帮助192户群众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全乡肉牛饲养量达2.5万头,现存栏7052头,总产值达到9000万元以上,培育牛产业致富带头人54户,全乡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112户,5头以上养牛大户492户。

大秦乡梁西村承丰肉牛集中养殖小区负责人陈炳杰是土生土长的梁西村人,前几年在外打拼,随着年纪越大回归故里的愿望越强烈。2022年,大秦乡以“归雁工程”为依托,鼓励陈炳杰从宁夏返乡创业,帮助他流转废旧庄基地10余亩,建成了优质肉牛养殖基地,不仅圆了陈炳杰的“回乡梦”,还打破了农户个体养殖瓶颈,进一步推动牛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目前该肉牛养殖小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预计存栏可达到500头以上,育肥出栏1000头以上,实现经济价值200余万元,同时可吸纳就业30余人,带动周边养殖群众走上“小群体、大规模”养殖的发展新路子。

大秦乡副乡长魏斌说:“利用‘归雁工程’和‘五补两投’牛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把肉牛产业做为群众增收、产业兴旺的‘首位产业’强力推进,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种草养牛模式,降低肉牛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效益。下一步,大秦乡将结合‘三抓三促’行动,坚持上游强链、中游补链、下游延链的工作思路,积极鼓励引导养殖户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全面推广青贮模式,加快饲草产业化进程,持续壮大延伸肉牛产业链条。”

崆峒区在落实牛产业惠农政策上不断出实招,以做强产业链、打造循环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导向,结合创建国家级“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和省级平凉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实施“五补两投两奖”牛产业发展激励政策,统筹整合6000多万元作为奖补政策资金,为牛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至目前,全区建成链主企业5家,牛饲养量达到26.2万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0多亿元,全区牛产业布局、产业体系、产业链条不断优化完善,规模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记者:胥蕾  朱越 编辑:刘晓凤 责任编辑:牛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