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深入实施“五项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崆峒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五项工程,凝心聚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深入实施干部教育示范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依托区委党校专题开设民族团结类课程22课时,开展宣讲257场次,分级举办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培训班36期、积极引导各级干部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争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促进者、践行者。
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组织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每校一个宣传栏、每班一次主题班会、每班一个宣传黑板报、每人一份宣传资料“四个一”宣传活动,在七、八年级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各级各类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民族团结系列活动,切实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在各族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深入实施“石榴籽”宣传教育工程。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传统、新型媒体同频共振,在中心城区布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牌、宣传灯箱317处,在广播电视台、崆峒门户网发布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信息1000余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10家,培训基地4家。开展“百场万人”大宣讲30余次,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开展政策宣传、健康义诊、文艺演出500余场(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挖崆峒红色资源,依托平凉市博物馆、平东工委纪念馆等8处红色教育基地,通过主题党日、红色研学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切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广泛采集各族群众共享的文化符号和标识元素,认定非遗项目9类68个,申报市级非遗项目42个,省级非遗项目4个、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6人。建成4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传习所。统筹推进非遗“五进”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高质量打造了崆峒文武学校、崆峒古镇非遗一条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系列活动,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
(撰稿:张园园 编辑:杜昊辉 审核:兰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