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 时间:2024-08-27 11:25
  • 来源:平凉市委统战部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平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目标,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质效。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压实创建工作的“定盘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全局谋划、有序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先后制定印发《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宣传方案》《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督查方案》及年度工作要点,划阶段、分步骤安排部署示范市创建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推动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的民族工作格局,确保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紧紧围绕工作主线,锚定创建工作的“风向标”。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创新开展示范市创建“七大工程”和“七+N进”活动,华亭市获得全国示范市命名,静宁县、崇信县、华亭市皇甫幼儿园等17个单位获得省级示范单位命名,2024年争取实现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覆盖,为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夯实工作基础。

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弘扬创建工作的“主旋律”。采取“内宣+外宣”“线上+线下”“传统+现代”等工作模式,依托“两微一端一平台”,深入实施“石榴籽”教育工程,大力开展“联学+巡听”、民族宗教政策理论大宣讲等教育培训112场次,广泛开展“石榴杯”文艺汇演等活动320余场(次),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联动、全领域覆盖的宣传教育格局更加完善。围绕全省民族工作“十大工程”“五个100”任务,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融合推进”的工作思路,深入挖掘平凉红色文化、道源文化、皇甫谧文化、陇东民俗文化等资源禀赋,建成庄浪县石桥村、静宁县古成纪文化城、泾川县完颜民俗文化馆等一批共有精神家园示范点,崆峒山被命名为首批全省创建示范景区,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符号和形象更加具象,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更加突显。

创新实施“三项计划”,搭建创建工作的“连心桥”。持续深入推动“三项计划”,广泛开展“陇原石榴籽”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谋划开展暑期主题研学、民族舞蹈展演、情景式快闪等系列主题活动,探索“民族团结+基层治理”模式,培育建立石榴籽服务站、邻里共享之家等一批“红石榴”家园示范点,共打造崆峒区新民路社区、华亭市文化街社区等省级“红石榴”示范社区7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更趋成熟。

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筑牢创建工作的“防火墙”。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扎实推进法律宣传教育“八进”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宪法日”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各族群众法治观念、法治思维进一步增强。定期对民族工作中涉及安全稳定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研判和科学评估,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各种矛盾纠纷。不断强化宣传、统战、网信、民宗等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切实筑牢维护民族领域和谐稳定的安全屏障。

深入推进“两个共同”,汇聚创建工作的“向心力”。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民族乡村差别化支持政策,争取各级各类涉民族资金,重点实施崆峒区寨河乡鄢铺村肉牛养殖小区、华亭市山寨乡街区提升改造等特色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健全完善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对接机制,强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各族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撰稿:平凉市委统战部     责编:李芳   审核:杨成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平凉市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时间:2024-08-27 11:25

平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目标,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质效。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压实创建工作的“定盘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全局谋划、有序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先后制定印发《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宣传方案》《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督查方案》及年度工作要点,划阶段、分步骤安排部署示范市创建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推动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的民族工作格局,确保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紧紧围绕工作主线,锚定创建工作的“风向标”。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创新开展示范市创建“七大工程”和“七+N进”活动,华亭市获得全国示范市命名,静宁县、崇信县、华亭市皇甫幼儿园等17个单位获得省级示范单位命名,2024年争取实现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覆盖,为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夯实工作基础。

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弘扬创建工作的“主旋律”。采取“内宣+外宣”“线上+线下”“传统+现代”等工作模式,依托“两微一端一平台”,深入实施“石榴籽”教育工程,大力开展“联学+巡听”、民族宗教政策理论大宣讲等教育培训112场次,广泛开展“石榴杯”文艺汇演等活动320余场(次),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联动、全领域覆盖的宣传教育格局更加完善。围绕全省民族工作“十大工程”“五个100”任务,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融合推进”的工作思路,深入挖掘平凉红色文化、道源文化、皇甫谧文化、陇东民俗文化等资源禀赋,建成庄浪县石桥村、静宁县古成纪文化城、泾川县完颜民俗文化馆等一批共有精神家园示范点,崆峒山被命名为首批全省创建示范景区,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符号和形象更加具象,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更加突显。

创新实施“三项计划”,搭建创建工作的“连心桥”。持续深入推动“三项计划”,广泛开展“陇原石榴籽”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谋划开展暑期主题研学、民族舞蹈展演、情景式快闪等系列主题活动,探索“民族团结+基层治理”模式,培育建立石榴籽服务站、邻里共享之家等一批“红石榴”家园示范点,共打造崆峒区新民路社区、华亭市文化街社区等省级“红石榴”示范社区7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更趋成熟。

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筑牢创建工作的“防火墙”。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扎实推进法律宣传教育“八进”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宪法日”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各族群众法治观念、法治思维进一步增强。定期对民族工作中涉及安全稳定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研判和科学评估,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各种矛盾纠纷。不断强化宣传、统战、网信、民宗等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切实筑牢维护民族领域和谐稳定的安全屏障。

深入推进“两个共同”,汇聚创建工作的“向心力”。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民族乡村差别化支持政策,争取各级各类涉民族资金,重点实施崆峒区寨河乡鄢铺村肉牛养殖小区、华亭市山寨乡街区提升改造等特色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健全完善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对接机制,强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各族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撰稿:平凉市委统战部     责编:李芳   审核:杨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