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坚持文化润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静宁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一、弘扬传统文化,营造浓厚氛围。着眼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民俗活动,激发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的精气神,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春节举办“龙腾盛世·福满成纪”春节联欢晚会暨静宁县归雁工程主题晚会、“我的村晚我的年”村、社区文艺晚会、开展“迎新春——送春联、送挂历、送灯笼”等系列欢庆春节活动,举办烟花秀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元宵节举办“龙腾成纪歌舞喧·华彩静宁展新颜”元宵社火巡演和元宵灯会,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让各族群众感受到浓浓的年味;端午节举行各族群众参与的“棕叶飘香迎佳节·同心筑梦话团结”端午节主题活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举办清明祭英烈、中秋诗会、重阳敬老孝老等节日活动,把传统节日办成爱国节、文化节、团结节,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在共度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增进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打造成纪文化城民族团结主题公园、教育园民族团结示范园区、文屏山健身步道、站院巷民族团结一条街,在公园广场制作包含中华文化元素符号的景观小品,在路灯杆上挂上红灯笼和中国结,在乡村院落外墙绘制传统水墨画,在县域旅游景区布置民族团结宣传栏和宣传标语,滚动播放《石榴花开香成纪》专题片,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无处不在的中华文化元素营造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用好文化场馆,增进文化认同。县图书馆举办“文化惠民送书下乡”全民阅读活动,建成2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引导各族群众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共同推动“书香社会”建设;县文化馆开设曲艺、二胡、葫芦丝、书法、剪纸、插花、民族舞等课程,开展“龙行龘龘 妙剪生花”非遗剪纸走近青少年活动;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二期展馆布置单家集夜话、干粮袋的故事等民族团结内容;县博物馆和成纪文化城修改完善讲解词,提升展陈水平;县科协持续把科普大篷车开进基层;打造“红石榴社区”“红石榴小区”,各基层文艺小分队依托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站(所)开展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艺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搭建活动平台,促进文旅融合。优化打造红军长征革命、苹果文化观光等5条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景区景点、各类场馆的展览展示,深入挖掘和阐述“四个共同”的深厚内涵,让各族干部群众在旅游中感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感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开展“兰州人游静宁、静宁人游静宁”发车仪式、“5.19中国旅游日”文旅宣传活动、甘肃革命老区乡村人才(静宁县)培训班、35°苹果谷景区星空夜游光影艺术节、“车窗外的春天”(平凉)、“春绿陇原”文化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演出、第三届“玫瑰书香”经典诵读、2023中国诗词大会部分参赛少年“静宁行”文化教育交流、静宁县经典秦腔戏曲演出、“大地欢歌庆丰收”乡村文化活动年秋季“村晚”、中国苹果第二届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幕式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中学生运动会、城区健身主题活动展演、“归雁杯”全国篮球邀请赛、甘肃省首届“金徽杯”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迎国庆·庆丰收”篮球足球对抗赛等文体活动,推进文旅与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有力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四是创作文艺精品,助力文化繁荣。依托静宁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成纪文化、红色文化、苹果文化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发表《百万亩苹果“雪里红”》《童话记》《苹果园里有个叫贾军平的人》等文学作品,拍摄制作《诗情画意梨花颂》《杏花梁上杏花开》《探秘仙人峡》《醉美静宁》《静宁文物概览》《静宁博物馆》《长城边的一座城》《成纪威风鼓》《静宁锅盔的品格》《静宁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朱彦军:诵诗与读书》《学习经验与家教体会分享》《静宁文化之旅》《领航》《静宁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等音视频作品,出版发行《静宁博物馆文论合集》,创排静宁首部电视剧《红果果 金担担》和诗朗诵《静宁苹果赋》,积极宣传推介静宁各项工作,持续提升静宁对外影响力,进一步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静宁县将持续深入挖掘县域历史文化资源,用文化凝聚民心、鼓舞士气,多措并举发展文化事业,着力在深入细致上用功、在求实求效上发力,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全县各族群众在深厚历史文化滋养中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撰稿人:厍小燕 责编:厍小燕 审核人: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