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积极推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

  • 时间:2024-05-28 16:58
  • 来源:市民宗委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平凉市积极推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

平凉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关键点、着力点,立足区域实际,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凝聚起各族群众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

播撒各民族亲如一家的“金种子”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抓住了青少年,就是抓住了未来、抓住了关键。始终坚持把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作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措施,突出抓早抓小,做到有形有感有效。

制定印发《关于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实施方案》,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配合单位,为活动实施提供组织保障。通过政府有序引导,合理规划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资源,使各族学生插花式就学,布点式融合。持续推进“混班混宿”,为各族青少年提供深度融合、深度嵌入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大力实施“石榴籽”教育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课程,广泛开展“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开学第一课、“石榴杯”系列实践活动等,教育引导各族学生从小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大手拉小手”亲子实践、“书香飘万家·星星点灯”亲子阅读等主题活动,为各族学生、家长相互了解、共学共融提供平台,推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嵌融合的良好局面。

做好互嵌式发展的“大文章”

以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重点,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细化任务,强化措施,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着力打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根据城镇化建设规划和需求,立足于区位、资源、产业、文化等实际,在不断巩固提升原有的互嵌式居住格局和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优化环境、资源调配等措施,着力打造形成了华亭市九曲芙蓉苑、崆峒区兴合庄等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家园好、生态美环境优的“三生三美”多民族共居社区,大力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新格局。突出强化硬件,搭建平台,稳步推进互嵌式市场、互嵌式经济街区建设,形成了平凉商贸综合批发市场等一批就业创业示范点。大力发展馒头、牛羊肉、饸饹面等饮食产业,构建形成“农场—加工—店面—餐桌”密不可分的经济共同体。开展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教育活动,依托市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等,组织社区群众进行“看历史、游家乡、爱祖国”等群众性教育活动,让大家从所见所闻的重要史实中,清楚感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理解“四个共同”,增进“五个认同”。

打造各民族互促共融的“新平台”

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核心,围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体验项目,把景区建设成为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平台”。

按照“有形有感有效”的要求,打造了崆峒山风景名胜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等一批各族群众旅游休闲、康体养生、体验文化的景区景点,开展红色研学、非遗展示、民俗展演等主题活动,传播平凉人文历史,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和景区人气双提升。着眼挖掘景区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内涵,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乡村振兴文旅样板村7个,打造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白庙乡贾洼村、华亭市策底镇、泾川完颜民俗文化村等“民族团结+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村镇,推出“诗意乡约·牧歌寻芳”“百年风华·英雄赞歌”等多条主题线路,着力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使交流交融不断向纵深发展。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巡回演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演暨非遗“五进”等文艺活动100余场(次),使各族群众在观光浏览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撰稿:市民宗委       责编:李芳      审核:安正辉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平凉市积极推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
时间:2024-05-28 16:58

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平凉市积极推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

平凉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关键点、着力点,立足区域实际,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凝聚起各族群众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

播撒各民族亲如一家的“金种子”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抓住了青少年,就是抓住了未来、抓住了关键。始终坚持把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作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措施,突出抓早抓小,做到有形有感有效。

制定印发《关于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实施方案》,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配合单位,为活动实施提供组织保障。通过政府有序引导,合理规划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资源,使各族学生插花式就学,布点式融合。持续推进“混班混宿”,为各族青少年提供深度融合、深度嵌入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大力实施“石榴籽”教育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课程,广泛开展“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开学第一课、“石榴杯”系列实践活动等,教育引导各族学生从小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大手拉小手”亲子实践、“书香飘万家·星星点灯”亲子阅读等主题活动,为各族学生、家长相互了解、共学共融提供平台,推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嵌融合的良好局面。

做好互嵌式发展的“大文章”

以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重点,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细化任务,强化措施,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着力打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根据城镇化建设规划和需求,立足于区位、资源、产业、文化等实际,在不断巩固提升原有的互嵌式居住格局和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优化环境、资源调配等措施,着力打造形成了华亭市九曲芙蓉苑、崆峒区兴合庄等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家园好、生态美环境优的“三生三美”多民族共居社区,大力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新格局。突出强化硬件,搭建平台,稳步推进互嵌式市场、互嵌式经济街区建设,形成了平凉商贸综合批发市场等一批就业创业示范点。大力发展馒头、牛羊肉、饸饹面等饮食产业,构建形成“农场—加工—店面—餐桌”密不可分的经济共同体。开展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教育活动,依托市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等,组织社区群众进行“看历史、游家乡、爱祖国”等群众性教育活动,让大家从所见所闻的重要史实中,清楚感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理解“四个共同”,增进“五个认同”。

打造各民族互促共融的“新平台”

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核心,围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体验项目,把景区建设成为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平台”。

按照“有形有感有效”的要求,打造了崆峒山风景名胜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等一批各族群众旅游休闲、康体养生、体验文化的景区景点,开展红色研学、非遗展示、民俗展演等主题活动,传播平凉人文历史,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和景区人气双提升。着眼挖掘景区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内涵,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乡村振兴文旅样板村7个,打造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白庙乡贾洼村、华亭市策底镇、泾川完颜民俗文化村等“民族团结+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村镇,推出“诗意乡约·牧歌寻芳”“百年风华·英雄赞歌”等多条主题线路,着力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使交流交融不断向纵深发展。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巡回演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演暨非遗“五进”等文艺活动100余场(次),使各族群众在观光浏览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撰稿:市民宗委       责编:李芳      审核:安正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