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坚持“三线引领”深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

  • 时间:2024-06-11 15:45
  • 来源:泾川县委统战部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泾川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着重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实施“三线引领”工程,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增进“五个认同”。

用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流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相结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公约,作为文明村(社)、文明单位评选重要标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基地2个,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1个,依托23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350余场次,举办“新时代 新思想 新泾川”理论宣讲活动385余场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的精神追求。

用好红色革命文化“导向线”。深入挖掘和展示红二十五军孤军长征、四坡战斗、吴焕先烈士革命事迹,传承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讲好党维护民族团结的泾川故事。建成“四坡战斗“旧址、红军楼等一批红色阵地,组织党员干部、学生、企业职工等开展“祭先烈•悟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文化”等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主题活动1500余场,受教育党员干部群众3万余人次,引导各族群众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勇担时代使命。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力线”。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与“魂”,作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重要内容。持续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道德讲堂”“诵读经典”“汉字书写大会”“、诗词大会”系列活动205场次,建设“书香校园”52个。深入挖掘西王母民俗文化、泾川非物质文化内涵,举办海峡两岸西王母故里民俗文化交流活动、西王母文化研讨会、蟠桃诗会、李商隐诗歌研讨会等24场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梦回泾州》《西王母》《李商隐在泾州》《醉春风》《师者》《大云之光》等原创文艺精品30多部,培育非遗传承项目64个、非遗传承人101名,有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深度融合,增进文化认同。

(撰稿:卢婷 审核:李斌刚 责编:卢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泾川坚持“三线引领”深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
时间:2024-06-11 15:45

泾川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着重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实施“三线引领”工程,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增进“五个认同”。

用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流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相结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公约,作为文明村(社)、文明单位评选重要标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基地2个,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1个,依托23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350余场次,举办“新时代 新思想 新泾川”理论宣讲活动385余场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的精神追求。

用好红色革命文化“导向线”。深入挖掘和展示红二十五军孤军长征、四坡战斗、吴焕先烈士革命事迹,传承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讲好党维护民族团结的泾川故事。建成“四坡战斗“旧址、红军楼等一批红色阵地,组织党员干部、学生、企业职工等开展“祭先烈•悟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文化”等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主题活动1500余场,受教育党员干部群众3万余人次,引导各族群众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勇担时代使命。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力线”。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与“魂”,作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重要内容。持续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道德讲堂”“诵读经典”“汉字书写大会”“、诗词大会”系列活动205场次,建设“书香校园”52个。深入挖掘西王母民俗文化、泾川非物质文化内涵,举办海峡两岸西王母故里民俗文化交流活动、西王母文化研讨会、蟠桃诗会、李商隐诗歌研讨会等24场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梦回泾州》《西王母》《李商隐在泾州》《醉春风》《师者》《大云之光》等原创文艺精品30多部,培育非遗传承项目64个、非遗传承人101名,有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深度融合,增进文化认同。

(撰稿:卢婷 审核:李斌刚 责编: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