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审不全)庄浪县打好“五张牌”建设“五个家园”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庄浪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打好“文化引领、活动交流、文旅融合、互嵌共融、发展导向”五张牌,聚力建设“五个家园”,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以有形之举、有感之策、有效之方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庄浪篇章”。
打好“文化引领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把文化浸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重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梯田文化、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高标准打造了梯田纪念馆、博物馆等文化宣传阵地。把非遗传承保护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程,申报认定庄浪高抬、马尾编荷包、麦秆烫画等一批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制作了一批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创产品。大力宣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云崖寺、关山天池朝那湫等景区设置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识、文化墙、网红景点打卡地30余处,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突出各民族共享共乐,举办“正月十二文化艺术节”“闹社火”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知识竞赛、“石榴杯”书画作品展非遗展等活动,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不断茁壮民族团结文化根脉,以文化自信自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打好“活动交流牌”建设文明新风家园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族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利用文化活动室、社区小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教育阵地,通过主题活动、实践体验等方式,广泛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讲红色故事”“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60余次。深入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戏曲文化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小区、进公园、进广场,开展多元化群众性文艺活动100余次,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村规民约重要内容,强化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发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美丽庭院”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家庭”评选,构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打好“文旅融合牌”建设宜居美丽家园
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度融入文化旅游中,立足县域旅游资源和“庄浪梯田”品牌效应,培育“医、养、学、食、体、游”六大业态,谋划文旅康养产业链项目18个,完成投资1.6亿元,深度挖掘特色产业和民俗文化资源,实施了韩店石桥、郑河上寨、通化陈堡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永宁镇葛峡村康养综合开发、赵墩大庄梯田观光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吴沟村山水田园文旅综合体建设等重点项目,通过农业、工商业、教育、康养等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集乡村旅游、主题民宿、非遗传承等为一体的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深度体验的新业态,创造了各族群众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打好“互嵌共融牌”建设守望和谐家园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双创”融合,创新开展“七大工程”“7+N”活动,高标准抓建了韩店石桥村、第三幼儿园、紫荆社区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丰富拓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平台载体,实施“红石榴”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创建活动,着力培育“红石榴”品牌,打造“红石榴”家园、社区、驿站、工作室、志愿者服务队等品牌实体20多个。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入开展联心服务,举办“同心共创·同心共建·同心共享”系列主题活动30余场(次),打通了服务各族群众“最后一公里”,有效促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打好“发展导向牌”建设富裕幸福家园
支持少数民族聚居乡村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等实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特色产业,主动融入全县“九大重点产业链”建设,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围绕壮大牛、薯产业,在韩店、通化等少数民族群众聚居乡镇建设了一批肉牛、马麝养殖场和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依托宏达、鑫喜淀粉等县内加工企业,推行订单式生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改造提升韩店石桥、通化陈堡、郑河上寨等乡村旅游示范村,进一步拓宽各族群众致富渠道。深化东西部协作社会动员帮扶,落实了一批教育、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改善等帮扶项目,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苏亚龙 审核:李 强)